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功能性肠病与乳糖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及相互关系

发布时间:2020-09-29 06:28
   研究背景 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FBDs)是一组基于腹痛、腹部不适、排便异常等中下消化道症状诊断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 LM)则是由于乳糖酶的缺乏,乳糖在小肠不能被完全分解吸收,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水、甲烷、氢气等物质的现象。在部分乳糖吸收不良者中,这将导致腹痛、腹胀、腹泻、肠鸣等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 LI).随着医疗水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两种疾病越来越多地在中国人群中被发现及报道。然而,功能性肠病和乳糖不耐受在中国人群中发生情况的大样本报道尚不多,两者发病分别的危险因素仍不十分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功能性肠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那么在中国功能性肠病的发病与哪些因素相关?在功能性肠病患者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及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又与哪些因素相关呢?功能性肠病和乳糖不耐受相互间有何共同联系,为何功能性肠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本论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探究。 对象与方法 选取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之间因下消化道症状就诊于邵逸夫医院门诊的患者共910例,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其中810例被确诊为功能性肠病,并至少行10g、20g或40g中一个剂量的乳糖氢呼气试验(LHBT);同时,招募健康志愿者64名均行10g、20g及40g乳糖氢呼气试验,均记录症状严重程度评估表。乳糖吸收不良指氢呼气浓度在记录时间3小时内连续两次超过基础值20ppm及以上;LI诊断则需符合LM诊断标准,同时与基础水平相比总症状评分增高1分。所有参与试验者均填写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罗马Ⅲ标准的胃肠症状量表、乳制品及其他可酵解的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s)摄入及主观乳糖不耐受(SLI)自评问卷、B.E.S.T.胃肠道相关症状问卷、生活应激事件量表(RLCQ)和医院内焦虑/抑郁量表(HADS).所有功能性肠病患者随机选取154例以及健康志愿者64例行肛门直肠测压试验,检测患者空腹时直肠初始感、排便急迫感、不适感以及最大容积,以评估患者基础的内脏敏感性。以健康对照组不适感阈值分布的第5位百分数为参照,功能性肠病患者中低于该数值者判定为内脏高敏感性。 结果 1.功能性肠病及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情况 根据功能性肠病的罗马Ⅲ分类诊断标准,810例被确诊为功能性肠病(男444例,女366例,年龄44±12岁),其中488例(60.2%)为肠易激综合征(IBS)166例(20.5%)为功能性腹泻(FD),85例(10.5%)为功能性便秘(FC)47例(5.8%)为功能性腹胀(FB),余24例(3.0%)为未分型功能性肠病(UFBDs)。健康志愿者(HV)共64例(男33例,女31例,年龄41±15岁) 功能性肠病者中共253例(男129例,女124例,年龄44±12岁)行10g乳糖氢呼气试验;455例(男257例,女198例,年龄44±12岁)行20g试验;343例(男189例,女154例,年龄43±12岁)行40g试验。10g、20g、40g各剂量乳糖吸收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7.3%,69.7%,73.8%;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7.8%,57.8%,68.2%。64例健康志愿者均行10g、20g和40g乳糖氢呼气试验,各剂量乳糖吸收不良发生率分别为32.8%,70.3%,84.4%;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6.3%,29.7%,71.9%。 2.功能性肠病相关因素分析 功能性肠病患者较健康志愿者更多处于焦虑状态(22.7%vs6.2%,P=0.003),且焦虑者发生功能性肠病的优势比(OR)是非焦虑者的7.12倍。功能性肠病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4.0vs1.5,P0.001,4.0vs3.0,P=0.023);功能性肠病患者较健康志愿者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54vs17,P=0.003)。