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状细胞迁移及RhoA作用机制的研究 第一部分 胶原、生长因子(TGF β_1、PDGF-BB)对大鼠肝星状细胞迁移及细胞骨架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肝纤维化时,活化的HSC细胞增殖、收缩、分泌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增加,引起Disse间隙微环境的改变。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来看,HSC的活化及迁移至少包括细胞增殖变形、细胞内纤维增生,细胞收缩性的获得和通过信号传导释放各种细胞因子等改变。就大多数细胞而言这些环节均与疾病状态下的细胞骨架重排有关。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胶原、生长因子(TGF β_1、PDGF-BB)对大鼠肝星状细胞迁移及细胞骨架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用改良的Transwell Chamber观察不同浓度胶原、生长因子(TGF β_1、PDGF-BB)直接及趋化刺激后细胞迁移改变,免疫荧光标记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生长因子(TGF β_1、PDGF-BB)诱导后HSC细胞骨架的变化。 结果: 1.TGF β_1、PDGF-BB趋化及直接刺激均可引起HSC细胞迁移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TGF β_1、PDGF-BB刺激后迁移细胞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0μg/ml Ⅰ型胶原趋化及直接刺激后HSC迁移增加不明显,当浓度达到50μg/ml时,其趋化刺激诱导迁移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当浓度达到100μg/ml时,其直接刺激诱导迁移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浓度Ⅳ型胶原趋化及直接刺激对HSC迁移均无明显影响。 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生长因子诱导前大鼠肝星状细胞呈圆形,体积较小,TGF β_1、PDGF-BB刺激后细胞呈快速的形态改变:5ng/ml TGF β_1刺激5min后可见细胞伸展,丝状伪足形成,15min后可见应力纤维,30min时应力纤维较前增加,并见粘着斑形成;10ng/ml PDGF-BB刺激5min后出现板状伪足,15min时出现应力纤维及粘着斑,少量丝状伪足,30min时应力纤维及丝状伪足较前增加。 结论:Ⅰ型胶原、TGF β_1、PDGF-BB均可促进肝星状细胞迁移,而Ⅳ型胶原对HSC迁移无影响;TGF β_1、PDGF-BB可诱导HSC细胞骨架的重建。Ⅰ型胶原与生长因子可通过此机制促进肝纤维化发展。 第二部分 TGFβ_1、PDGF-BB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内Rho GTPase信号通路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Rho家族小G蛋白是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重要调节因子,目前众多的研究集中在Rho家族成员中的Cdc42、Rac1和RhoA上。在细胞极化、细胞表型转化及迁移过程中,Rho家族GTP酶是联系细胞外信号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系统的关键因子。我们已证实TGFβ_1、PDGF-BB可诱导HSC细胞骨架改变及促进细胞迁移,现进一步研究在此过程中Rho GTP酶的表达,初步推断其在HSC细胞迁移中的信号传导机制。 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GST pull down方法检测不同浓度TGFβ_1及PDGF-BB刺激后大鼠HSC内RhoA、Rac1、Cdc42 mRNA、总蛋白及活性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GFβ_1刺激后RhoA mRNA表达增加,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而Rac1、Cdc42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各浓度PDGF-BB刺激后大鼠肝星状细胞RhoA、Cdc42、Rac1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 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TGFβ1、PDGF-BB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内RhoA总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影响。 3.GST pull down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GFβ_1刺激后活性的Cdc42、RhoA蛋白增加而活性Rac1蛋白的表达无明显改变;不同浓度PDGF-BB刺激大鼠HSC后,活性Cdc42、Rac1、RhoA蛋白均增加,三种活性蛋白表达均在PDGF-BB浓度达到10ng/ml时达到最高值,再增加浓度蛋白表达不随之升高。 结论:TGFβ_1调节大鼠HSC肌动蛋白骨架系统可能主要通过Cdc42、RhoA蛋白而非Rac1蛋白,而PDGF-BB则可能通过Cdc42、Rac1、RhoA蛋白的作用。提示Rho GTP酶可能为HSC活化及迁移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第三部分 RhoA在大鼠HSC迁移及细胞骨架构建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RhoA突变对HSC迁移及细胞骨架改变的影响及PDGF-BB、TGFβ_1 的干预作用,为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寻求新的途径。 方法:将含RhoA突变基因的质粒转染大鼠HSC构建野生型、活化突变型及显性负突变型RhoA肝星状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RhoA表达。用改良的Transwell Chamber观察Ⅰ型胶原、生长因子(TGFβ_1、PDGF-BB)直接及趋化刺激后转染细胞迁移改变,免疫荧光标记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TGFβ_1、PDGF-BB诱导后细胞骨架的变化。 结果: 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未转染的HSC相比,转染活化突变型、野生型RhoA的HSC中RhoA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转染显性负突变型RhoA的HSC中Rho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 2.野生型RhoA转染细胞组生长因子刺激后应力纤维及伪足形成与未转染组相似;PDGF-BB、TGFβ_1刺激后活化突变型RhoA转染的HSC可见应力纤维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增粗,细胞周围粘着斑形成增加,而丝状伪足及板状伪足形成无明显变化;与此相反,显性负突变型RhoA转染HSC在刺激后未见应力纤维及粘着斑的出现。 3.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活化突变型及显性负突变型RhoA转染的HSC细胞迁移均减少。但Ⅰ型胶原、生长因子(TGFβ_1、PDGF-BB)直接及趋化刺激后细胞迁移仍有增加。 结论:RhoA参与了TGFβ1、PDGF-BB诱导后HSC肌动蛋白骨架系统的重排,为生长因子、胶原诱导大鼠HSC迁移的信号传导途径之一。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R575.2
