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对反流性食管炎维持治疗疗效研究及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20-10-01 15:06
   第一部分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研究方法学探讨和评价 背景和目的 现有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是否能反映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反流性食管炎)的自主神经功能,尚存疑问,本研究旨在探讨和评价适合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方法。 方法 分别对HS(n=18,男:女=16:2,42.2±8.3岁)以及RE(n=20,男:女=17:3,44.8±10.5岁)进行餐前和餐后30分钟的HRV记录,分析不同时段(5、10、20以及30分钟)HRV,探讨短时间HRV记录(5、10、20分钟)与常规记录时间(30分钟)HRV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比较HS餐前、餐后标准心血管反射法自主神经功能的差异,探讨进餐刺激对标准心血管反射法的影响。 结果 (1)记录时间对心率变异分析(HRV)方法影响的评价:HS与RE患者各记录时段餐后代表交感活性的参数(P1/P2、P1/(P1+P2)、P1/(P1+P2+P3))均显著高于餐前(p0.05);餐后代表副交感活性的参数(P2/(P1+P2)、P2/(P1+P2+P3))则显著低于餐前(p0.05)。HS餐前、餐后各记录时段自主神经功能参数间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RE患者餐前10、20分钟HRV参数均与30分钟HRV参数不同(p0.05),各记录时段代表进餐对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参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进餐对标准心血管反射法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作用评价:HS餐前、后所有参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RE患者深呼吸心率变异(HRin-HRex)高于餐前(19.78±8.93vs.15.39±4.82,p0.05)。 结论 进餐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能反映消化道自主神经功能特点,可用于研究消化道疾病的自主神经功能检查。HRV分析缩短餐前、餐后记录时间有可能使自主神经功能测试简化,但需要进一步证实。 第二部分反流性食管炎自主神经功能研究 背景和目的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但两者因果关系不明。本研究的目的为探讨RE患者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特点,并初步探讨RE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因果关系。 方法 对RE患者(n=42,男:女=31:11,47.8±11.3岁)以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subject,HS,n=18,男:女=16:2,42.2+8.3岁)分别进行餐前、餐后心率变异分析(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分析。对RE临床参数包括RE-LA分级、症状积分、HRQL评分,SAS、SDS与自主神经功能进行相关分析。14例PPIs或联合膈肌生物反馈(Diaphragm biof-eedback training,DBT)治疗2-4月后的RE患者再次评价自主神经功能。 结果 (1)RE餐前副交感活性低于,而交感活性高于HS组;(2)餐前P2/(P1+P2+P3)(代表副交感活性)与RE-LA分级负相关(r=-0.42,p=0.014),餐后P1(/P1+P2)(代表交感活性)和症状积分负相关(r=-0.43,p=0.038),P2(/P1+P2)(代表副交感活性)和症状积分正相关(r=0.43,p=0.038);餐后(P1/P2)/餐前(P1/P2)(代表进餐对交感-迷走平衡的影响)与症状积分负相关(r=-0.48,p=0.022),而[餐后P2/(P1+P2)]/[餐前P2/(P1+P2)](代表进餐对副交感神经的影响)与症状积分(r=0.52,p=0.014)以及HRQL(r=0.42,p=0.040)均呈正相关。(3)餐后5分钟P2/(P1+P2+P3)与裂孔功能障碍负相关(r=-0.48,p=0.027),而记录10、20、30分钟参数未表现相关性。(4)经过2-4月规范治疗,RE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并未改善。 结论 RE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餐前副交感活性减低、交感活性增强;餐前、餐后自主神经功能与RE-LA分级以及症状积分分别具有相关性。餐后记录5分钟自主神经功能可能与RE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情况更加吻合。虽然目前尚不能作出肯定结论,但本研究倾向于认为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是导致RE的病因之一。 第三部分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维持治疗疗效观察 背景和目的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的维持治疗和防止症状复发是治疗的难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膈肌生物反馈训练(Diaphragm biofeedback training, DBT)对RE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设计,于2009年9月-2010年4月,按入组顺序将具有典型反流表现的RE患者随机分为PPI联合DBT组(n=27,M:F=17:10,47.8±10.7岁)及PPI组(n=22,M:F=18:4,49.1±11.1岁)。疗程4个月,PPI组疗程前两个月行PPIs (Proton pump inhibitors)强化治疗,后两个月行PPIs按需治疗;PPI联合DBT组在进行PPIs治疗的同时进行DBT,两组疗程中均按需服用达喜。两组治疗开始前评估基线期症状积分及HRQL。治疗期间每3-7天电话随访一次,每月随访症状积分、HRQL评分、PPIs及达喜用量;每2月评定SAS, SDS。分别在各随访时点进行组内、组间比较。 结果 (1)症状积分和HRQL评分:强化治疗期(第1-2月)两组症状积分及HRQL均较基线显著下降(p0.01)。两组第3月症状积分均较第2月增高(p0.05),但PPI联合DBT组症状积分在第4月降到第2月水平(p0.05),而PPI组仍高于第2月(p0.05)。PPI联合DBT组疗程第1月、2月症状积分均低于PPI组(p0.05,p0.05),维持期症状积分降低值也大于PPI组(p0.05)。