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大肠埃希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20:27
【摘要】:目的(1)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因素与疾病转归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SBP提供可靠的依据。(2)研究自发性腹膜炎的常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突变选择窗,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3)研究大肠埃希菌耐药突变体的耐药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提供基础。 方法(1)对我院48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SBP病人转归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2)通过体外实验的方法测量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制99%细菌生长的浓度(MIC99)及防突变浓度(MPC),绘制左氧氟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突变选择窗(MSW)。(3)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两个基因gyrA和parC。 结果(1)SBP病人有较高的死亡率,这与细菌的种类、PMN(腹水中性粒细胞)值的高低、腹水白蛋白的高低、Cr(肌酐)值的高低等有一定关系。(2)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的MIC,MIC99,MPC值分别为0.25μg/ml,0.2μg/ml,1μg/ml,和国外报道基本一致。(3)当左氧氟沙星浓度落入MSW,大肠埃希菌容易发生gyrA区的基因突变,产生耐药突变体。 结论(1)SBP病人的转归与其肝肾功能等指标密切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能预测病人的治疗效果。(2)左氧氟沙星的MPC值超过最大血药浓度(Cmax),临床上常常需要联合其他机制的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3) MSW是细菌耐药突变体被选择性富集扩增的浓度范围,抗菌药物一旦落入MSW就可能会产生多种耐药机制。
【图文】:

曲线图,药物浓度,细菌,比率


图1 细菌恢复生长比率与药物浓度曲线图4 讨论Baquero[3]在1990 年首先提出抗菌药物存在一个最容易选择出耐药突变体的危险浓度区域。1999年Dong等[4]和Zhao等[5]在对结核分支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中发现,随着琼脂平板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浓度的增加,平板中恢复生长的菌落数出现2次明显下降。第1次下降发生在MIC99时,归因于大量野生型敏感性细菌的生长被抑制或杀灭;之后观察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通过DNA核酸序列分析,发现平台期生长的是选择出的耐药突变菌株(第一步突变菌);随着药物浓度进一步增加,菌落数出现第2次明显下降,直到浓度增高至某一限度时琼脂中没有菌落生长,,提示该浓度能阻断最不敏感的、一步突变菌株的生长,该浓度即定义为MPC。在MPC的基础上,Zhao等提出MSW(以MPC为上界

凝胶电泳,成像,显示性,耐药株


gyrA区凝胶电泳成像图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75.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苗文才;;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腹水培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探讨[J];临床医学;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2687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87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1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