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19 12:13

  本文关键词: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临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13年

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临床分析

黄忠  

【摘要】: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已经逐步成为本世纪影响人类社会健康状况的一种重大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的发病率占肾小球肾炎的8.9%-20%。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和终末期肾脏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同时,中国是乙肝大国,慢性肝脏疾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导致临床上终末期肾脏病合并晚期肝硬化(hepatocirrhosis HC)的患者越来越多见。这类患者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目前,ESRD的主要肾脏替代治疗方法有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及肾移植。鉴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国情,以及肾移植肾脏来源的有限性,导致肾移植开展和普及困难。因此,绝大多数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接受了透析治疗。PD较HD具有许多优点,逐渐成为ESRD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越来越被尿毒症患者所接受。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的肾脏病透析患者中,主要为血液透析患者。ESRD伴有晚期肝硬化的患者,因为晚期肝硬化的病理生理特点,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选择何种透析方式,国内外学者们各持己见。 我国有学者研究了17例尿毒症并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提倡血液透析用于此类患者疗效良好。有学者认为腹透治疗此类患者存在许多问题:接受腹膜透析后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可能加重;腹膜透析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透析不充分,水钠潴留;腹膜腔感染所致腹膜透析超滤衰竭。肝硬化患者进入失代偿期以后,门静脉高压、腹膜腔大量积液和低白蛋白血症会导致全身血容量减少,甚至出现低血压,且血透是在体外循环下才能进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巨大,这样一来,可能使机体的有效循环血容量进一步减低,同时,由于血液透析时内环境渗透压在短时间迅速的改变,可能导致脑细胞水肿,增加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且血液透析时使用抗凝剂,以及体外循环下的血小板、血小板活性的损伤,使得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倾向加重,可能导致血透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受到了很多限制。相比而言,腹透具有许多优点,如无需使用体外循环和抗凝剂,患者无需至医院,可以在家自己换液操作,不影响社会活动,另外腹膜透析通过腹膜透析管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引流和治疗腹水的作用。Paul、De Vecchi等认为腹透可有效的保护残余肾功能,蛋白丢失量能够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效果不被终末期肝病所影响,是这类患者较理想的透析方式。国外有学者认为自从美国Baxter公司提供双联腹膜透析液系统的应用之后,腹膜腔感染率已明显降低到40个病人月以上,和非肝硬化腹透患者相似。有人对比分析了30例肝硬化腹透患者与60例非肝硬化腹透患者的溶质清除率情况,发现前者的尿素清除率和肌酐清除率显著高于后者,其超滤能力也高于后者,说明对这类患者行腹膜透析治疗从溶质清除方面来说是合适的。 目前对于此类患者选择何种的透析方式存在争议,到底哪一种透析方式更加优胜。为此,本研究通过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该类患者较理想的透析方法。 方法 收集2004年5月至2012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行HD和PD治疗的ESRD伴晚期HC患者的临床资料,定期随访(随访时间自患者开始透析至死亡或2012年8月31日止,即透析龄),并完善随访检查,排除糖尿病、严重心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二期以上肝性脑病(含二期)、严重肺部感染、腹膜炎、脑出血、恶性肿瘤等。共30例入选。PD组14例,使用Baxter提供的双涤纶套腹透管和乳酸盐双联腹透液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剂量6000~8000ml/d;HD组16例,使用费森尤斯透析器,均为常规碳酸氢盐透析,每周2-3次,每次4~5h。2组患者均为维持性透析治疗,在透析过程中,根据病情辅助性的应用降压、降脂、降磷、活性维生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铁剂等药物,并依据相关指标调整用量。收集患者透析前、透析6个月和12个月后的相关临床资料、生存质量评分(根据KDQOL-SFTM1.2生存质量评分表,通过问卷得出结果,分数越高代表该项目中患者情况越好)、并发症、转归等。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情况:HD组16例,男9例,女7例,透析初始年龄34~68岁,平均(48.64±10.13)岁,其中3例透析不满1年死亡、5例透析不满2年死亡、3例透析不满3年死亡,5例患者透析时间超过3年,透析龄7-42个月,平均(25.25±11.74)月;PD组14例,男8例,女6例,透析初始年龄36~68岁,平均(45.56±9.74)岁,其中1例透析不满1年死亡、1例透析不满2年死亡、2例透析不满3年死亡,10例患者透析时间超过3年,透析龄11~44个月,平均(33.00±10.20)月。两组间在性别、病因、开始透析时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透析龄大于HD组(P0.05)。 2.透析前临床指标比较:透析前两组患者合并症情况、血小板、白蛋白、残余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透析6个月后临床指标、生存质量评分比较:HD组体质量、总胆固醇、β2微球蛋白高于PD组,尿素氮、肌酐、24h尿量、血小板计数、GFR氐于PD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8项、工作状况2项、社交质量3项、社会功能2项得分比H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发生低血压、抽搐风险比P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透析1年后临床指标、生存质量评分比较:HD组体质量、总胆固醇、p2—微球蛋白高于PD组,尿素氮、肌酐、24h尿量、血小板计数、GFR低于PD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症状与不适12项、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8项、工作状况2项、社交质量3项、患者满意度1项、社会功能2项、体能10项、精力状况4项得分比H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发生皮下及消化道出血、低血压、抽搐风险比P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转归与死因比较:所有入组患者除死亡外均无退出透析或转变透析方式。HD组透析满1年时患者存活数13例,透析满2年时仍存活的患者有8例,透析满3年时仍存活的患者有5例;PD组相应为13例、12例、10例。2组透析满1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7,P0.05),透析满2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P0.05),透析满3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0.05)。HD组死亡原因主要为出血,其次为心脑血管并发症;PD组死亡原因主要为腹膜炎,其次是出血和心脑血管并发症。 结论 对于ESRD伴晚期HC患者行CAPD和HD治疗,前者相比后者能更好地治疗肝硬化腹水、较好地保护残余肾功能和清除毒素、对凝血功能影响小、生存质量相对较高、并发症少、长期存活率高,若无明显腹透禁忌,可选择CAPD作为此类患者的初始透析方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692.5;R575.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日光;李剑文;秦曙光;;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肝硬化大量腹水的探讨[J];广州医药;2008年03期

