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模型与经典模型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及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风险的价值比较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575.2
【部分图文】:
期肝硬化预后的ROC曲线及计算AUC的大小,四者之间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通过正态性Z检验来比较。四种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及1年预后的ROC曲线分别见图2、图3,四种模型曲线下的面积见表图4、图6,四种模型曲线下面积的比较见图5、图7;四种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3个月及1年预后的ROC曲线分别见图8、图9,四种模型曲线下的面积见图10、图12,四种模型曲线下面积的比较见图11、图13。四种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3个月及1年再出血风险预测的ROC曲线分别见图14、图15,四种模型曲线下的面积见图16、图17,四种模型曲线下面积的比较见图18、图19。
期肝硬化预后的ROC曲线及计算AUC的大小,四者之间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通过正态性Z检验来比较。四种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及1年预后的ROC曲线分别见图2、图3,四种模型曲线下的面积见表图4、图6,四种模型曲线下面积的比较见图5、图7;四种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3个月及1年预后的ROC曲线分别见图8、图9,四种模型曲线下的面积见图10、图12,四种模型曲线下面积的比较见图11、图13。四种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3个月及1年再出血风险预测的ROC曲线分别见图14、图15,四种模型曲线下的面积见图16、图17,四种模型曲线下面积的比较见图18、图19。
四种模艇顶测失代偿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3个月内顶后的ROC曲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盛;朱为梅;刘海;王玉波;;终末期肝病模型和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分析[J];肝脏;2007年06期
2 郝丽平,张忠兵,王育敏;肝硬化患者血浆ANP、PRA、AⅡ与ALD浓度变化的初步观察[J];北京医学;1993年03期
3 陈健;;肝硬化是怎么回事[J];肝博士;2007年04期
4 卫琼鹏;郝晓云;肖文丽;;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对代偿期和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08年11期
5 乔梁;顾为秀;;62例肝硬化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1990年02期
6 金燕;龚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测定及意义探讨[J];西南军医;2010年02期
7 周莹;张建军;戴丹;刘黎明;余世敏;;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84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0年05期
8 Pineda J.A.;Romero-Gómez M.;Daz-Garca F. ;杨瑗;;HCV与HIV协同感染可缩短HCV相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存活期[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年09期
9 付敏;;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年04期
10 徐俊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16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松;周力;;TNF-α、IL-6在肝硬化并SBP患者血清及腹水中的表达及意义[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及内镜学分会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苏立稳;李巍;刘宇;;恩替卡韦治疗HBV-DNA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观察[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马慧;王豪;孙焱;郭芳;房继莲;邵杰;饶慧瑛;王剑;魏来;;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徐小元;;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策略探讨[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向红;张百宁;;肝硬化患者抑郁情绪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石油石化分会成立暨第四届石油石化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胡万峰;;肝硬化医院内感染257例临床分析[A];2004年浙江省传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范春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刘连娟;薛伟力;周显礼;;彩色多普勒对肝硬化患者肾动脉及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象霖;魏世芳;;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肝硬化疗效分析[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燕;柳丽平;白文元;;彩超对肝硬化不同时期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的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保健时报特约专家 马安林;肝功能正常也会发生肝硬化[N];保健时报;2007年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肝病防治中心;肝硬化护肝ABC(上)[N];大众卫生报;2008年
3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肝病防治中心;肝硬化护肝要点ABC(下)[N];大众卫生报;2008年
4 李钦俦;肝硬化患者怎样自我保健[N];家庭医生报;2007年
5 本期指导 重庆市中医院肝病科主任 刘华宝 记者 杨春霞;肝硬化患者也能较好的生活[N];医药导报;2006年
6 王明;肝硬化患者当心蛛网膜下腔出血[N];大众卫生报;2006年
7 陆彦;肝硬化患者何时该去医院[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8 黄宗云;肝硬化饮食调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廖联明;美科学家证实药物可逆转肝硬化[N];健康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何佳颐 特约记者 黄显斌 唐明山;肝硬化可以逆转[N];健康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前瞻性对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2 邬海博;肝硬化患者颅脑MRI与~1H-MRS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3 张廷坚;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栗华;TGFβ1和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陈裕杲;116例肝硬化病例回顾及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大鼠AQP8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陆力坚;慢性肝病及其肝功能储备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杨清;激活素A在酒精性肝硬化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杨;MR血管成像及血流分析技术对纤维化肝脏血管的形态与血流动力学评价[D];山东大学;2010年
9 范宝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武希润;纤溶酶原活化系统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蓥鑫;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结扎前血清钠水平对患者术后再出血及生存期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剑;自建模型与经典模型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及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风险的价值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3 刘慧敏;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治疗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孟辉强;肝硬化肺动脉高压的MSCT评估[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亓文婷;山东省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晓花;明胶海绵颗粒与PVA颗粒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临床应用对比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亓文骞;脾动脉栓塞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其在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D];吉林大学;2010年
8 郝凯;64排螺旋CT增强及灌注扫描在肝硬化、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钟宏福;液质联用技术在糖耐量受损和肝硬化研究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婷;吲哚菁绿排泄试验在肝病评估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4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3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