【部分图文】: 复口.人学博!:学位论文第一部分图1一1倒置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形态(A:原代od, x100;B:原代7d,x200:C:第二代10d,x200;D:扫描电镜, x20000)3.。一SMA是HSC活化的标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培养10天的HSC。一SMA表达呈阳性,并被特异性抗体染成棕色细条索状。HSC呈星形,胞体大,膜状伸展(图1一2)。90%以上活化的HSC表达阳性。图1一2分离培养10d大鼠HSCa一SMA免疫组化染色(A:X200
一SMA是HSC活化的标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培养10天的HSC。一SMA表达呈阳性,并被特异性抗体染成棕色细条索状。HSC呈星形,胞体大,膜状伸展(图1一2)。90%以上活化的HSC表达阳性。图1一2分离培养10d大鼠HSCa一SMA免疫组化染色(A:X200,B:X400,SABC法)二、胶原、生长因子(TGFp,、PDGF一BB)对大鼠肝星状细胞迁移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与试剂(l)细胞:原代分离的大鼠HSC。(2)高糖DMEM培养基:(Gibeo,美国)。
上腔模拟正 常DiSse间隙微环境,加入大鼠HSC;下腔模拟肝脏炎症时微环境,充满DMEM。上下腔根据实验需要加入不同趋化、刺激因子。系统需于37℃,5%C02培养箱培养4小时使细胞透过膜迁移入下腔。(图1一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吉丽,范钰,李华,张锦生,黄富春;白介素-10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核因子-κB、细胞因子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8期
2 尹凤荣,张晓岚;肝星状细胞与肝硬化门脉高压[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5年03期
3 段雪辉;杨冬华;;血管紧张素Ⅱ与肝星状细胞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6年05期
4 郝菁华;石军;马进才;张捷;任万华;朱菊人;;肝素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分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山东医药;2006年35期
5 易萍;程明亮;;针对肝星状细胞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09年01期
6 杨友谊;邹伟敏;;mIκBα表达载体在大鼠肝星状细胞中的稳定表达[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9年02期
7 张宏力;赵东强;王和;;瘦素与肝硬化[J];临床荟萃;2009年08期
8 郑永超;孙勇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肝纤维化中作用[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9 陆伦根,曾民德,李继强,华静,范建高,范竹萍,戴宁,邱德凯,萧树东;脂质刺激的Kupffer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99年05期
10 李文才,张锦生,黄光存,朱虹光,张秀荣,张月娥;肝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生长、细胞外基质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琳;复方861对人肝星状细胞作用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侯丽颖;保肝宁对leptin刺激HSC的增殖及其JAK_2-STAT_3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3 刘丽;RGD依赖的整合素信号通路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胶原代谢的调控作用及丹参单体干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4 喻剑华;虎金颗粒及大黄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黄兆胜;虎金颗粒及其含药血清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肖琳;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肝星状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7 姚冬梅;ET—1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作用及CNP、丹参对ET—1介导肝星状细胞收缩的调控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8 董玲;甘草酸对大鼠肝星状细胞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9 唐晓明;大鼠肝纤维化恢复期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来氟米特的调节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10 郭敏;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及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兵;三七总皂甙抗肝纤维化机理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2 周贤;黄芪注射液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陈娟;COX-2 shRNA对HSC甘油三酯、胆固醇、维生素A代谢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1年
4 梁梓宇;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肝星状细胞系凋亡[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强铭;肝星状细胞活化在早期放射性肝损伤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0年
6 龙素军;异甘草酸镁对大鼠肝星状细胞TGF-β/smad信号表达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0年
7 曹平;Smad3沉默对IGFBPrP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陶忠桦;乙醛激活肝星状细胞中Wnt与TGF-β信号通路的Crosstalk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0年
9 夏小春;白介素13和溶血磷脂酸对人肝星状细胞合成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陈莲香;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p75NTR对肝星状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870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7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