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肠道菌群对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学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雪梅;王巧民;;益生菌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8年05期
2 陈树彤;黄海燕;张淑贞;陈锐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分析及治疗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15期
3 吴仲文,李兰娟,马伟杭,俞云松,陈亚岗;肠道菌群正常参考值的检测[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筱敏;潘宇红;陈敏敏;;腹泻患者120例肠道微生态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徐家骅;黄瑛;;腹泻期去乳糖奶粉辅助治疗婴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年07期
3 姜明杰,黎永学,任辉,练燕,靳彦;恶性血液病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的定量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4 吴辉绪,陈清,李建栋,黄秀芬;口服霍乱疫苗O_(139)rBS-WC后肠道菌群的改变[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王小卉,杨毅,徐秀,郭志平,邵彩虹;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1期
6 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傅肖岩,卞兆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肠道微生态初步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傅肖岩;卞兆祥;;清热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傅肖岩;卞兆祥;;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傅肖岩;卞兆祥;;清热化湿复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微生态影响的初步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侯杰;郭应军;邓冲;;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广东医学;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黎明;张水平;孙晓勉;杨文方;王懿;任永惠;王维清;周博;;婴幼儿肠道菌群与辅食添加状况的相关性研究[A];膳食营养、身体活动与健康——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汪以真;猪乳铁蛋白基因克隆、表达及其产物对断奶仔猪生长、免疫和抗菌肽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陈春雷;肝脏移植术后肠道微生态状况的变化及相关干预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陆定波;乳黄制剂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好;富硒猴头栽培及其药理活性初探[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俊娟;具有黏附性乳杆菌的筛选与特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沈勇涛;芽孢杆菌对母猪仔猪微生态的影响及其生长条件优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吴旭;应用FISH和LCSM技术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初步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5 黄铭华;两种抗生素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6 吴辉绪;O_(139)霍乱冻干口服疫苗(rBS-WC)的现场试验及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7 刘泉波;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其婴儿期腹泻关系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8 王中强;天然乳铁蛋白和重组乳铁蛋白的体内、体外抗菌效果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王晓晟;双歧三联活菌对老年肺炎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肠道屏障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10 张振宇;赤芍承气汤对重度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方;王承党;;肠道感染和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8年01期
2 王雪萍;刘云涛;;微生态制剂与肯特令联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17期
3 兰景刚,胡宏;双歧杆菌抗衰老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5年06期
4 何道生;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5年06期
5 冉陆,陈稚峰,付萍,杨宝兰,李志刚,姚景会,赵熙;北京地区184例健康人肠道菌群值的调查[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年01期
6 余颖聪,姒健敏,樊宇靖,陈淑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对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4年07期
7 陈穗,陈桂明,严虹,潘令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初步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5年02期
8 马红英,谌颖琦,刘玉成,樊龙忠,隋杰,张明华,蒋国顺;湛江市肠易激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6期
9 吴仲文,李兰娟,马伟杭,俞云松,陈亚岗;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的新指标—— B/E值[J];浙江预防医学;200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汝金;;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0期
2 钱家鸣,王伟岸;肠易激综合症的诊断程序[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年02期
3 潘国宗;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4年04期
4 费祥武,叶勇敏;情绪紧张与肠易激综合症[J];中国疗养医学;2005年01期
5 汤莉;孙一芬;;奥替溴铵联合四联活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S2期
6 莉子;薛胜;;小心肠“激动”[J];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2008年09期
7 王志强,臧德馨,程自立,肖家宏;肠易激综合征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3期
8 陈克河;李士坤;卢世健;;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症4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年17期
9 黄文峰;黄登鹏;;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症[J];中国医学工程;2010年03期
10 王守海,邵兴文,刘荣兴,常玉琴;大剂量谷维素治疗肠易激综合症(附88例临床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朗振为;赵春慧;许德军;金荣华;徐瑞平;王国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学及血清学前瞻性研究(摘要)[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李国华;吕农华;徐萍;陈幼祥;廖旺娣;周小江;舒徐;刘丕;朱萱;;936例临床拟诊IBS病人的结肠镜结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3 赵雪松;缪飞;;肠易激综合症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4 季锐;顾晓萌;于涛;左秀丽;周成军;李延青;;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5 金海舟;;谷维素心痛定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疗效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邱康英;;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体会[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适;林寿宁;雷立民;谈驰;张雪兰;;安肠汤结肠水疗对腹泻型IBS患者40例IL-1β和IL-10的影响[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8 黄国美;王德立;袁芳;梁丽;;帮消安三联治疗便秘型的肠易激综合症[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黄国美;王德立;袁芳;梁丽;;邦消安三联治疗便秘型的肠易激综合症[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田国强;甘建光;;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付方式调查[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岳风;夏防肠易激综合症[N];大众卫生报;2008年
2 林夕夕;寻找更好的早诊指标[N];健康报;2007年
3 李仲雄;心理紧张带来肠胃功能紊乱[N];大众卫生报;2007年
4 指导专家 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陈晓星 记者 姜柳琴 宁人;天冷消化系统病人激增[N];医药导报;2006年
5 祁宏;消化疾病用药常见错误组合[N];医药导报(中药报);2003年
6 林夕夕;北京协和医院PBC研究获多项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峻;前扣带回皮质致敏与内脏高敏感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2 王伟岸;中枢神经系统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敏感性的调节[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3 张静;功能性消化不良亚型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4 顾红祥;中国南方结肠镜阴性慢性腹泻患者显微镜结肠炎筛查[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罗琦;基于心胃相关理论组方中药对IBS模型大鼠脑肠轴CRH及肥大细胞的干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昌林;IL-10启动子-1082和-819位点多态性与肠易激综合症的关系[D];广州医学院;2011年
2 程静;5-羟色胺转运体蛋白表达与肠易激综合症[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3 沈洲姬;慢性胃炎患者胃排空功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孟君;益生菌组合和合生元治疗Wistar大鼠便秘型IBS模型探讨[D];中南大学;2007年
5 刘淑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6 夏德雨;神经胶质细胞在肠易激综合症内脏敏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7 左戎;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粘膜超微结构及肥大细胞与IL-2、IFN-γ表达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8 窦志茜;IBS模型大鼠内脏感觉投射的HRP追踪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慕然;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结肠黏膜HBD-2、NF-κB、IL-8和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10 王芳;肠炎对GABA兴奋大鼠结肠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94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9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