功能性肠病患者B.E.S.T.评分、生理健康、精神心理健康评分和及总体生活质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4.0vs3.0,P0.001,46.5vs55.6,P0.001,49.3vs57.5,P0.001,47.4vs53.9,P0.001)。 在功能性肠病患者的各亚型中,焦虑是肠易激综合征(OR4.39,P=0.024)、功能性腹泻(OR7.70,P=0.005)、功能性便秘(OR6.04,P=0.011)、功能性腹胀(OR7.20,P=0.016)、未分型功能性肠病(OR28.67,P=0.049)的危险因素;另外,抑郁是功能性便秘(OR4.02,P=0.019)的危险因素。 肛门直肠测压试验中,功能性肠病患者初始感觉阈值、便意急迫感阈值、不适感阈值、最大容积均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90.0ml vs100.0ml, P=0.008,150.0ml vs182.5ml, P=0.003,210.0ml vs240.0ml, P0.001,200.0ml vs242.5ml,P0.001)。功能性肠病患者静息压高于健康志愿者(46.0mmHg vs39.5mmHg,P=0.032)。功能性肠病患者中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率为26.6%。 3.乳糖不耐受相关因素分析 随着乳糖氢呼气试验中乳糖剂量的升高,乳糖吸收不良及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乳糖不耐受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肠鸣、腹泻、腹痛,随着乳糖摄入剂量的增加,这些症状均呈增加趋势。 内脏高敏感性是乳糖不耐受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1,P=0.020),且内脏高敏感基础上,精神心理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相关(OR3.25,P=0.038)。 抑郁(OR2.66,P=0.04)、年轻(OR0.96,P=0.001)与LHBT中乳糖不耐受患者中症状严重程度相关。症状较重的LI者B.E.S.T.总评分较高(P=0.001)。 4.功能性肠病与乳糖不耐受的相关性 同一剂量乳糖氢呼气试验产氢量在FBDs与HV之间无显著差异,且乳糖吸收不良发生率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在FBDs中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更高(10g,OR3.67,P=0.043;20g,OR3.17,P=0.001),主观乳糖不耐受在FBDs较HV组更多,乳糖氢呼气试验症状总评分FBDs高于HV组(20g,β(se)1.79(0.63),P=0.005) 乳糖不耐受(10g,OR4.41,P=0.043;20g,OR3.17,P=0.001)/主观乳糖不耐受(OR14.10,P0.001)是FBDs发病的危险因素。 功能性肠病患者较健康志愿者日常摄入较少的乳制品乳糖(P=0.044),而非乳制品乳糖、总乳糖、其他FODMAPs摄入量无显著差异。乳制品乳糖摄入量与主观乳糖不耐受呈负相关(P=0.039)。主观乳糖不耐受是患者乳制品乳糖低摄入的危险因素(OR0.69,P=0.019),而(客观)乳糖不耐受则不显著影响患者乳制品乳糖摄入(P=0.351)。 所有功能性肠病患者中,乳糖不耐受者较乳糖耐受者更年轻(43±12vs.45±12yr,P=0.011),受教育程度更高(P=0.019),且乳糖不耐受者腹痛频率显著高于乳糖耐受者(OR1.09,P=0.035)。而其他肠道症状、总体症状严重程度及症状积分、焦虑或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生活事件评分、主观乳糖不耐受发生率、生活质量、FODMAPs摄入量、肛门直肠测压的各项指标在乳糖不耐受者和乳糖耐受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1.功能性肠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内脏敏感性增高,具有更高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2.乳糖不耐受的发生与乳糖摄入量相关,精神心理异常及内脏高敏感是乳糖不耐受发生的危险因素。 3.功能性肠病患者中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显著增加,乳糖不耐受是FBDs发病的危险因素,精神心理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性可能是其中重要原因。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574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功能性肠病的罗马Ⅲ分类诊断标准
附录Ⅱ 健康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钦;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J];临床内科杂志;1998年02期

