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化肝脏体外构建及体内移植治疗肝衰竭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04:36
【摘要】: 肝脏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目前可行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肝脏移植与肝细胞移植。这两种治疗方式虽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肝脏器官移植受到供体器官匮乏、高额费用和长期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限制;肝细胞移植后机体易于产生明显免疫排斥反应,从而导致移植最终失败。因此,如何寻求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组织工程学的出现为肝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组织工程作为一门以“制造和替代人体组织和器官”为主要目的的交叉学科,在过去二十余年发展过程中,先后在皮肤、软骨、神经、血管等组织再造领域取得明显进展,部分组织工程产品已进入市场。针对肝脏的组织工程研究近年来已成为组织工程的热点领域,发展尤为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利用胶原、壳聚糖、海藻酸钠等为支架,先后成功在体外再造了工程化肝脏组织。尽管如此,肝脏组织工程研究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提高再造肝脏组织的血管化能力以及体内移植后如何避免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等。 本论文分别以胶原/Matrigel和海藻酸微囊作为细胞支架材料,在体外构建了三维立体肝脏组织片层以及微囊化肝细胞,并通过在肝细胞-材料复合体中进一步添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方式,促进再造肝脏组织的血管化。研究结果表明,胶原/Matrigel是肝细胞良好的支架材料,肝细胞在材料内能够形成肝脏组织,并且发现在肝组织片层中有管腔样结构出现,证实了血管内皮细胞对肝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在微囊化肝细胞研究方面,本论文基于微囊的免疫隔离作用,用微囊共包裹肝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并对肝衰竭大鼠进行移植治疗,通过对大鼠死亡率和肝功能的检测后发现,微囊共包裹肝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可以明显改善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加入对于微囊化肝细胞发挥生物学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论文从三维立体肝脏组织再造到微囊化肝细胞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于胶原/Matrigel的组织工程化肝脏片层体外构建研究 本部分实验首先通过改良的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分离培养鉴定了大鼠肝细胞,并将其培养于胶原/Matrigel基质环境中,构建了组织工程化肝脏片层。通过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间的连接以及肝细胞的白蛋白分泌,并与胶原三明治结构相比较,研究发现构建的肝脏片层中细胞聚集生长,状态良好,并且表达actin和E-cadherin连接蛋白,白蛋白的分泌也显著高于三明治结构,说明胶原/Matrigel基质的三维立体环境更有利于肝细胞的生长和功能的发挥,体外再造的三维立体肝脏组织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及相关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基于胶原/Matrigel的肝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三维立体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本部分实验将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于胶原/Matrigel基质环境中,构建了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片层,观察片层中细胞的形态、对细胞进行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并且在体外培养1、3、5、7、14d时,更换培养液,收集培养上清,检测上清培养液中的白蛋白分泌水平。结果可见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片层中的细胞逐渐聚集生长,组织学检测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聚集,形成管腔样结构。与单纯肝细胞片层相比,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片层组培养液中的白蛋白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组。 第三部分:微囊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性能评价 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APA)微囊的制备基础之上,用Ba2+代替Ca2+,制备出海藻酸钡-聚赖氨酸-海藻酸(BPA)微囊,并采用机械震荡法测定APA和BPA微囊的机械强度和体外模拟体液法长期培养测定APA和BPA微囊的渗透压强度,结果表明,BPA微囊比APA微囊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长期稳定性。