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前降钙素在重型肝炎合并感染早期诊断和抗感染疗效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4-10 20:06
【摘要】:研究背景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地区,目前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1],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2]。这些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有恶化或发展成终末期肝病的可能。据统计,我国由乙型肝炎病毒导致成重型肝炎患者人数最多,每年约有1%的乙型肝炎患者发展成重型肝炎[3],约占重型肝炎的81%。 重型肝炎(国内或称肝衰竭,国外或称暴发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在我国,其病因包括各种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中毒性肝炎等。重型肝炎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60-80%,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重型肝炎死亡原因常因合并各种严重并发症所致,合并细菌和(或)真菌感染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重型肝炎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胆道系统、腹腔、肺部、血液等多部位感染。发生感染时因病情复杂、症状隐匿且不典型,往往通过感染症状、相关部位体征,以及体温、白细胞计数传统指标难以早期诊断。病原体培养虽是确诊的金标准,但由于病情危重,实施有创操作风险大,造成标本取材困难,加之病原菌培养时间长,阳性率低,容易延误对病情的准确判断与及时有效治疗。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早准确介入抗感染治疗,评估治疗有效性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针对以上情况,临床上有必要寻找一种快捷、方便且灵敏度、特异性高的细菌和(或)真菌感染实验室指标来辅助诊断。前降钙素(Procalcitonin,PCT)作为感染的生物学标志,近十几年来都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经研究显示,PCT是一种特异敏感的炎症和脓毒症血清学标志,是早期鉴别是否发生感染的高特异性指标,并可及时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对已经确定感染的患者可作为临床监控及判断预后的指标[4]。然而,PCT在重型肝炎合并感染早期诊断、病原体鉴别诊断以及抗感染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国外研究报告甚少,国内尚未见报告。因此,本课题拟开展PCT在重型肝炎合并感染这一常见危重症中的临床监测,探讨其在这一方面的临床的价值。 研究目的 探讨PCT在重型肝炎合并感染早期诊断、病原体鉴别诊断以及抗感染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研究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病人102例,其中,重型肝炎患者共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例。重型肝炎组根据有无感染分为感染组(51例)和未感染组(27例),感染组中根据病情发展分为恶化组(32例)和好转组(19例)。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肝衰竭诊疗指南》[5],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剔除标准:所有入院前曾使用抗生素治疗、年龄18岁、住院时间7天、合并重大创伤及手术、烧伤、恶性肿瘤、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感染组合并肺部、腹腔内、胆道、血液、肠道、尿路等部位的感染诊断均需临床诊断+病原菌培养阳性确诊。 根据上述分组,入院时分别记录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既往慢性病史,症状、体征、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体系SOFA评分)等资料,感染组记录临床诊断感染时以及抗感染治疗后相关的症状、体征;各组病人入院时、临床诊断感染时以及感染组抗生素治疗5天后分别留取血清4ml检测PCT(PCT检测结果判读:0.5ng/ml:正常,0.5~2ng/ml:可能细菌感染,,2~10ng/ml:细菌感染诱发全身炎症反应,10ng/ml:提示严重的脓毒症),同时进行以下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动脉血气,痰、尿、胆汁、粪便、腹水以及外周血培养,X线胸片、B超。对比重型肝炎合并感染组、未感染组以及对照组PCT水平;感染组不同病原菌间PCT水平差异;比较重型肝炎合并感染组抗生素治疗前后PCT水平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 结果: 1.各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对比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年龄、性别、总胆红素(TBILI)、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与谷丙转氨酶(ALT)对比,P值分别为0.572、0.555、0.734、0.406、0.153、0.125,两组间一般资料、评价重型肝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可进行比较。 2.重型肝炎合并感染组临床诊断感染时与未感染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患者血清PCT检测分布结果比较重型肝炎合并感染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χ~2=71.935,P=0.000。 3.感染组不同病原菌患者PCT结果比较感染组51例患者中,革兰氏阴性菌(G-)24例(47.06%),革兰氏阳性菌(G+)7例(13.73%),真菌20例(39.22%),G-与G+间PCT浓度分布范围比较,χ~2=0.356,P=0.837;细菌与真菌的患者比较PCT浓度分布范围,χ~2=7.911,P=0.048。 4.感染组PCT与感染病原菌培养出现阳性时间的比较(PCT阳性为0.5ng/ml)51例重型肝炎合并感染组中,临床诊断感染时48例PCT呈阳性,其中26例PCT为0.5~2ng/ml,31例为2~10ng/ml,1例10ng/ml,另外3例阴性。PCT阳性的时间与培养阳性比较,平均提前3.6天。 5.感染组治疗前后PCT水平的比较合并感染患者中,好转组抗生素使用后的PCT平均浓度较使用前降低,而恶化组升高,好转组△PCT D_5-D_1与恶化组比较,P=0.000。 结论: 血清PCT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早期是否合并感染、鉴别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抗感染治疗疗效判定的有效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5.1
本文编号:2622656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明明,刘天路,崔速南,孙玉秋,张娟;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年05期
2 顾敏;包正军;曾欣荣;蒋最明;金今;彭俊;;革兰阳性与阴性菌感染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年06期
3 刘娅,苏桂花;重型肝炎合并感染178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年04期
4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年06期
5 ;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09期
6 崔富强;卢永;王富珍;陈园生;郑徽;张勇;龚晓红;韩丽丽;董红军;陈超;凌罗亚;张丽;刁琳琪;邵晓萍;方刚;高丽;梁晓峰;;中国2006年乙型肝炎报告病例构成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年09期
7 张崴,陈礼明,张世兰,王海滨;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血浆降钙素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07期
8 王卫兵,袁福兵,王春莉,刘健虎;医院感染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03期
9 黄浩新;医院感染对重症肝炎预后影响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年02期
10 邓春青;王宇明;邓国宏;;FGL2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HBV感染关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622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2265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