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组织改变及其与症状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5-27 01:42
【摘要】:背景目前认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的症状除了与酸反流相关外,内脏敏感性增加也起一定的作用。内脏高敏感性的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外周、中枢致敏以及心理神经免疫有关。食管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如DIS)和食管感受器(如TRPV1通道)可能参与食管外周致敏,它们与症状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1、研究GERD患者食管黏膜组织学指标的改变,探讨油镜下DIS定量测量对GERD的诊断意义及其与症状的关系; 2、研究GERD患者食管黏膜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potential vanilloid type1,TRPV1)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症状的关系。 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胃镜室诊断为GERD的患者54例(RE患者28例、NERD患者26例)及对照组25例。采用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症状评估,并在胃食管连接处上方3cm处食道活检2块粘膜组织行HE染色。比较RE患者、NER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组织学指标的改变,并使用半定量的方法对组织学指标进行综合(GS)评分。油镜(×1000)观察并采集图像,采用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细胞间隙宽度(ISD)。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E患者和NERD患者食管组织TRPV1和PGP9.5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①光镜下观察各组织学指标(基底细胞层增厚、乳头延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的检出率,RE比NERD组稍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NERD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RE组织学GS积分高于NERD组和对照组(p 0.05),NERD组也高于对照组(p 0.05);③RE组和NERD组较对照组细胞间隙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RE组和NERD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2);④GS分的cut-off值为0.415,诊断GERD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4%;DIS的cut-off值为0.86um,诊断GERD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100%。⑤GERD患者组食管黏膜组织GS分与RDQ症状积分存在着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0.341,p=0.012),其中RE患者组的相关系数r=0.458(p=0.014),NERD患者组的相关系数r=0.44(p=0.024);GERD患者组食管黏膜平均细胞间隙宽度与RDQ症状积分也存在正相关(r=0.482,p=0.000),其中RE患者组的相关系数r=0.598(p=0.002),NERD患者组的相关系数r=0.529(p=0.007);⑥RE患者和NERD患者食道黏膜TRPV1受体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之间的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63);⑦TRPV1受体的表达水平与患者RDQ症状积分存在正相关(r=0.527,p 0.001),其中RE患者的相关系数r=0.614(p=0.001),NERD患者的相关系数r=0.678(p 0.001);⑧TRPV1受体的表达水平与GS分有相关性(r=0.562,p 0.001),其中RE患者组的相关系数r=0.535(p=0.003),NERD患者组的相关系数r=0.509(p=0.008)。 结论 1、结合患者的反流、烧心等症状,GS评分或DIS有助于GERD的诊断,尤其是NERD的诊断; 2、食管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尤其是细胞间隙增宽可能与患者的症状产生有关; 3、GERD患者食道黏膜TRPV1受体表达水平增加,可能在患者症状的产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图文】:
为组织基底细胞层的增厚;0分为基底细胞层占到上皮层的比例不足15%;1分为基底细胞层占到上皮全层的15%~30%;2分为基底细胞层占到上皮层的比例超过30%(图1);乳头的延长:上皮内乳头向表层伸长,其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达50%以上为乳头(乳突)的延长;0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低于50%;1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介于50%~75%之间;2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超过75%(图2);细胞间隙的增宽:评估之前参考细胞间隙视觉评分标准(0-2 分),0 分为正常的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紧密;1 分为乳头附近见小的、不规则的细胞间隙的增宽;2 分为鳞状上皮细胞之间见明显的间隙或空泡样改变,1 分或 2 分均称为细胞间隙的增宽(HPF×40)(图 3);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0 分为上皮内未见嗜酸性粒细胞,1 分为上皮内见 1个嗜酸性粒细胞,2 分为上皮内见 2 个以上嗜酸性粒细胞(HPF×40)(图 4);上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0 分为上皮内未见中性粒细胞,只要见到中性粒细胞就记为 2 分;糜烂:只要见到糜烂就记为 2 分,否则记为 0 分(图 5)。1.2.7 油镜下细胞间隙宽度的定量测量油镜(×1000)观察并采集图像
