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3 13:09
【摘要】: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镜下表现为小叶间胆管被破坏,逐渐进展至胆管阻塞及胆汁淤积,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其病因未明,有研究表明基因及环境因素与PBC的进展有着密切联系。早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其发病率为2.27-32/百万人,中年女性多见,女:男=9:1,根据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报道的PBC例数,可见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其发生的种族及民族不受地区限制,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为北美和北欧。该病起病隐匿,首次诊断的患者中20%-60%为无症状者,随着病情进展2-4年内可出现相关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极为重要。PBC预后差异很大,病人生活质量经数年可不受其影响,病变进展缓慢病人可长期存活。经积极内科治疗后皮肤瘙痒消失、黄斑瘤萎缩、血清胆固醇下降,提示预后良好。血清胆红素持续升高、伴有自身免疫紊乱、组织学变化不断进展提示预后不良。其最终表现及常见死亡原因与其他类型肝硬化相类似:食道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等。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又名药物性肝炎,是指临床用药治疗某种疾病时,药物经口服、静脉等途径入血经机体肝脏代谢而引发的肝脏损害。其临床特征及病理表现缺乏特异性,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较多,以中成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生素、抗结核药物为主,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报告统计DILI在全球常见死亡原因中排列第五。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其预后表现多数良好,长期服用中成药物、抗肿瘤药或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的肝病患者除外,考虑与基础疾病影响其肝脏耐受能力有关。本文侧重对比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包括经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肝病或在PBC的基础上用药而引发肝脏损害,对比两者差异,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收集整理在2005年1月---2015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入院治疗的、具有完整住院资料的、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患者,研究每年发病率,并随机抽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5例,年龄为43-85岁,平均年龄(66±10岁)),观察其性别、发病年龄、服药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表现等指标,且与同一时期于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18-83岁,平均年龄(48±14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统计2005年至2015年首次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及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其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提示经实验室检查或肝活检诊断为pbc或dili的患者逐年增多。2.全部60例患者中,其中pbc组女性25例,占本组人数的83%,药物性肝损害组女性18例,占本组人数的60%,pbc组女性患病比率明显高于di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病患者中,pbc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高于di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有研究表明,对于某些具有遗传和免疫特异质的个体,经药物诱导可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病(pbc)。诱导肝损伤的药物中,中草药最为多见,西药类主要以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解热镇痛药、抗结核类药物为主(由高到低顺序排列)。4.在收集的60例患者中pbc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黄疸、乏力、腹胀、食欲减退、瘙痒,而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则以黄疸、乏力、食欲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5.两组患者在ct检查中可见肝脏形态学改变(凹凸不平,密度不均),部分pbc患者检查可见肝脾肿大、腹水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等。6.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生化肝功指标异常,PBC组ALP、GGT、胆红素升高明显,与药物性肝损害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患者较DILI患者血沉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PBC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等,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较少有并发疾病的发生。两种肝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BC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与药物性肝损害相比较,PBC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部分疾病的发生与慢性药物性肝炎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血清生化肝功检查以ALP、GGT、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沉加快,可并发多种临床症状,包括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病等,具有其独特显著的临床特点。DILI患者在年龄方面缺乏特异性,诱导药物主要为中草药,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发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生化肝功检查以ALT、AST、GGT升高为主,停药或保肝治疗后预后较好。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7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华坚,李韶光;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年05期

2 何长伦,许家璋,隋云华,汪茂荣;药物性肝损害55例[J];人民军医;2001年05期

3 程朝英,朱德健,张遥衡;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J];中国药业;2001年12期

4 施尧,李继强;药物性肝损害的病理[J];肝脏;2001年01期

5 陈成伟;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J];肝脏;2001年01期

6 吴佳玉,江南;药物性肝损害(附101例临床分析)[J];肝脏;2001年04期

7 吴佳玉;药物性肝损害(附94例临床分析)[J];医学科技;2001年03期

8 严迎娣 ,唐锡尔;重度药物性肝损害(附19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08期

9 陈合民,孔凡霞;药物性肝损害86例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2年04期

10 缪士平,胡天祥,杜飒英;利福平药动学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邸霞;;药物性肝损害40例临床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康辉;李慧;;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3 程天明;;6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肝病药物合理应用报告会论文集[C];2011年

4 洪阳;;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治现状[A];2007年贵州省消化内镜诊疗及消化系疾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臧红;游绍莉;柳芳芳;申力军;刘鸿凌;荣义辉;朱冰;辛绍杰;;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防[A];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程天明;;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A];2013年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全国肝病防治高峰论坛》深圳会议讲义汇编[C];2013年

7 白平昌;;再谈药物性肝损害[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方亦农;;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性肝损害38例[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徐春军;丁伟航;;药物性肝损害综述[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罗庆红;;怎样预防药物性肝损害[A];2005年合理用药与医院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邱慧琳;警惕药物性肝损害[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2 解放军三0二医院非感染性肝病诊疗中心主任 李保森;当心生活中的“积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N];光明日报;2014年

3 陈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药物性肝损害防火墙[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陈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药物性肝损害发生以后[N];医药经济报;2014年

5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蔡皓东邋 陈明莲;识别药物性肝损害[N];健康报;2007年

6 张灿灿邋通讯员 宋忠雷 戴绍飞;滥用偏方导致药物性肝损害[N];健康报;2008年

7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 马昆 刘燕玲 郭朋 赵晓威;正确认识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8 解放军302医院医学博士 刘士敬;谨防药物性肝损害[N];保健时报;2008年

9 光明网记者 郭佳;警惕:中药副作用不比西药小[N];光明日报;2014年

10 安慧茹;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现状[N];北京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昶铭;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2 李灵敏;OATP1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利福平所致肝损伤发病分子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睿;7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2 郑艳;140例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3 唐丽平;15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4 王青青;86例老年药物性肝损害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的评估[D];复旦大学;2014年

5 王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赵飞;炎性细胞因子对药物性肝损害发病机制影响及药物干预的疗效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7 张莉;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药物性肝损害中的表达情况及药物干预的疗效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8 万瑜;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及诊断标准的改进[D];暨南大学;2005年

9 熊静平;121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10 周媛;中国人群药物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系统分析患者21789例[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01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01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d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