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共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约15%~25%最终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多年来,我国慢性乙肝的发病数和发病率一直高居前列,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2006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eoholie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大泡性脂肪肝变性为特征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NASH相关肝硬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NAFLD已呈全球化流行趋势,约20~30%甚至更高的的人患有NAFLD。我国NAFLD在过去的10年里增加了近一倍。NAFLD可以直接引起肝病发生发展,甚至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临床研究发现,许多CHB患者合并有NAFLD,这种现象越来越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综合一些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NAFLD在CHB人群中的发生率大约在11~15%之间。 研究证实,高达62%丙型肝炎患者合并有NAFLD,IR在HCV(Hepatitis C virus)感染者体内广泛存在。HCV基因型1型和4型可通过IR导致肝脂肪变性,基因型3型则能直接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性,这些代谢因素的影响,加速肝纤维化的形成以及肝癌发生的风险。那么,HBV是否也会同HCV一样导致IR?肝细胞脂肪变对肝内HBV的复制、抗原的合成和表达有无影响?HBV在脂肪肝的发生过程中起协同还是拮抗作用?目前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共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建立。 第二部分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对HBVD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 第三部分HBV对脂肪变性HepG2.2.15细胞SOCS-3及SREBP-1c通路的影响研究。 第四部分TGFβ1对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研究。 第一部分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建立 实验一HepG2及HepG2.2.15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目的建立HepG2/HepG2.2.15细胞冻存、复苏和传代的条件,了解细胞增殖特性及HBV的复制和表达能力。 方法采用无菌培养方法,细胞培养液中添加G418,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台盼蓝细胞的计数及活力鉴定,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HBV DNA,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检测HBsAg和HBeAg。 结果含10% FBS培养基可维持细胞的指数生长,含70% FBS的冻存液可保证细胞复苏成活率达90%,HepG2.2.15细胞HBVDNA、HBsAg及HBeAg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稳步增长。 结论HepG2/HepG2.2.15生长快速,对培养基和冻存液血清浓度要求较高。定期向HepG2.2.15细胞培养液中添加G418可保证HepG2.2.15内HBV的稳定复制和蛋白表达。 实验二HepG2及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构建 目的建立HepG2/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的实验条件。 方法选择油酸(OA)作为脂肪诱导剂,设定0.1~0.4mM浓度梯度对HepG2/HepG2.2.15细胞进行脂变诱导。细胞分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油酸溶剂)组和不同浓度OA组。MTT法检测细胞相对活性并制作细胞生长曲线,油红O-苏木素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情况并计算脂变率。 结果生长曲线结果显示,OA浓度≤0.2mM时细胞增殖活力不受影响,OA浓度>0.2mM后随OA浓度增高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下降,0.2%DMSO不影响细胞的增殖。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在0.2mM浓度OA作用下24h时细胞内开始出现橘红色小脂滴,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增多增大,72h时形成明显脂变。HepG2.2.15细胞在24h、48h时的平均脂变率均低于HepG2细胞(P=0.028,0.022),72h时无明显差异(P=0.372)。 结论0.2mM浓度的OA作用72h可使HepG2/HepG2.2.15细胞在不影响细胞增殖能力的情况下形成明显的脂肪变性,HepG2.2.15细胞脂变程度在24h、48h时低于HepG2细胞,72h时无明显差异。 实验三HepG2及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对TG及ALT的影响 目的探讨HepG2/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对TG及ALT的影响。 方法细胞分为HepG2细胞对照组(C1组),HepG2.2.15细胞对照组(C2组),HepG2细胞脂变组(F1组),HepG2.2.15细胞脂变组(F2组),按照第一部分实验二方法对HepG2/HepG2.2.15细胞用不同浓度OA进行脂变诱导,采用反复冻融法裂解细胞,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细胞内的TG及细胞上清液中的ALT。 