生大黄肠道透析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分析
本文选题:生大黄 + 肠道透析 ; 参考:《时珍国医国药》2015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讨生大黄肠道透析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生大黄取汁200ml行灌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PE治疗急性肝衰竭100例,并与单纯非生物型人工肝PE治疗急性肝衰竭100例对照以比较其疗效。结果生大黄肠道透析联合PE治疗急性肝衰竭总有效率为89.0%,单纯PE治疗总疗效率71.0%,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生大黄肠道透析联合PE治疗组血氨明显下降,与单纯PE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生大黄肠道透析联合PE治疗组肝功能改善率83例(83.0%),单纯PE治疗组肝功能改善率61例(6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生大黄肠道透析联合PE治疗组凝血功能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生大黄肠道透析联合PE治疗组55例(55.0%),单纯PE治疗组75例(75.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肠道透析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hubarb intestinal dialysis combined with non-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plasma exchange (PEV)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iver failure. Methods 100 cases of acute liver failure were treated with rhubarb juice and 200ml, and 100 cases of acute hepatic failure were treated with non-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PE, and compared with 100 cases of acute liver failure treated with pure non-biological type of artificial liver P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rhubarb intestinal dialysis combined with PE in treatment of acute liver failure was 89.0, and the total curative effect rate of pure PE was 71.0.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he blood ammonia in the rhubarb group treated with intestinal dialysis combined with P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pure PE group (P 0.05).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liver function was 83.0 in the rhubarb intestinal dialysis group and 61.0 in the pure PE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rhubarb intestinal dialysis combined with P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55 cases in the rhubarb intestinal dialysis combined with PE treatment group and 75 cases in the pure PE treatment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Radix et Rhizoma et Rhizoma rhubarb enteral dialysis combined with abiotic artificial liver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iver failure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作者单位】: 大理学院附属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基金】:云南省昆明市科技局科技社会发展重大项目(No.2013-01-00-B-S-02-0001)
【分类号】:R57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振常;毛德文;黄古叶;罗清;;加用大黄煎剂灌肠治疗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黄古叶;毛德文;胡国平;胡振斌;王振常;邱华;石清兰;刘茵;罗清;谭柳纯;;大黄煎剂配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12期
3 毛德文;邱华;韦艾凌;;肝性脑病的中医证治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梁;李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2 邬丽娜;丁玮玮;李素文;许建明;苏菲;;105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0年04期
3 沈强;唐琰;李磊;;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1年12期
4 韩莹;孙琳;李鹏;刘晖;丁惠国;;外周血及肝组织T细胞亚群、NK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转归中的变化及其意义[J];北京医学;2010年09期
5 高旭东;樊艳华;;33例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与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0年12期
6 侯维;李晖;刘雪梅;李宁;孟庆华;;微生物酵素对慢性肝衰竭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J];北京医学;2011年06期
7 侯维;孟庆华;;肝病患者的营养代谢特点及营养干预措施[J];北京医学;2012年03期
8 周双男;张宁;王立福;杨慧银;李筠;;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1年08期
9 王娟;魏晴;田兆嵩;;治疗性血浆置换术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8年10期
10 彭晓明;王煜;刘娅;;恩替卡韦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邬飞源;金剑;;F_(T3)F_(T4)作为重型肝炎及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2 欧书强;聂晓洁;邱自辉;陈虎;贺建萍;黎学翔;黄水根;赖道权;;血浆置换与血液灌流治疗47例重型肝病的疗效研究及预后判断初探[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3 徐贞秋;徐龙;幸泽斌;龙涛;徐济民;;血清前白蛋白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4 尹燕耀;宗亚力;林云华;;中药全结肠灌注透析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5 段钟平;;重型肝炎及肝衰竭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进展和展望[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于颖彦;计骏;姜山;李宏为;周霞秋;;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与肝脏干细胞活化关系[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李海;唐克诚;李谦;刘国旺;卢诚震;冯洪玲;袁桂玉;;45例急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与治疗[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唐克诚;李海;李谦;刘国旺;冯洪玲;袁桂玉;;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情况及预后影响回顾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李晨;王慧芬;林芳;苏海滨;赵鸿;李雷;牟劲松;闫涛;;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抗感染药物应用分析[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毛德文;邱华;龙富立;胡振斌;黄彬;周东红;李达芬;黄古叶;;慢性重型肝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瑾华;核苷类似物治疗早中期HBV-ACLF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姜雪强;脂氧素对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章保新;五加苷元对D-GaIN/LPS诱导的暴发型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常艳鹏;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毛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及治疗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陈辉;胞嘧啶脱氨酶APOBEC3G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王鲁文;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1年
8 刘陈;HBV相关肝衰竭临床特征分析及其与CCL3L1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关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9 里进;HLA-DP多态性与中国南北汉族人群HBV相关性肝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马科;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意;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积分与疗效及预后关系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谭俊;吲哚氰绿清除试验(ICGR_(15))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肝衰竭患者早期预后的评估价值[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文媛;慢病毒载体介导hTERT对肝细胞生物学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李烨;灵芪蠲肝胶囊含药血清对PDGF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D];泸州医学院;2011年
5 陈婧;p38在急性肝衰竭小鼠及HBV-ACLF患者肝组织的表达及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6 张雷;北方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沈云;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分析及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法治疗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笑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荟萃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斌;王宪波教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经验总结和临床运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张强;79例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天艳;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年05期
2 聂青和,毛青;第五讲 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治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年01期
3 李梦东,聂青和;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5年01期
4 毛德文,邱华,李雅,廖树琪;解毒化瘀颗粒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4年04期
5 陈军梅,魏玮,张赤志;大黄乳酸菌素泡腾片对A型肝性脑病大鼠脑组织谷氨酰胺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11期
6 朱文锋,甘慧娟;证素内容的辨析[J];中医药导报;2005年01期
7 廖树琪 ,毛德文;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重型肝炎4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2年04期
8 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王宇明,陈耀凯;肝衰竭/重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2年04期
10 温枫;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志涛 ,赵付生 ,乔泽强;肠道透析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J];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12期
2 范冬梅;;肠道透析在糖尿病肾病晚期的治疗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年27期
3 邢美;轻中度慢性肾衰肠道透析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02期
4 孙晶;;尿毒症患者的持续性肠道透析[J];国外医学情报;1991年17期
5 孙建明;中药肠道透析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5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8年06期
6 田寿仙;;全结肠体位肠道透析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作用[J];中医药导报;2007年11期
7 MalgornG. ,Leboucher B. ,Harry P. ,J.L.Giniès,刘莉;1例新生儿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中毒:活性炭吸附肠道透析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毒物动力学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年01期
8 赵敏;糖尿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36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4年14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霞;蒋云生;刘虹;刘伏友;;中药肠道透析对5/6肾切除大鼠残余肾及小肠粘膜VEGF及MVD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本文编号:1818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818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