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目前为止,山东省尚缺乏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本文欲进一步探讨GERD在山东地区的患病率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GER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并探究导致男女不同患病率可能的危险因素,明确下一步GERD的相关研究方向。口腔菌群在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有报道发现口腔菌群与牙周炎和龋病相关,但目前尚缺乏GERD发病与口腔菌群的相关报道。资料和方法:以2017.11到2018.04在山东地区实地调查的18岁以上的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队列研究,以GerdQ量表作为GERD诊断依据,总分8分及以上研究对象作为病例组,其他8分以下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作强度,体力活动、生活习惯、饮食状况、睡眠状况、打鼾、睡眠时长等基本状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伴随疾病史。因男女GERD患病率明显不同,以性别作为分层依据,分别研究男性和女性GER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将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GERD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然后将P0.1的变量归纳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从而确定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探究GERD与口腔菌群的相关性,在诊为GERD和非GERD的研究对象中,分别随机选取20个唾液标本进行16srDNA测序,从而明确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相关的口腔菌群改变,为GER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结果:1.GERJD的患病率共有5334份调查问卷,其中5149份调查问卷纳入分析,根据GerdQ评分系统计算,以8分为节点,共有570名调查者诊为GERD,人群患病率为11.1%,男性中共有214名诊为GERD,患病率是8.4%,女性中有356名诊为GERD,患病率是13.7%,男女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人群GERD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相比于男性,女性GERD的患病可能性增加,随年龄增加,GERD患病的危险性增加。高脂血症、入睡困难、打鼾与GERD发病具有相关性。每天吃辣的调查者比不吃辣的患病可能性减低,而对于偶尔吃辣的调查者,则未发现此相关性,饮茶者患病的风险降低。3.不同性别人群的相关危险因素: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在男性患者中,抽烟会使GERD患病风险增加。GERD患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可增加4.32倍。工作强度会对GERD的发生产生影响,随工作强度的增加,GERD患病可能性也随之增加,特别是从事重度工作强度的调查者。3.2对女性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GER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不足会增加GERD的患病风险。入睡困难会增加GERD的发生率。睡觉打鼾会明显增加GERD的发生,两者呈正相关性。高脂血症会加重GERD的发生,是GER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致患病率增加3.71倍。每天或几乎每天进食辛辣食物可能是GERD的一个保护性因素。4.GERD患者口腔菌群改变4.1.GERD患者与对照组的口腔唾液菌群在门水平上,共发现了 17个门的菌属。两组样本在菌群构成上无明显差异。拟杆菌门(Bacteroide)、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Saccharibacteria 占口腔菌群的大多数,可达95%以上。GERD与对照组各个菌群所占比例不同,与对照组相比,GERD患者的拟杆菌门及变形菌门升高,但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降低。4.2.GERD患者与对照组人口腔唾液菌群在属水平上优势菌群为奈瑟菌属(Neisseria)、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普雷沃菌-7(Prevotella 7)、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可占到92%以上。两者在属的物种组成上基本相似,但相对于GERD,对照组的奈瑟菌属相对增多。4.3.与对照组相比,GERD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降低。但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结论:1.对人群来讲,女性、年龄、高脂血症、入睡困难、打鼾可能是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饮茶、辛辣饮食可能为GERD的保护性因素。2.在男性患者中,年龄、抽烟、工作强度是GER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女性患者中,年龄、睡眠时长、入睡困难、打鼾、高脂血症是GER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辛辣饮食可能为GERD的保护性因素。不同性别GERD发病危险因素不同,可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减少GERD的发生,为治疗提供借鉴。4.GERD患者口腔菌群丰度与多样性无明显改变4.1.GERD组和对照组的唾液菌群在门和属水平的构成基本相同,相对丰度也无大的差异。4.2.GERD组和对照组相比,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无统计学差异。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71
【部分图文】: 对照组和GERD组菌群的相对丰度柱形图(门水平)
稀释曲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雪梅;;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62期
2 ;国内首部《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在京启动编写[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年08期
3 卜庆萍;;经常泛酸 当心胃食管反流病[J];山西老年;2019年08期
4 郑洁;;胃食管反流病[J];中国水电医学;2003年03期
5 ;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 院士团队坐阵:打造多学科协作的单病专科[J];河南医学研究;2018年21期
6 阿迪来·阿布都热西提;高峰;;胃食管反流病新型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04期
7 ;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河南医学研究;2019年02期
8 王东方;刘绍能;;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9年06期
9 王艳;林琳;姜柳琴;;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动力异常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9年05期
10 ;国内首部《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在京启动编写[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路亭;慢性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制备与HO-1在食管和肺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2 孙晓红;抗胃食管反流机制及胃食管反流病非药物治疗途经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3 许大波;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胃内体积和酸分布特征及其在反流机制中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4 查慧;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食管动力及感觉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尚文璠;加味左金丸合膈肌生物反馈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廖礼国(Liew LayKok);半夏泻心汤加味方配合针灸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林晗;针灸治疗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王睿;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9 乐月琴;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症状的临床特点及质子泵抑制剂疗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夏丽琼;中国人群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的系统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璐;西藏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特征的单中心分析研究[D];西藏大学;2019年
2 丁瑜;高龄长期鼻饲患者胃食管反流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3 游婷;唾液胃蛋白酶对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的诊断价值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年
4 王美倩;人群胃食管反流病危险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5 少琳(Masoud Sheikhalian Zafarghandi);针刺督脉背段为主与西药奥美拉唑治疗GERD的疗效对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刘镇文;胃食管反流病烧心症状临床调查及针刺督脉背段对其疗效的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黄雪;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8 陈慧敏;老年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9 曹云;基于机器学习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分类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10 袁礼闯;理中降逆通脊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有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
2875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7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