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可行性研究:单中心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本文关键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可行性研究:单中心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 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死率高。目前原位肝移植是唯一特效的治疗,但由于供体肝源紧缺,移植后排斥反应及移植后大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限制它的应用。抗病毒治疗对改善预后有一定的疗效,但其病死率仍然高达50%以上。故而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研究发现BM-MSCs具有向受损肝脏归巢、向肝样细胞分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以及在体外无成瘤性的特点。此外BM-MSCs免疫原性低,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以调节免疫,临床上已将其运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以及激素抵抗的严重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课题组前期研究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但对生存率没有提高,移植细胞量不足可能是主要原因。鉴于自体BM-MSCs移植的局限性,以及BM-MSCs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本研究通过对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进行2种不同剂量各4次异体BM-MSCs移植,初步探讨不同剂量异体BM-MSCs移植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的安全性及疗效。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提高移植细胞数量和移植次数,评估经外周静脉途径进行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移植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 【研究方法】 入组25名确诊为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接受标准内科综合治疗(Standard Medicine Treatment, SMT组),第2、3组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通过外周静脉按体重每周分别给予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1×10~5/Kg (MSC-1组)和1×10~6/Kg(MSC-2组)1次,共4次,随访24周(MSC-1组和MSC-2组合称MSC组)。观察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不良反应、肝肾功能、MELD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情况。 【结果】 在24周的观察时间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入组后1-4周3组患者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组后24周3组患者血肌酐(C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无1例患者发展为肝脏或其它器官肿瘤。MSC组24周累计生存率较SMT组高(P=0.020)。移植后1-4周MSC组肝功能较SMT组改善,4周后两组肝功能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24周内两组患者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消化道出血、中毒性鼓肠5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MSC-1组与MSC-2组比较,移植后第1、2周,MSC-2组ALT水平较MSC-1组改善(P值分别为0.011,0.013),移植后第4周MSC-1组MELD评分较MSC-2组改善(P=0.048),两组患者24周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是安全的,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肝功能。高剂量(1×10~6/Kg)组疗效与低剂量组(1×10~5/Kg)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异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12.62;R575.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前言8-9
- 研究方法9-13
- 1. 研究设计9-10
- 2. BM-MSCs培养10-11
- 3. 异体BM-MSCs移植11
- 4. 临床观察与随访11
- 5. 研究终点评估11-12
- 6 统计分析12-13
- 结果13-15
- 1. 研究流程和患者的基线特征13
- 2. 安全性13
- 3. 生存情况13-14
- 4. 异体BM-MSC移植对肝功能的影响14
- 5. 不同移植细胞量的疗效比较14-15
- 讨论15-17
- 结论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兰娟,黄建荣,杨芊;第三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09期
2 杜思霖;章幼奕;;肝衰竭患者血清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04期
3 赵建宏,薛博瑜,周仲瑛;清肝针剂对大鼠暴发性肝衰竭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4 ;肝及胆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1年04期
5 冷晓梅,周炜,李永哲,曾小峰;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暴发性肝衰竭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17期
6 何方平,张跃新,吕荣福,肖琳,徐玲,魏琳娜;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衰竭的初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曾杏珍,岳建荣,李藕,胡敏冬,候运香;20例肝衰竭营养支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8 黄燕;张正国;;急性肝衰竭合并异位妊娠患者1例的护理[J];上海护理;2008年04期
9 ;2009年第五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年04期
10 徐贞秋;徐龙;幸泽斌;龙涛;徐济民;;血清前白蛋白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外医疗;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冬梅;;试论肝衰竭的病因病机[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于芳芳;李秋伟;闫妍;曹武奎;;HBeAg在肝衰竭和慢乙肝中的表达及意义[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周锐;甘巧蓉;郑彩霞;李红霞;周文;潘晨;黄建荣;;慢加急性乙型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的生存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邹正升;李保森;袁立;孙颖;张伟;赵军;滕光菊;陈菊梅;;110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李保森;邹正升;袁立;孙颖;张伟;赵军;滕光菊;陈菊梅;袁立;;110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欢;韩涛;于美丽;;肝衰竭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过建春;李春青;荀运浩;王宇芳;俞秀丽;石伟珍;施军平;;终末期肝病模型动态评分评估HBV相关肝衰竭预后的价值[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臧卫波;甄真;王惠;张沙沙;;恩替卡韦治疗HBV相关性肝衰竭近期疗效的meta分析[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赵莲风;;68例人工肝支持治疗肝衰竭的观察和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周健;叶俊茂;王雪丽;陈红;徐敏芬;黄建荣;;ICGR15、MELD和PT对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水 编译;急性乙肝病愈者献血照样传染[N];大众科技报;2003年
2 王纯;急性乙肝不会转肝癌[N];健康时报;2007年
3 通讯员 严晓慧 记者 孙国根;“集束化救治”可降肝衰竭死亡率[N];健康报;2011年
4 健康时报记者 王纯;急性乙肝:抓紧治疗可治愈[N];健康时报;2005年
5 麦迪信;延缓肝衰竭[N];医药经济报;2002年
6 记者 于天牧;市传染病医院成功救治两名慢性肝衰竭病人[N];盘锦日报;2008年
7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yび板
本文编号:310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310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