结果 1、TG:配对t检验,F1大于C1组,F2组大于C2组。独立样本t检验,F1组大于F2组,24h、48、72h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ALT:配对t检验,F1组大于C1组,F2组大于C2组,48、72h有统计学意义。独立样本t检验,F1组小于F2组,24h、48、72h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HBV可抑制脂变细胞TG的合成和增加脂变中细胞膜损伤。 第二部分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对HBVD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实验一、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对HBV DNA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性对细胞内HBV复制的影响。 方法细胞分为对照组(C2组)和脂变组(F2组),按照第一部分实验二建立的方法对HepG2.2.15细胞进行脂变诱导。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HBVDNA。 结果对照组上清液中HBV DNA(对数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稳定上升,呈一条直线,脂变组HBV DNA呈现曲折上升方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24h、48h、72h时F2组HBV DNA与C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2.93,P=0.784;t=0.065,P=0.951;t=1.551,P=0.182)。 结论脂肪变性对HepG2.2.15细胞内病毒复制能力无显著影响,但会造成HBV DNA的复制的轻微波动。 实验二、脂肪变性对HepG2.2.15细胞HBV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性对细胞内HBV标记物表达的影响。 方法细胞分为对照组(C2组)和脂变组(F2组),按照第一部分实验二建立的方法对HepG2.2.15细胞进行脂变诱导。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检测细胞上清HBsAg、HBeAg。 结果 1、HBsAg的表达: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F2与C2组24h相比,t=32.985,P<0.001,48h相比t=5.843,P=0.002,72h相比t=10.517,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HepG2.2.15脂变组HBsAg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2、HBeAg表达: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F2与C2组24h相比t=0.283,P=0.789,48h相比t=0.523,P=0.623,72h相比t=-0.542,P=0.611,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HepG2.2.15脂变组与对照组之间24h、48h、72h时HBeAg表达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对其胞内HBV的HBsAg、HBeAg表达影响不同。可显著抑制HBsAg的合成表达,而对HBeAg无影响。提示HBsAg下降可能与脂变导致细胞膜结构有关。 第三部分HBV对细胞脂肪变性 HepG2.2.15细胞SOCS-3及SREBP-1c通路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HepG2/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对SOCS-3、SREBP-1c通路的影响 方法细胞分为HepG2对照组(C1组)、HepG2.2.15对照组(C2组)、HepG2脂变组(F1组)、HepG2.2.15脂变组(F2组),按照第一部分实验二建立的方法对HepG2/HepG2.2.15细胞进行脂变诱导,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SOCS-3及SREBP-1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SOCS-3及SREBP-1mRNA的相对表达情况。 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脂变作用时间的延长HepG2/HepG2.2.15细胞内SOCS-3染色的逐渐变淡,SREBP-1c染色的逐渐加深; 2、SOCS-3 mRNA:C2组水平远远低于C1组(P<0.001),F1组较C1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3),F2组较C2组相比也出现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173)。细胞*脂变有交互作用(F=25.547,P<0.001); 3、SREBP-1c mRNA:C2组表达明显高于C1组(P=0.013),F1组较C1组,F2组较C2组均出现的表达上调。但F2组与C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2),F1组与C1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1.000)。提示细胞*脂变有交互作用(F=5.04,P<0.03)。 结论 1、SOCS-3:HBV基因的存在,可以抑制SOCS-3 mRNA的表达。两组细胞脂变后SOCS-3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出现下调。HepG2细胞的下调程度高于HepG2.2.15细胞。SOCS-3 mRNA的影响随细胞不同而不同; 2、SREBP-1c:两组细胞脂变后SREBP-1c的表达均表现为上调,但HepG2.2.15细胞的上调程度高于HepG2细胞。提示脂变对HepG2/HepG2.2.15细胞SREBP-1c mRNA的影响不同。HBV基因的存在可以促进SREBP-1c mRNA的表达上调。 