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0-11-08 16:30
目的: 本课题是通过观察经验方连朴饮与针刺结合西药对胃痞病脾胃湿热型的作用,综合评价中医针药组结合西药在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上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120例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9月—2011年10月门诊和住院的“胃痞病”患者,所有病例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胃痞病/胃脘痛验证方案的《胃痞病中医诊疗方案验证方案纳入标准》,即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并被纳入脾胃湿热型的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单纯西药组,中医针药联合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每组均为40人。单纯西药组予以奥美拉唑肠溶片(奥美: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每次10mg,每天2次和莫沙必利分散片(由康弘制药厂提供)每次5mg,饭前30min口服,每天3次;中医针药联合治疗组给予连朴饮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及每日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等腧穴20min;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采用西药加上中药针药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一个月,随访统计复发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三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中医症候积分和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于一月后统计复发率。 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试验研究的统计学显著性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或P≤0.01作为判断差别的标准。 结果: 1.在临床疗效方面,中医针药联合组总有效率为40%,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0%,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5%,后两者与中医针药联合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 2.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针药组、单纯西药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在主要症状改善方面,三组治疗前各主要临床症状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主要症状改善有明显差异(P<0.01);对于上腹烧灼感的改善疗效,中西结合组与单纯西药组明显优于中医针药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中西结合组与单纯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上腹痛、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等症状的疗效改善方面,中西结合组与中医针药组和单纯西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中西结合组对于上腹痛、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等症状的改善方面优势明显。 4.在复发率方面,中西结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和中医针药组,差异显著(P<0.01)。 结论: 单纯西药组及中医针药联合治疗组对胃痞病脾胃湿热型均有效,但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效果更显著。单纯西药组在临床疗效方面与中西结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对中医症候和主要症状的控制方面,中西结合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和中医针药组;而一月后的随访,证实中西结合组在控制复发率方面优势明显,效果显著。可见,单纯西药在控制临床症状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而中西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能更好的改善近期总体疗效、症候疗效以及主要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对于远期症状的控制优势更加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学位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R57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2.3 统计学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指标量化标准
3.2 安全指标
3.3 安全性评价
3.4 临床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4 结果
4.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4.2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 三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比较
4.4 三组复发率的比较
4.5 不良反应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资料
1.2 发病机制
1.2.1 内脏的高敏感
1.2.2 胃肠激素紊乱
1.2.3 H.pylori感染
1.2.4 胃动力障碍
1.2.5 精神心理因素
1.3 诊断标准
1.4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胃痞病的认识
2.1 关于胃痞病病名的认识
2.2 关于胃痞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2.3 关于胃痞病的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
2.4 中医外治法在胃痞病中的运用
3 中西医结合治疗FD
结论
1 西医对症治疗
2 中医辨证论治与针刺疗法
3 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5036
【学位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R57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2.3 统计学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指标量化标准
3.2 安全指标
3.3 安全性评价
3.4 临床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4 结果
4.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4.2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 三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比较
4.4 三组复发率的比较
4.5 不良反应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资料
1.2 发病机制
1.2.1 内脏的高敏感
1.2.2 胃肠激素紊乱
1.2.3 H.pylori感染
1.2.4 胃动力障碍
1.2.5 精神心理因素
1.3 诊断标准
1.4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胃痞病的认识
2.1 关于胃痞病病名的认识
2.2 关于胃痞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2.3 关于胃痞病的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
2.4 中医外治法在胃痞病中的运用
3 中西医结合治疗FD
结论
1 西医对症治疗
2 中医辨证论治与针刺疗法
3 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天华;沈洪;吴坚;朱长乐;申龙树;;半夏泻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血浆P物质及胃窦黏膜CGRP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11期
2 李启祥,朱良如,侯晓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胃粘膜CGRP、SP免疫阳性纤维与胃机械感觉过敏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年04期
3 李启祥,朱良如,侯晓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液体排空和胃适应性舒张功能异常[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4 秦立伟;刘桂英;;枳实厚朴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5例[J];光明中医;2011年01期
5 朱良如;肥大细胞与胃肠感觉和运动[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0年04期
6 左文革;李瑜元;;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州医药;2007年01期
7 张增瑞;;朱振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验案[J];北方药学;2011年12期
8 孙晓宁,刘晓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张煜新;袁学雅;邢增东;董正妮;;整脊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9年03期
10 傅刚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年08期
本文编号:2875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750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