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S基因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14 21:01
   目的:1、探讨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S基因变异的影响;2、探讨乙肝病毒(HBV)基因分型在HBV宫内传播方面的意义; 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07年12在广州暨南大学第一临床附属医院行常规系统产检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V-DNA滴度检测>1.0×10~3copies/ml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按孕妇是否采取孕28周起HBIG 200 IU/4周肌肉注射分为HBIG实验组与HBIG对照组进行如下研究:①采集孕妇注射HBIG前(对照组为初次产检时)的外周静脉血和分娩前的外周静脉血以及其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的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②采用巢式PCR扩增HBV S区产物直接测序;③利用DNASTAR、ALIGN X序列分析软件包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序列,通过与GENBANK中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HBV基因型以及HBVS基因变异情况;④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包。 结果: 1.在收集的131组样本中HBIG实验组有84组,HBIG对照组为47例。成功检测到HBVS区序列的共106例,其中属于HBIG实验组的有73例,HBIG对照组有33例。成功采集的新生儿血样共60例,检测其外周血HBV-DNA滴度>1.0×10~3copies/ml的8例,成功检测到HBV S区序列的有7例。 2.106例孕母HBVS区序列测序比对后,共有26例属于HBV B基因型,80例为HBV C基因型。HBIG实验组中B型17例(23.29%),C型56例(76.71),HBIG对照组B型9例(27.27%)C型24例(72.73%)。7例HBV-DNA阳性的新生儿皆为HBV C基因型。 3.与GENBANK标准株比对,106例孕妇在注射HBIG前(对照组为初次产检时)感染的HBV S基因测序检测变位点有aa54、75、101、106、113、126、133、134、143、146、158、177、182、200、210、211、250、257,发生在“a”抗原决定簇的有aa126、133、134、143、146,大多数位点的突变均导致了氨基酸替换。 4.比对孕母注射HBIG前(对照组为初次产检时)的外周静脉血HBV S区序列和分娩前的外周静脉血HBV S区序列后未发现核苷酸的变异。 5.无论HBIG实验组还是HBIG对照组,HBV B基因型感染者与C型感染者,其外周静脉血HBV-DNA滴度在用药前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 6.7例HBV-DNA阳性的新生儿,其HBV S区序列与母亲HBV S区序列同源性为99.2%~100%。在HBIG对照组中,1例孕母及其新生儿检测到HBV相似株混合感染。 7.HBIG实验组与HBIG对照组孕妇的新生儿HBsAb阳性率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孕晚期注射HBIG并不会造成孕母注射后至分娩前时间内的HBV S区核苷酸变异。 2、孕母携带的HBV基因型对HBV宫内传播率无显著性影响;3、孕晚期使用HBIG对HBV-DNA滴度影响不显著。3、新生儿与其母感染的HBV S区序列同源性高,即新生儿所感染的HBV来源于其母。
【学位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R512.62;R714.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HBV及其基因组的形态与结构
    二、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三、HBIG阻断母婴传播方面研究
    四、HBV S基因变异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结果
    一、HBV S基因区的测序与比较
    二、对于孕晚期注射HBIG对孕妇外周血HBV—DNA滴度的影响
    三、孕晚期注射HBIG对新生儿HBV-M的影响
讨论
    一、HBV基因型分型在使用HBIG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方面的意义
    二、HBV S基因区及“a”决定簇的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
    三、HBV相似株的混合感染
    四、孕晚期注射HBIG对孕妇外周血HBV-DNA含量的影响
    五、注射HBIG对新生儿HBsAb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1:论文附表
附录2:论文附图
附录3:(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及氨基酸对照表)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恒春;闫永平;邵中军;徐德忠;门可;徐剑秋;李军;;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2 于爱莲;乔云波;张丰雪;赵英会;李栋;韩子强;;HBV-DNA的含量与宫内感染的关联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24期

3 朱科伦,马佩球,张为民,曾文铤,梁建新;HBV阳性孕妇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免疫学反应的研究[J];广州医药;2004年01期

4 丁柳;刘丽;雷学忠;唐红;赵连三;;5600例血清标本乙肝病毒DNA定量与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的对比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2期

5 刘一萍,邵中军,徐德忠,门可,徐剑秋,闫永平;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用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观察[J];疾病控制杂志;2004年02期

6 区文华,苏锡康;孕妇HBV携带与胎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07期

7 肖小敏,何明娇,肖昕,陈新,叶志海,孟钊,徐玉苑,李耘;孕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预防作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8 晏路标;肖昕;熊爱华;;胎盘Hofbauer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9 孟钊,肖小敏,何明娇,徐玉苑,李耘;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年06期

10 刘颖,庄依亮;产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2883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83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3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