2 王向阳;张欣洲;江心艳;郭宝春;李涌泉;贺晓蕾;;腹透液蛋白丢失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1年14期

3 王晓军,张荣珍,胡苑笙,梁晓峰;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J];疾病监测;2004年08期

4 曹颖;赵占正;魏二虎;申万琴;刘章锁;;85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药敏分析[J];临床荟萃;2010年05期

5 肖东星,吴丽华,王革;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血小板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4年10期

6 王青;冯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血吸虫性肝硬化17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何山;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原发性腹膜炎6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8 王峦;程晓明;张璐莹;周晔;杨丽;;杭州市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治疗费用与疗效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9年03期

9 潘玲;廖蕴华;;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11期

10 李琴,孙桂珍,王宝恩,贾继东,马红,魏玉香,丛玉隆,沈静;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生成素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海;腹膜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时植管方法的临床探讨[J];安徽医学;2005年02期

2 黎淮;郝丽;何衡杰;刘桂凌;;简易腹膜透析在危重肾衰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0年03期

3 吴丹;连双袋可弃式“Y”形管道系统腹膜透析患者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2001年03期

4 邓燕;商红;;~(99m)Tc-MDP骨显像诊断肾性骨病的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年03期

5 阎晋川;316例次CRF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体会[J];重庆医学;2004年01期

6 李玲;石玉国;张兰利;李刚;高立梅;;安丘市1999—2003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传染病信息;2005年04期

7 焦秀娟,姜慧卿,韩忠厚,李金花,高丽萍;肝硬化病人营养指标评估的临床意义[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年04期

8 杨波;尿毒素胃肠道清除的现状与展望[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吴群;腹腔灌洗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3年06期

10 赵秀秀;;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跃明;谭锦华;杜娟;张梅;汪涛;;肾衰竭持续性自动腹膜透析充分性的智能评价方法[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杨洪涛;;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若干因素及中医药干预之对策[A];200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南京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3 田华;许可;朱凤才;汤奋扬;祖荣强;李亮;张雪峰;许云霞;;江苏省金坛市2006-2009年病毒性肝炎监测结果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4 化秋菊;黄德梅;李娜;;肾友会对农村腹膜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A];2013年河南省腹膜透析及肾病血液净化护理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3年

5 马蓓佳;;腹膜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A];2013年河南省腹膜透析及肾病血液净化护理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3年

6 张红;;健康教育及家庭随访对腹膜透析患者疗效的影响[A];2013年河南省腹膜透析及肾病血液净化护理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华;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谢志春;荔枝核、茛芀花和罗浮粗叶木抗鸭乙肝病毒及护肝作用的实验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李燕;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凝血酶受体的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唐翠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验证[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李秀君;山东省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其预测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志明;核因子κB信号途径调控腹膜间皮细胞表达MCP-1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7 朱学军;以乙肝病毒衣壳蛋白组装过程为靶点的新型抗乙肝病毒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筛选[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娜;江苏省海门市原发性肝癌时间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队列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王立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10 田瑛;中药地锦草抗HBV活性成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清;他汀类药物在乙肝病毒感染人群中的肝脏安全性[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向治纬;60例肝硬化骨髓细胞学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董静;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璀珍;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状况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路宏昌;2005-2010年临夏州部分主要传染病流行状况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6 舒红;黄芪毛蕊异黄酮对TGF-β1诱导内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7 吴楠;腹膜透析充分性智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吕涛;稳定转染HBV X基因对人胆管癌细胞系RBE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9 陈宇航;731例新发终末期肾病病因分析[D];汕头大学;2011年

