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肠道微环境与肝脏疾病

发布时间:2019-05-12 08:19
【摘要】:肝脏在行使其消化代谢功能的同时还有一系列的免疫调控机制,以保持免疫耐受,阻止来自肠道的有害刺激进入全身的血液循环。肠道中富含微生物抗原和代谢产物的回流血会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正常生理条件下,肝脏会清除回流血中潜在的危险信号,维持免疫耐受,保持稳态。一旦既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变,经回流血进入肝脏的肠道的微生物抗原便会引发肝脏中的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刺激使肝脏发生病理损伤并导致更为严重的肝脏疾病。本文论及三种不同种类的肝脏疾病以及肝脏疾病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总结了近几年关于肠道微环境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为更加全面的认识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诊断治疗方案提供理论线索。
[Abstract]:While the liver exercises its digestive and metabolic functions, it also has a series of immune regulation mechanisms to maintain immune tolerance and prevent harmful stimuli from the intestinal tract from entering the blood circulation of the whole body. The reflux blood rich in microbial antigens and metabolites in the intestine will enter the liver through the portal vein. Under normal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he liver will remove the potential dangerous signals from the returned blood, maintain immune tolerance and maintain homeostasis. Once the existing balance is broken and the intestinal microbial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microbial antigens in the intestines that bleed back into the liver will trigger inflammation in the liver. Persistent inflammatory stimulation causes pathological damage to the liver and leads to more serious liver disease. In this paper,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liver diseases an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evolution of liver diseas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role of intestinal microenvironment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ver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esis of liver diseases more comprehensively, so as to formulate a more perf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gram to provide theoretical clu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肝脏免疫学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973 Program 2013CB944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130058,81430034)资助
【分类号】:R57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静;陈永顺;贾晓栋;梁建梅;杨斌;;双氢青蒿素抗乳腺癌MDA-MB-231细胞裸鼠移植瘤作用实验研究[J];安徽医药;2013年12期

2 沈艺南;卢军华;杨田;;肝细胞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J];肝胆外科杂志;2014年02期

3 旷紫蓉;陈小冰;吴桐;王娟;杜锐;程斌;;白细胞介素1β在顺铂诱发口腔鳞癌治疗性炎症中的作用[J];广东牙病防治;2014年09期

4 郭晓霞;李良学;武玉鹏;贾丽莉;刘改萍;白崇智;;聚肌胞苷酸诱导的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模型的建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年06期

5 王丹;王昆华;;HIV感染期间持续性免疫激活与肠道微生物易位关系的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5年01期

6 李柳叶;邢玉;包晓霞;薛晓鸥;;白花蛇舌草黄酮和多糖对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共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年02期

7 林凯璇;赵晓航;;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模型在炎症性肠病和癌形成物质的生物测定运用[J];转化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8 李晓艳;;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患者负面情绪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3年12期

9 吴琼;郭蒙;叶华;朱宇珍;郑学宝;;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中AOM/DSS模型应用研究[J];海南医学;2013年19期

10 郭霞;伊力努尔·沙比提;玛依拉·卡米力江;刘开江;阿仙姑·哈斯木;哈丽丹·热依木;武贵臻;Abulizi Abudula;;基于IPA~@生物信息平台筛选维吾尔族宫颈癌前病变患者血浆预警蛋白[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天燕;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Th17细胞在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漆敏;土槿皮乙酸诱导小鼠真皮成纤维L929细胞有丝分裂灾变及衰老作用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3 张洪菊;CUEDC2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伊马替尼耐药中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卢逸;活化态肝星状细胞与肝癌间质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中山大学;2013年