采用体内移植实验测定微囊在肌肉内的移植强度,结果表明,APA和BPA微囊纤维化程度不明显。但是,APA微囊移植后体积膨胀率较BPA微囊略大,且成多边形态,而BPA微囊的形态多近似球形。采用腹腔移植实验测定微囊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大鼠腹腔移植BPA微囊和APA微囊后第7、14、28和56d时,回收的微囊体积均占植入微囊体积的90%以上,光镜下见回收的两种微囊绝大部分仍呈完整的球形,表面光滑,无细胞包裹,纤维化程度不明显。 第四部分:微囊化肝细胞生物学性能的体外评价 制备BPA微囊化肝细胞,通过对微囊化肝细胞进行组织学检测、Live/Dead染色以及测定白蛋白分泌水平,体外评价了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结果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光镜可见微囊和肝细胞均保持完整形态;组织学染色与Live/Dead染色结果显示微囊内大多数肝细胞仍保持较好活性,肝细胞在BPA微囊内培养7d内能够维持稳定的白蛋白分泌水平,表明BPA微囊是一种适合于肝细胞生长的微囊材料。 第五部分:微囊共包裹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衰竭的实验研究 采用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经腹腔移植空微囊、游离的肝细胞、微囊化肝细胞和共包裹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四个实验组治疗肝衰竭大鼠,于移植后的1d、3d、5d、1w、2w、3w、4w眼眦静脉取血,测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水平,通过对回收微囊的形态学检测和肝衰竭大鼠肝功能检测发现,移植4w后回收的BPA微囊形状完好,纤维化程度不明显,H.E.染色结果表明移植4w后囊内的肝细胞形态依旧完整,充分说明了BPA微囊本身的免疫隔离作用保护了肝细胞在移植体内的功能发挥。移植4w内共包裹组明显改善了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其中移植后2到4周,共包裹组大鼠的ALT、AST与ALB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各组;此外,共包裹组肝衰大鼠死亡率降低,与单纯包裹肝细胞组相比,其第四周死亡率由50%减少到20%,表明共包裹组中血管内皮细胞维持了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延长了肝细胞的存活时间,对大鼠肝衰竭的治疗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在体外构建了组织工程化肝细胞片层,并研究了胶原/Matrigel凝胶环境对于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发挥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本支架材料体系探讨了肝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对肝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细胞生物学研究基础,并利用以往已经建立的微囊化人工细胞的研究平台,进一步研制了具有免疫隔离作用的BPA微囊材料,体外评价了BPA微囊化肝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并共包裹了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结果发现由于微囊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共包裹的细胞对肝衰竭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血管化微囊化肝细胞对于肝衰竭临床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575.3
【图文】:
第一部分:基于胶原/Matrigel 的组织最终比例为 5:4:1;(2)收集原代大鼠肝细胞与上述液态胶原/Matrigel 的接种密度分别为 2×106个/mL;(3)将肝细胞与胶原/Matrigel 混合物每孔各注入 1m(4)将肝细胞与胶原/Matrigel混合物置于5%CO2、37后,观察混合物凝固后,每孔添加 2mLWilliam’s E 培养前三步的操作必须在冰盒上进行,否则混合物会过早液,此后隔天更换培养液。(图 1-1)2.6 肝细胞三明治结构的构建将 1mLⅠ型胶原/Matrigel 凝胶铺于 6 孔板底,置于孵育 2h,然后加入 2×106肝细胞,孵箱培养 1d 后吸出培/Matrigel 凝胶,每天换培养液,收集更换的培养液保存在
蜗赴銇诮又殖跗诮衔
本文编号:2717086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575.3
【图文】:
第一部分:基于胶原/Matrigel 的组织最终比例为 5:4:1;(2)收集原代大鼠肝细胞与上述液态胶原/Matrigel 的接种密度分别为 2×106个/mL;(3)将肝细胞与胶原/Matrigel 混合物每孔各注入 1m(4)将肝细胞与胶原/Matrigel混合物置于5%CO2、37后,观察混合物凝固后,每孔添加 2mLWilliam’s E 培养前三步的操作必须在冰盒上进行,否则混合物会过早液,此后隔天更换培养液。(图 1-1)2.6 肝细胞三明治结构的构建将 1mLⅠ型胶原/Matrigel 凝胶铺于 6 孔板底,置于孵育 2h,然后加入 2×106肝细胞,孵箱培养 1d 后吸出培/Matrigel 凝胶,每天换培养液,收集更换的培养液保存在
蜗赴銇诮又殖跗诮衔
本文编号:2717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170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