10 蒋薇薇;中药皮肤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涛,叶任高;腹膜透析应作为肾脏病替代治疗的首选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年03期

2 倪军;童孟立;崔杏成;;72例次持续性非卧床腹透腹膜炎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年04期

3 陈敏生,袁东,蒋清;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若干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7期

4 田冀虹;谭万初;周道慧;;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年04期

5 涂晓文,张爱平,杨剑辉,丁尧海,尹格平;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表面分化抗原及聚集功能的影响[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1年01期

6 林爱武;;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监测和预防[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8年06期

7 石裕明,刘惠媛;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附180例报告[J];新医学;2002年08期

8 纪玉莲 ,陈立新;新型腹膜透析液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J];新医学;2002年12期

9 金东华;石永兵;沈华英;施晓松;宋锴;姜山;;腹膜透析在肾功能衰竭伴大量腹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年28期

10 肖力;刘伏友;贺达仁;彭佑铭;杨莎;;终末期肾病治疗方法的比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明亮;张辉;郑少莉;石晓峰;;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转腹膜透析原因及预后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年05期

2 秦燕,姚建,徐琴君;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原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2年04期

3 林永明,沈明亮,陈英姿;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透析方式选择[J];新医学;2005年08期

4 牛新;吕放光;;骨化三醇防治透析性骨病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04期

5 肖月;隋宾艳;赵琨;;我国终末期肾病现状及透析技术的应用、费用及支付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年05期

6 唐卫刚;张苗;卢景奎;;维持性肾替代治疗患者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的因素探讨[J];现代医学;2011年04期

7 俞雨生;王金泉;;腹膜透析在终未期肾衰患者治疗中的优点和缺点[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年02期

8 俞雨生;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常见临床问题[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0年02期

9 关欣;郑红光;;腹膜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对腹透效果的影响[J];沈阳部队医药;2005年02期

10 顾云程;CAPD治疗糖尿病性尿毒症时胰岛素的使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明增;郏雪萍;陈霄峰;;腹膜透析较血液透析在终末期肾衰初期治疗更有发展前景[A];2008年浙江省肾脏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张迪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的肾移植效果探讨[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3 王鸿;;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相关因素分析[A];第二十七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十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徐红;李中兵;李学旺;;血液透析患者和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5年)的比较(附60例临床病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张丹;;艾灸对腹膜透析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崔娅丽;吴美琴;暨利军;;基层医院腹膜透析护理难点探讨[A];2008年浙江省肾脏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王建国;;中医治疗肾病腹膜透析所致并发症[A];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菁莉;杨洪涛;;腹膜透析中心规范化分期管理[A];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何燕娴;;糖尿病病人的腹膜透析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首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洪鹰;叶晟;;26例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原因分析[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沪记者 张莉;[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何广富 王玉玲;[N];健康时报;2007年

3 严雪群;[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4 陈洪山;[N];健康报;2004年

5 陈国东;[N];医药经济报;2008年

6 王旭东;[N];科技日报;2007年

7 何建波;[N];大众科技报;2008年

8 胡德荣;[N];健康报;2007年

9 武汉协和医院肾内科 易利霞;[N];健康报;2009年

10 胡德荣;[N];大众卫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冬;全国血液透析病例信息登记系统的建立及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情况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2 赵东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腹膜透析失超滤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吴一帆;腹膜透析患者证候及四时规律与营养容量的相关性和薏苡仁干预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赵占正;腹膜血管新生引起腹膜超滤衰竭的机制及其阻断干预实验[D];郑州大学;2010年

5 葛燕;microRNA-29c对人腹膜间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房艳辉;低密度脂蛋白对高糖背景下人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蓄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孙芳;局部内皮素系统在腹膜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6年

8 李志明;核因子κB信号途径调控腹膜间皮细胞表达MCP-1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9 崔舜;终末期肾病焦磷酸盐代谢与骨矿代谢紊乱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胡廷海;低钙腹透液对CAPD患者钙磷代谢及心血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玄先法;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疾病经济负担和生活质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黄忠;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临床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3 高慧;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13年

4 王梦君;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充分性的评估[D];吉林大学;2010年

5 冉燕;308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6 张宝国;营养状况及肠道功能对CAPD病人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7 陈虹宇;终末期肾病患者疾病直接经济负担调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陈宇航;731例新发终末期肾病病因分析[D];汕头大学;2011年

9 董谦;长期与短期腹膜透析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10 胡丹;浙江省居民腹膜透析现况与医疗服务网络构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临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82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2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