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大鼠药物性肝损害免疫机制的研究及保肝药物疗效的观察

发布时间:2020-06-21 16:06
【摘要】: 目的:探讨四氯化碳引起的Wistar大鼠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学机制;评价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GL)及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e)对大鼠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 方法: 选取Wistar大鼠80只(200±20g,雌雄各半)。正常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A、B、C、D、E、F、G、H组,共8组,每组10只。A组单纯给予生理盐水灌胃,B、C、D、E 4组首次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油溶剂5ml/kg,之后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油溶剂2.5ml/kg,每周2次,制造药物性肝损害模型,共四周。C、D、E组3组造模同时分别给予甘草酸二铵375mg/kg/d、腺苷蛋氨酸0.833g/kg/d及甘草酸二铵375mg/kg/d联合腺苷蛋氨酸0.833g/kg/d灌胃,共四周。F、G、H组3组首次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油溶剂5ml/kg,之后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油溶剂2.5ml/kg,每周2次,制造药物性肝病模型,两周后停用四氯化碳油溶剂,分别给予甘草酸二铵375mg/kg/d、腺苷蛋氨酸0.833g/kg/d及甘草酸二铵375mg/kg/d联合腺苷蛋氨酸0.833g/kg/d灌胃,共两周。造模两周时随机在A、B、C、D、E 5组各取两只大鼠禁食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四周后全部大鼠禁食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分别检测:(1)血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2)肝组织病理HE染色。(3)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补体C3(complement C3)及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及CD8+)的水平测定。其中血清肝功能指标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淋巴细胞亚群采取Expo32ADC分析方法;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结果: 1动物生存状态观察 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差,体重与其它组比较明显减轻(P0.05),皮毛枯稿、干涩,初期喜静少动,动作迟缓,嗜睡,后期出现翻转现象及躁动等行为失常现象;体重增加缓慢。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皮毛浓密、光洁,体态自如;体重正常。各药物组老鼠状态较正常组稍逊,比模型组好。 2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造模两周后取A、B、C、D、E组各两只大鼠观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改变:A组可见肝细胞正常,肝板走行较好,无炎细胞浸润;B组可见肝细胞明显肿胀变性,肝板走行拥挤,散在脂肪空泡及点灶状坏死,肝窦轻度淤血扩张;C组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散在分布脂肪空泡及点灶状坏死;D组可见肝细胞肿胀变性,弥漫分布的脂肪空泡变性,弥漫分布的点灶状坏死,肝板走行拥挤紊乱;E组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弥漫分布的脂肪空泡,少量点灶状坏死。 四周后各组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改变:A组可见肝细胞正常,肝板走行较好,无炎细胞浸润。B组可见弥漫分布的点灶状坏死,肝细胞明显肿胀变性,可见明显毛细小胆栓,间质反应活跃。C组可见肝细胞肿胀变性,点灶状坏死较明显,零散分布的脂肪空泡。D组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偶见点状坏死,散在地脂肪空泡,部分肝细胞浆胆色素沉积。E组可见肝细胞肿胀变性较明显,可见少量坏死灶,散在分布的脂肪空泡,部分肝细胞浆胆色素沉积。F组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可见散在点灶状坏死,零散分布的脂肪空泡,肝板走行尚可。G组可见散在脂肪空泡,少量点灶状坏死,可见小胆栓及但色素沉积,间质反应活跃。H组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变性,可见散在点灶状坏死,零散分布的脂肪空泡,肝板走行尚可。 3免疫指标 3.1细胞免疫的指标(CD4+、CD8+及CD4+/CD8+) A、B、C、D、E、F、G、H组8组CD8+分别为:17.18±2.58、23.46±3.08、16.31±6.19、17.09±10.70、19.91±7.09、17.26±3.77、15.77±3.54、16.00±3.76;A、B、C、D、E、F、G、H组8组CD4+/CD8+分别为:2.41±0.59、1.55±0.24、2.47±0.72、2.92±1.87、2.25±0.59、2.93±0.76、3.30±1.04、3.33±0.78;B组CD8+、CD4+/CD8+水平与A组CD8+、CD4+/CD8+水平比有明显差别(P0.05);B组CD8+、CD4+/CD8+与C、D、E组无明显差别(P0.05); A、B、C、D、E、F、G、H组8组CD4+分别为:40.78±5.37、35.75±3.70、37.01±7.33、37.29±9.34、42.27±9.77、48.65±7.89、49.35±9.68、50.87±6.22;B组CD4+与A、C、D、E组CD4+均无明显差别(P0.05); 3.2体液免疫的指标(IgA、IgG、IgM及补体C3) A、B、C、D、E、F、G、H组8组血清IgM水平分别为:0.13±0.02、0.45±0.17、0.20±0.06、0.21±0.09、0.18±0.05、0.14±0.02、0.14±0.04、0.13±0.04;B组血清IgM的水平与A、C、E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B组血清IgM的水平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 A、B、C、D、E组血清IgA、IgG的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 A、B、C、D、E、F、G、H组8组血清补体C3水平分别为:0.30±0.14、0.18±0.13、0.47±0.05、0.36±0.16、0.47±0.06、0.26±0.13、0.15±0.09、0.19±0.12。B组血清补体C3水平与C、E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B组血清补体C3水平与A、D组比无明显差别(P0.05); 4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及ALB): B组血清ALT、AST、TBIL的水平与A、C、D、E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B组血清ALB的水平与A、C、D、E组相比较有明显降低(P0.05),A、C、D、E组血清ALT、AST、TBIL、ALB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A、F、G、H组血清ALT、AST、ALB、TBIL的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 1应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的方法可以成功制作大鼠药物性肝病模型。 2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参与了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过程。在细胞免疫方面,CD8+及CD4+/CD8+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关系密切;在体液免疫方面,IgM与药物性肝损害发病过程有关,但尚不能确定IgA、IgG及补体C3是否参与了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过程。 3甘草酸二铵及腺苷蛋氨酸对药物性肝病均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其中,甘草酸二铵的保肝作用可能与改善体液免疫有一定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595.3;R5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斌;曹燕平;;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年06期

2 郭换珍;安纪红;倪文;米林香;张亚丽;;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年13期

3 顾建军;吴葶;张艳秋;;水中四氯化碳测定不确定度评定[J];上海预防医学;2011年08期

4 刘士敬;;药物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37期

5 黄丽漫;;药物性肝损害68例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1年07期

6 吴莘;汪坚敏;尹小燕;朱健;;腺苷蛋氨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1年03期

7 安鼎伟;李静;金丽君;孙媛;曹蕾;司希俭;李迎杰;;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年28期

8 王凤芝;;辛伐他汀致药物性肝损害1例[J];中国执业药师;2011年08期

9 张桂平;颜怀安;;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年10期

10 杜景霞;吴银屏;付银峰;张志罡;赵炎;李月华;王建刚;;毛叶丁香醇提物抗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健壮;李春喜;;四氯化碳气相法制备一氯甲烷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2 马洁;殷华;王芳;陈文慧;;血塞通对CCI_4高脂低蛋白诱导大鼠肝脂肪变性过氧脂质化的影响[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叶汉章;翟晨刚;闵f

本文编号:2724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24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8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