上为乳头(乳突)的延长;0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低于50%;1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介于50%~75%之间;2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超过75%(图2);细胞间隙的增宽:评估之前参考细胞间隙视觉评分标准(0-2 分),0 分为正常的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紧密;1 分为乳头附近见小的、不规则的细胞间隙的增宽;2 分为鳞状上皮细胞之间见明显的间隙或空泡样改变,1 分或 2 分均称为细胞间隙的增宽(HPF×40)(图 3);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0 分为上皮内未见嗜酸性粒细胞,1 分为上皮内见 1个嗜酸性粒细胞,2 分为上皮内见 2 个以上嗜酸性粒细胞(HPF×40)(图 4);上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0 分为上皮内未见中性粒细胞,只要见到中性粒细胞就记为 2 分;糜烂:只要见到糜烂就记为 2 分,否则记为 0 分(图 5)。1.2.7 油镜下细胞间隙宽度的定量测量油镜(×1000)观察并采集图像,采用 Image-Pro Plus6.0 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细胞间隙宽度。光镜测量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1
【图文】:
为组织基底细胞层的增厚;0分为基底细胞层占到上皮层的比例不足15%;1分为基底细胞层占到上皮全层的15%~30%;2分为基底细胞层占到上皮层的比例超过30%(图1);乳头的延长:上皮内乳头向表层伸长,其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达50%以上为乳头(乳突)的延长;0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低于50%;1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介于50%~75%之间;2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超过75%(图2);细胞间隙的增宽:评估之前参考细胞间隙视觉评分标准(0-2 分),0 分为正常的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紧密;1 分为乳头附近见小的、不规则的细胞间隙的增宽;2 分为鳞状上皮细胞之间见明显的间隙或空泡样改变,1 分或 2 分均称为细胞间隙的增宽(HPF×40)(图 3);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0 分为上皮内未见嗜酸性粒细胞,1 分为上皮内见 1个嗜酸性粒细胞,2 分为上皮内见 2 个以上嗜酸性粒细胞(HPF×40)(图 4);上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0 分为上皮内未见中性粒细胞,只要见到中性粒细胞就记为 2 分;糜烂:只要见到糜烂就记为 2 分,否则记为 0 分(图 5)。1.2.7 油镜下细胞间隙宽度的定量测量油镜(×1000)观察并采集图像
上为乳头(乳突)的延长;0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低于50%;1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介于50%~75%之间;2分为乳头尖部可达表面占上皮层的比例超过75%(图2);细胞间隙的增宽:评估之前参考细胞间隙视觉评分标准(0-2 分),0 分为正常的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紧密;1 分为乳头附近见小的、不规则的细胞间隙的增宽;2 分为鳞状上皮细胞之间见明显的间隙或空泡样改变,1 分或 2 分均称为细胞间隙的增宽(HPF×40)(图 3);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0 分为上皮内未见嗜酸性粒细胞,1 分为上皮内见 1个嗜酸性粒细胞,2 分为上皮内见 2 个以上嗜酸性粒细胞(HPF×40)(图 4);上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0 分为上皮内未见中性粒细胞,只要见到中性粒细胞就记为 2 分;糜烂:只要见到糜烂就记为 2 分,否则记为 0 分(图 5)。1.2.7 油镜下细胞间隙宽度的定量测量油镜(×1000)观察并采集图像,采用 Image-Pro Plus6.0 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细胞间隙宽度。光镜测量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林金坤 ,胡品津 ,陈为 ,何瑶 ,张晓光;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方法及抑酸治疗试验评价[J];中国医师杂志;2002年02期
2 张琪,赵晏;P2X嘌呤受体在初级伤害性感受中的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22期
3 许庆华;柏愚;李兆申;;组织病理学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年03期
4 王照宇;程剑侠;朱凡;张玉芹;;H~+对非洲爪蟾卵母细胞ATP-激活电流的调制作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5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03年11期
6 杨敏;李兆申;房殿春;许国铭;徐晓蓉;邹多武;屠振兴;孙振兴;;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灌注及食管扩张脑诱发电位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5年11期
7 薛艳;周丽雅;林三仁;黄永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改变[J];中华消化杂志;2006年12期
8 陶金;肖英莲;陈e
本文编号:2682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827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