第四部分TGFβ1对HepG2.2.15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 1、探讨TGFβ1对脂变HepG2.2.15细胞HBV复制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2、探讨HepG2/HepG2.2.15脂变过程中的TGFβ1与SOCS-3 mRNA、SREBP-1c mRNA的关系。 方法细胞分为HepG2/HepG2.2.15细胞对照组(C1/C2组)和脂变组(F1/F2组),并在这两组细胞体系内加入5ng/ml TGFβ1干预,形成TGFβ1作用组(T1/T2)和脂变+TGFβ1组(TF1/TF2),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检测HBsAg、HBeAg,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SOCS-3 mRNA及SREBP-1c mRNA。 结果 1、HBVDNA T2组与C2组比较P=0.056,TF2与F2组比较P=0.178,均无统计学意义。脂变* TGFβ1无交互作用(F=10.026,P= 0.872)。 2、HBsAg T2组低于C2组,无统计学差异(P=0.961),TF2低于F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脂变* TGFβ1有交互作用(F=15.49,P= 0.001)。 3、HBeAg T2组较C2组、TF2较F2组比较均出现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4,P=0.034)。脂变* TGFβ无交互作用(F=0.265,P=0.813)。 4、SOCS-3 mRNA T1组较C1组、TF1与F1组、T2组与C2组、TF2组F2组相比均发生下调(分别为P=0.050,P<0.001,P<0.001,P<0.001),TF2与TF1相比,P<0.001。脂变* TGFβ1有交互作用(F=1.872,P=0.184),细胞* TGFβ1无交互作用(F=12.628,P=0.001)。 5、SREBP-1c mRNA T1组较C1组、TF1与F1组、T2组与C2组、TF2组F2组相比均发生上调(P均≤0.001),TF2与TF1相比,P<0.001。脂变* TGFβ1、细胞* TGFβ1无交互作用(F=7.655,P=0.009;F=9.70,P=0.003)。 结论 1、TGFβ1不影响HepG2.2.15细胞中HBV复制。 2、TGFβ1可抑制HBsAg的表达,抑制能力受脂变因素的影响,脂变组的强于非脂变组。 3、TGFβ1可抑制HBeAg的表达,抑制能力不受脂变因素的影响。 4、TGFβ1可抑制SOCS-3 mRNA的表达,这种抑制受脂变因素的影响,而与病毒因素无关。 5、TGFβ1可上调SREBP-1c mRNA的表达,这种上调与脂变因素及病毒因素无关。
【学位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512.62
【部分图文】: 解 完成 后 的标 本 保 存在 - 2 0 ℃, 待 检 。 解标 本 15 00 0 r p m 离心 5m i n, 取上 清 4 μ l 做 P C R 反应 。 R 反 应 体 系 HB V P C R 反 应 液 ( 含 引 物 、 探 针 、 Bu f f e r 、 dN T P s ) 2+ U N G 酶 1 μl ,加 入 标 本 4μ l , 同时 设 临 界 对照 , 阳 性对 照 , 阴 性对 照 R 反 应 条件 保 温 42 ℃ 5 m i n 后 ,9 4℃ 5 秒 , 6 0℃ 4 0 秒 ,循 环 40 次保 温 。 验 结 果 计 算 将 CT< 16 强 阳 性 样 品 , 选 择 3~ 1 5 个 循 环 的 平 均 荧 光 信分 析 CT,以刚 好 高于 阴 性 对照 品 的 扩增 曲 线 最高 点 , 调 整阈 值 , 荧光 检 结 果e p G2 . 2 . 15 细 胞 HB V D NA 检测 的实 时荧 光 曲 线 (图 22 , 图 23 )
图.几.口.任.厂
5HepG2细胞脂变48hSOCS-3×10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正琳;陈东风;刘重阳;兰春慧;王军;;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J];重庆医学;2007年08期
2 王选举;黄正明;宋建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的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9年03期
3 杨林辉;陈东风;;TNF-α对脂肪变性肝细胞SREBP-1c的表达及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23期
4 施军平;范建高;;肝细胞脂肪变与乙型肝炎相关性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8年02期
5 沈毅;罗春梅;;转化生长因子β_1及其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17期
6 石铭,许琳婧,韩博;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组织脂肪变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年02期
7 郑黎黎;沈薇;;HBx与肝细胞脂肪变性关系及可能机制的细胞学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7期
8 赵文慧;韩德五;苗宇船;张晓艳;吕娴;李炳蔚;赵元昌;;胰岛素抵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9 潘桃;唐莉;习东;魏来;明长生;陈知水;;原代培养人肝细胞体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黏附模型初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10 李松涛;黄桂荣;周海波;刘宁;;牛源乳铁蛋白体外抗HBsAg分泌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海端;慢性乙型肝炎肝脂肪变性相关因素的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874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7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