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6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22:46
【摘要】: 目的:以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模型,在NAFLD形成过程中观察体重、肝指数、肝酶、血脂、胰岛素抵抗(IR)、TNF-α、IL-6的变化及肝脏病理学改变等,分析IL-6与IR、TNF-α、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相关性,探讨NAFLD的发病机制。 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即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各24只。正常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以高脂饲料喂养(普通饲料84%+2%胆固醇+14%猪油)。分别在第2、4、6、10周末时,随机抽取两组大鼠各6只,禁食12小时后称重,腹主动脉采血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完整游离肝脏,称肝湿重,计算肝指数(肝重(g)/体重(g)×100%);制备肝匀浆,检测TNF-α及IL-6的水平;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 结果: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较快,第4周末时肝指数较同期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大鼠血清TG、TC、ALT、AST、FINS、IRI、TNF-α在第4周末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6周末IL-6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TNF-α则有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肝组织匀浆TNF-α在第2周末高于正常组(p0.05),IL-6在第4周末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0周末时有显著差异(p0.01);病理学改变显示模型组第2周开始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并随着时间延长脂肪变性程度加重,第6周末出现轻度脂肪肝,第10周发展为重度脂肪肝;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及肝匀浆IL-6与FINS、IRI、TNF-α及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均呈正相关。 结论:持续6周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可以诱导形成NAFLD;IR在NAFLD形成中有重要作用;IL-6与TNF-α、IR、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可能是NAFLD发生发展的一种重要脂肪因子;血清检测IL-6可能有助于辅助诊断NAFLD并判定其严重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575.5
【图文】:
正常组HE×100
正常组HE×400Fig2-13normalgroupHE×100Fig2-14normalgroupHE×400
本文编号:2730998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575.5
【图文】:
正常组HE×100
正常组HE×400Fig2-13normalgroupHE×100Fig2-14normalgroupHE×4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林辉;陈东风;;TNF-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01期
2 徐正婕,范建高,王国良,王兴鹏,丁晓东,田丽艳;小剂量内毒素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年04期
3 曾民德;葡萄糖毒性、脂肪毒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年02期
4 范建高;第二讲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年02期
5 陈名道;;脂肪组织和脂肪因子:是“敌”还是“友”?[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02期
6 范竹萍,邱德凯,谢渭芬,胡和平,陈岳祥,孙媛媛,刘苏,曾民德;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J];肝脏;2004年03期
7 ;Effect of lactulose on establishment of a rat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model[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5年32期
本文编号:2730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309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