5 何斐;炎症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及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原发性肺癌易感性及预后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6 向水;SOCS3在静脉移植物再狭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颜彬;IL-6联合G-CSF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的脱颗粒功能诱导其产生促瘤活性[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李大鹏;碘过量通过诱导Th17细胞分化促进桥本氏甲状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史小雨;结直肠癌变相关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王潇琼;炎症细胞因子IFNγ在FXR基因敲除鼠和化学诱导肝癌动物模型中的抑癌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园园;IL-6/JAK/STAT3与TGF-β/Smad通路介导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黄霞梅;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与HBV相关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遗传易感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3 刘斌;芹菜素增强阿司匹林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4 黄英辉;地塞米松和干扰素上调SARI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抗淋巴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杨培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胃间质瘤中的浸润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6 周菁;67kDa层粘连蛋白受体在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胡萌萌;Tregs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肌炎模型小鼠中表达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8 王倩;IL-17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体外VEGF-a表达和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9 平全红;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卵巢良、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程思俊;乳腺癌局部切除对复发转移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韶华;缺氧诱导因子1与肝脏疾病[J];现代医药卫生;2003年10期

2 江秀娟;特种蛋白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年22期

3 赵云辉,许乙凯;磁化传递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S1期

4 赵夏夏,贾兴民,赵强华,张影,苗英,柴福禄,韩华;介入治疗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S2期

5 王全楚;骨髓内的干细胞可望成为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帮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年04期

6 门振华,王庆西,李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同功酶在肝脏疾病中检测的意义[J];齐鲁医学检验;2004年02期

7 秦建民,张阳德,王红阳,吴孟超;纳米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年09期

8 谢正元,文艺,张吉翔;5-脂氧合酶与肝脏疾病[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8期

9 Rudnick D.A.;Perlmutter D.H.;李翔;;α-1抗胰蛋白酶缺失:遗传性肝脏疾病导致肝细胞癌的一种新范例[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6年01期

10 任丽燕;刘浩宇;刘锡仪;;肝脏疾病与矿物元素的关系[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吉德顺;苏静;;肝脏疾病有关检验的临床意义[A];玉溪市第十五届儿科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云辉;许乙凯;;磁化传递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A];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4年

3 赵夏夏;贾兴民;赵强华;张影;苗英;柴福禄;韩华;;介入治疗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A];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4年

4 张明利;;血、尿β2-m微球蛋白在肝脏疾病中的观察[A];天津市核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郭华;高英堂;杜智;韩涛;;基因芯片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陈卫华;游宇光;肖文胜;凌月蓉;;超声直方图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高红兰;;肝脏疾病合并糖尿病的饮食治疗[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8 贾继东;;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思路[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董艳丽;;浅析肝脏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庞永立;;甲状腺与肝脏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马曾辰 (教授);肝脏疾病的“要紧”与“不太要紧”[N];家庭医生报;2009年

2 通讯员 肖鑫 王泽锋 记者 颜维琦;肝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将成为可能[N];光明日报;2013年

3 河南省肿瘤研究所研究员 程心超;皮肤血管反映肝脏疾病[N];大众卫生报;2006年

4 记者 白毅;肝脏疾病相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有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靖九江;肝病诊疗应加强系统化管理[N];中国医药报;2014年

6 朱丽丽 整理;肝出现问题怎么办?[N];中国老年报;2008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吴敏;留意警示信号 及早诊治肝病[N];保健时报;2007年

8 吴丕雁;脂肪肝[N];山西科技报;2004年

9 王海娥;别拿脂肪肝不当病[N];湖北科技报;2007年

10 伏青海;说说脂肪肝[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桂俊豪;循环microRNAs作为潜在的肝脏相关疾病标记物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2 杨晓莉;高尔基体糖蛋白GP73在肝脏疾病中的意义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许丽顺;骨桥蛋白在HBV相关性肝脏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D];延边大学;2013年

2 刘慧;可溶性CD40在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3 胡国平;多烦磷脂酰胆碱(易善复)治疗肝脏疾病的系统评价[D];四川大学;2004年

4 卢鹤鸣;基于多期CT图像的常见肝脏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D];厦门大学;2014年

5 傅煜;HMGB1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金燕;IL-12、IL-18及OPN在HBV相关性肝脏疾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延边大学;2014年

7 贾音;血浆中的MicroRNA在肝损伤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75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475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8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