2 任素珍,夏井泉;19例炎症性肠病误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1998年06期

3 祝学光!100034北京;炎性肠病诊断及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1999年04期

4 M.F.Neurath ,G.Schürmann;炎症性肠病的免疫发病机制[J];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0年06期

5 许丽莉,王吉耀;炎症性肠病并发症[J];医学新知杂志;2001年02期

6 陈少夫,张庆芳;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与药物治疗[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2年03期

7 欧阳钦;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实用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8 李岩;耐受6-MP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MP代谢的生物化学特点[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3年04期

9 白爱平,欧阳钦;益生菌与炎症性肠病[J];华西医学;2005年02期

10 李新辉,谭文科,王淑敏,程万里;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1例[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景林;王敏;;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肠病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年消化系病学术交流会暨消化系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2 高生;王茂泓;;张小萍教授治疗慢性肠病经验介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赵显峰;潘丽莉;孟晶;王茵;荫士安;;乳糖不耐受小学生饮奶方法的探讨[A];优质乳品与婴幼儿健康:挑战和解决方案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何梅;;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A];乳糖酶及低乳糖乳制品专题研讨会文集[C];2001年

5 钟燕;;乳糖不耐受基础研究进展[A];乳糖酶及低乳糖乳制品专题研讨会文集[C];2001年

6 黄伟;徐齐源;包云光;杜忠明;;乳糖不耐受患者服用低乳糖牛奶的疗效观察[A];乳糖酶及低乳糖乳制品专题研讨会文集[C];2001年

7 王爱华;张维东;黄宝润;;小儿乳糖不耐受临床探讨[A];乳糖酶及低乳糖乳制品专题研讨会文集[C];2001年

8 邓燕勇;丛衍群;赵建民;庄严;戴宁;;杭州市区人群乳糖不耐受发生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杨月欣;何梅;崔红梅;边丽华;刘建宇;程五凤;徐浩烽;丰维佳;;中国儿童乳糖不耐受发生率的调查研究[A];乳糖酶及低乳糖乳制品专题研讨会文集[C];2001年

10 王春霞;李建峰;M.Ossendorf;W.Schlumberger;;抗转谷氨酰胺酶抗体在麸质过敏性肠病中的诊断价值[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曾验出欧洲致命肠病菌[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记者 班玮;破解欧洲肠病菌密码,中国人拔头筹[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记者 班玮;德肠病感染源并非西班牙黄瓜,西索偿[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 刘光宪;健辨养 调治胃肠病要诀[N];大众卫生报;2002年

5 姜虹;乳糖不耐受检测技术有突破[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6 商东;红霉素治胃肠病,妙![N];医药经济报;2001年

7 刘峰;乳业转战技术交锋[N];消费日报;2007年

8 柯易;我自主开发出乳糖不耐受检测技术[N];科技日报;2005年

9 记者 何屹;大麻可用于治疗炎性肠病[N];科技日报;2005年

10 江苏 孔静波;世医秘方大成·肠病(连载)[N];民族医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靓;功能性肠病与乳糖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及相互关系[D];浙江大学;2013年

2 赵建民;乳糖不耐受发生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周长玉;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外源性IL-10和益生菌诱导粘膜免疫耐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效应探讨[D];吉林大学;2004年

4 袁学勤;肠泰、四神及香连方防治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效用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何伟;长期多代饮奶对鼠小肠乳糖酶活性及mRNA水平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王丽英;炎症性肠病家系调查和HLA以及NOD2/CARD15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关系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巍峰;功能性肠病中结肠及回肠线粒体ATP 6和8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8 邓燕勇;杭州市区人群主观乳糖不耐受流行病学调查及乳糖酶基因多态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邓云龙;功能性躯体不适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10 余颖聪;肠易激综合征研究分析及诊治新体系的构想[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珍珍;杭州社区人群主观乳糖不耐受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功能性肠病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初晨;难治性功能性肠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评估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的疗效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3 唐岚;功能性肠病与器质性肠病临床诊治的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4 闵寅;中医“肠病及肺”的理论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王满元;5-氨基水杨酸类抗炎性肠病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6 项立;5-氨基水杨酸灌肠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7 崔静;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某些进展[D];郑州大学;2004年

8 储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与主客观乳糖不耐受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周红爽;运脾化湿方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姜雪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9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29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7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