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星状细胞自噬现象的特征鉴定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肝星状细胞自噬现象的特征鉴定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在确认肝星状细胞存在自噬现象的基础上,通过体外调节肝星状细胞的自噬水平,,观察自噬水平改变对此细胞增殖及前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以自噬信号通路为靶点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行性,为抗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1.梯度密度法分离、原代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光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2.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大鼠HSC发生自噬时的超微形态学特征;3. MDC染色法结合荧光显微技术观察HSC中的自噬溶酶体的形态改变;4.Western-blot技术检测HSC中自噬信号分子蛋白的表达;5.Real-time PCR技术检测HSC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6.通过CellTiter96Non-Radioactive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MTT)方法分析HSC的增殖情况;7.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SC的细胞凋亡率。8.通过自噬信号促进剂、抑制剂的应用,观察HSC自噬水平的应答变化,分析与HSC增殖、胶原生成等靶效应间的关系。 结果:本研究通过梯度密度法成功分离和原代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在此基础上,1.观察到荧光显微镜及扫描超微电镜下的HSC自噬表现特征;检测到HSC中存在自噬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2.与对照相比,用EBSS培养液饥饿培养法,可诱导出HSC中自噬体数量明显增加。用自噬促进剂Rapamycin孵育HSC可刺激细胞自噬通路分子ATG5、beclin1、LC3II的表达升高;而自噬抑制剂3MA显著下调HSC中这些自噬分子的表达。3. Real-time PCR检测显示,自噬抑制剂3MA减少HSC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相反,自噬促进剂Rapamycin使HSC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升高。此外,MTT分析显示,自噬抑制剂3MA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4.用重组人TGFβ1明显刺激HSCⅠ型前胶原mRNA转录增加;再加入Rapamycin后,发现可进一步上调细胞Ⅰ型前胶原mRNA水平;TGFβ1诱导的Ⅰ型前胶原mRNA增量可被3MA作用所逆转。5.使用羟基氯喹HCQ刺激,发现明显增加细胞自噬分子蛋白质LC3B及自噬溶酶体的表达。与此同时,HCQ发现可浓度依赖性降低HSC-T6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并浓度依赖性抑制HSC-T6增殖。有趣的是,HCQ作用下HSC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呈负相关关系,P=0.02,相关系数r=-0.882。6.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阶段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脏组织,发现随着四氯化碳注射诱导时间的延长,肝组织中Atg5、beclin-1的表达上升。7.同时将HCQ、3MA与HSC共孵育24h后,发现联合用药比单药的致细胞调亡率更明显,P<0.05。 结论:1.本研究确认肝星状细胞存在自噬现象;2.自噬水平的调节可影响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前胶原mRNA的表达,抑制自噬可抑制HSC的增殖及前胶原mRNA的表达,提示自噬信号通路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靶点;3.羟氯喹明显抑制自噬信号传递,同时显示出显著减少HSC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作用,提示其在抗肝纤维化治疗方面的诱人前景。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 自噬 自噬溶酶体 肝纤维化 羟氯喹 前胶原mRNA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5.2
【目录】: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表4-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4
- 方法与材料14-29
- 结果29-48
- 讨论48-55
-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60
- 综述:自噬与肝脏疾病60-74
- 参考文献67-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强;马建芳;王晓强;潘静;赵开军;孙青芳;卞留贯;;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变化[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9年04期
2 孔晓霞;张宏宇;康劲松;;Bcl-2在H_2O_2诱导神经胶质瘤自噬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10期
3 崔侨;田代真一;小野寺敏;池岛乔;;冬凌草甲素通过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自噬下调凋亡的机制[J];药学学报;2007年01期
4 陈亮;辛钟成;郭应禄;;Leydig细胞睾酮合成功能和自噬调控[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7年11期
5 刘全;王建军;潘永成;孟利峰;詹曦;郑庆丰;;Beclin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肿瘤防治研究;2008年03期
6 贾勇圣;刘彦明;王会珍;张丹参;;程序性细胞死亡与循环经济[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06期
7 杨光;祝元刚;杨慧;;雷帕霉素抗神经退行性病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12期
8 钟春林;陈丽;;自噬在心脏疾病中的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05期
9 杨光明;高鹏;郑杰;;自噬——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执行者与管理者[J];医学综述;2010年14期
10 李冬娜;梁幼生;周永华;张焕相;沈海英;骆伟;龚唯;诸葛洪祥;;刚地弓形虫速殖子与鼠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实验观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雪;漆永梅;张迎梅;;镉、活性氧自由基与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A];中国活性氧生物学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2 李康生;代剑平;;病毒感染与细胞自噬[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平;;骨骼肌自噬及运动对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A];201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骨骼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占英;张靖溥;孟杰;佟军威;秦伟;;斑马鱼自噬途径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5 陈永;邹s舠
本文编号:303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303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