疗程第2月、3月HRQL低于PPI组(p0.01,p0.05)。(2) PPIs和达喜用量:维持期两组PPIs用量均较强化治疗期显著下降(p0.01);PPI联合DBT组PPIs用量显著低十PPI组(p0.05)。(3)精神心理方面:强化治疗期两组SAS、 SDS均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PPI联合DBT组第2月SAS降低较PPI组更显著(p0.05);维持期PPI联合DBT组SDS继续下降(p0.05)。(4)裂孔功能障碍对DBT的影响:强化治疗期1-2月裂孔功能障碍组HRQL评分降低值均大于无裂孔功能障碍组(p0.01,p0.05),而两组PPIs及达喜用量无显著性差异;维持期裂孔功能障碍组PPIs用量大于无裂孔功能障碍组(p0.05,p0.05)。 结论 强化及维持治疗期,PPI联合DBT治疗较单纯PPIs治疗更有助于减轻反流症状,在维持治疗期尤为突出,并减少PPIs及达喜用量。PPI联合DBT治疗2个月比单纯PPIs治疗更能减轻焦虑状态。研究表明,DBT为RE的维持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第四部分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对反流性食管炎维持治疗疗效的机制探讨 背景和目的 食管下端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酸清除障碍以及胃排空延迟是RE抗反流机制降低引起发病的三个环节。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PPI联合DBT对RE患者食管动力以及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4月期间,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连续入组50例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患者,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PPI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Diaphragm biofeedback training, DBT)组(n=27)以及PPI组(n=23)。PPI联合DBT组在进行PPI治疗的同时进行DBT训练。其中,10例PPI联合DBT组患者(男:女=7:3,50.3±10.2y)于基线期行餐前15分钟、餐后1小时食管测压,并于疗程2-4月复查。16例RE患者(男:女=13:3,50.3±12.9y)与9例HS(男:女=6:3,44.6±9.1y)进行基线期核素胃排空检查。其中,6例PPI联合DBT组患者和5例PPI组分别于基线期、疗程2-4月进行核素胃排空检查。 结果 (1)经2-4月PPIs联合DBT治疗后,RE患者食管下端抗反流屏障作用(GEJP和CD)加强(p0.05;p0.01),餐后TLESRs次数显著减少(p0.05),但食管体部清除能力无明显改善。(2)与HS相比,RE患者全胃(p0.01)以及近端胃(p0.01)排空功能受损;基线期PPI联合DBT组近端胃排空速率(%/min)低于PPI组(p0.05),2-4月治疗后两组近端胃排空速率不再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PPI联合DBT治疗2-4月可显著增加食管下端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少餐后TLESRs,这可能是PPI联合DBT治疗优于单纯PPIs的机制之一。RE全胃及近端胃排空功能较HS差,经DBT治疗2-4月,RE近端胃排空功能有所改善。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57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方法学探讨
    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反流性食管炎自主神经功能研究
    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维持治疗疗效观察
    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对反流性食管炎维持治疗疗效的机制探讨
    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个人简介及发表文章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红;柯美云;王智凤;;GER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反流症状及食管动力的关系[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年09期

2 孙晓红,柯美云,王智凤;不同试餐对GERD患者TLESR的影响及酸反流发生机制的探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年S1期

3 张晓光;胡品津;王启仪;林金坤;;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因素和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J];胃肠病学;2006年05期

4 ;应用心率变异性判断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应当慎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年12期

5 柯美云;孙晓红;;重视胃食管反流病整体治疗的重要性[J];中华消化杂志;2006年03期

6 郭丽娟,王彦卿,李增平,巩晓红;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5年10期

7 谷成明,柯美云,朱朝晖,何国荣;胃中间横带在调节糖尿病病人胃内食物分布和胃排空中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1999年07期

8 王虹,刘宾;下食管括约肌运动和功能与胃食管反流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4年10期

9 徐志洁,段丽萍,王琨,夏志伟,林三仁;焦虑和抑郁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发生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45期

10 丁召路;王智凤;李鸿斌;孙晓红;许琳;柯美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食管连接部屏障功能的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6年34期



本文编号:2831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31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2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