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574.62
【图文】:
图 3.2 各组小鼠结肠的大体形态注:A 为对照组,B 为模型组,C 为 SASP 组,D 为 PG1 组3.3 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表 3.2 各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严重程度评分组别 n 炎症 病变深度 隐窝破坏对照组 10 0.50±0.53 0.00±0.00 0.00±0.00模型组 10 6.70±2.41a4.10±2.23a4.90±2.23aSASP 组 10 3.70±1.95a,c2.10±0.57b,d2.60±1.65a,dPG1 组 10 3.20±1.93b,c,g2.20±1.23a,d2.70±1.34a,dPG2 组 10 3.90±1.79a,d2.70±1.25a,f3.00±1.16a,ePG3 组 10 5.10±2.38a3.20±1.87a3.70±1.64aF=11.41P<0.05F=9.59P<0.05F=11.69P<0.05注:a 为 P<0.001 vs 对照组;b 为 P<0.005 vs 对照组;c 为 P<0.001 vs 模型组;d 为 P<0.005 vs 模型组;e
如表 3.2 所示,无论是结肠炎症程度、病变深度还是隐窝破坏程度在正常对照组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01,0.005);在 SASP 和吡格列酮高、中剂量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0.005,0.05);炎症程度在吡格列酮高剂量组还显著低于吡格列酮低剂量组(P<0.05)(图 3.3-3.8)。
如表 3.2 所示,无论是结肠炎症程度、病变深度还是隐窝破坏程度在正常对照组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01,0.005);在 SASP 和吡格列酮高、中剂量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0.005,0.05);炎症程度在吡格列酮高剂量组还显著低于吡格列酮低剂量组(P<0.05)(图 3.3-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东升;;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8期
2 贺杰;吴小平;;关于益生菌与炎症性肠病[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05期
3 邱元秀;莫东华;王晓桃;;Toll样受体、干扰素α与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2期
4 张瑜;金建军;赵双琴;张世同;张英剑;白艳丽;郑玉峰;;伊班磷酸钠联合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炎症性肠病性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7期
5 陈燕;韩真;;调节性T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研究新进展[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张红梅;余伍忠;;Toll样受体与病毒性肝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20期
7 刁兴元;;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及对免疫指标改变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9期
8 陈宝心;耿岚岚;袁鹏英;何婉儿;许朝晖;;小儿炎症性肠病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3期
9 颜红;路海;朱启贞;;阿尔茨海默病中Toll样受体与小胶质细胞的关系[J];生命的化学;2011年03期
10 吴正祥;丁洁;杨九华;吴强;杨枫;;双歧杆菌对实验性结肠炎中趋化因子的影响[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钦民;韩真;;炎症性肠病101例临床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2 王玮;杨占清;张峰;袁川评;刘英;付守鹏;刘颖;陈巍;柳巨雄;;IL-10在炎症性肠病大鼠脑、结肠组织中表达的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季峰;王子薇;焦春花;藤卫军;;NOD2/CARD15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分析[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智峰;周艳华;刘玉兰;;炎症性肠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5 杨占清;王玮;崔伟;刘芬;张雪莉;张峰;刘冬;梅英武;袁川评;柳巨雄;;MUC1、MUC2 mRNA在炎症性肠病大鼠肠黏膜细胞表达规律的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徐家骅;邵彩虹;梁英杰;黄瑛;;沙利度胺对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7 蔡志坚;张伟;王建莉;;TGF-β1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s对小鼠炎症性肠病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子薇;季峰;藤文军;袁晓刚;叶晓明;;浙江地区炎症性肠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NOD2/CARD15多态性分析[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杨大平;;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惠霞;刘占举;;iKIR及其配体HLA-Cw表达与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分析[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怡;少儿应警惕炎症性肠病[N];大众卫生报;2004年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胡品津;我国炎症性肠病学组已制定了协作研究计划[N];健康报;2010年
3 记者 陈青 通讯员 余飞;揪出引发细胞内乱“首恶分子”[N];文汇报;2011年
4 王满元;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牧川;每天用木棍敲敲后背[N];健康时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霞;药尽其才 物尽其用[N];科技日报;2011年
7 健康时报记者 冯丽安;节后吃胃药盯三症状[N];健康时报;2010年
8 阿华;6-巯基嘌呤应继续使用[N];医药经济报;2004年
9 龚怡;久泻不止查查肠镜[N];健康报;2004年
10 记者 朱国旺;专家呼吁关注肠道与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旭;肠三叶因子对小鼠炎症性肠病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2 王成硕;Toll样受体和β-防御素mRNA在鼻粘膜中的表达[D];吉林大学;2004年
3 徐红梅;Ras参与CpG ODN活化巨噬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4 任涛;CpG ODN防治结核病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曾诚;二苯乙烯苷对炎症性肠病的作用:诱导PPAR-γ和抑制NF-κB及其炎症通路[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杜群;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Toll样受体及NF-κB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李攀;维生素D与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作用通路中炎性因子的遗传易感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8 刘玲;Toll样受体9在小鼠皮肤天然免疫中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周俊;SHP-1及热休克调节单核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赵丽芸;复苏饮防治严重脓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燕;吡格列酮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2 王丽莎;炎症性肠病858例的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彭晓康;儿童炎症性肠病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黄庆伦;TLR/NF-κB信号通路与其负性调控因子SIGIRR和IBD的关系[D];南昌大学;2008年
5 雷敏;中国东部地区15年内炎症性肠病患者流行病学变化[D];浙江大学;2011年
6 唐凯;208例炎症性肠病临床及病理回顾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7 吕进;高度疑似炎症性肠病的原发性肠T细胞淋巴瘤两例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8 王海浪;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临床评估、预后随访及难治性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陆春霞;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10 卢亿齐;鱼类炎症性肠病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04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04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