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解毒法与健脾解毒法对HBV慢性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介导的T淋巴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补肾解毒法与健脾解毒法对HBV慢性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介导的T淋巴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拟运用HBV慢性感染过程不同阶段的患者外周血DCs与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的细胞模型和中药血浆药理实验方法,比较补肾解毒、健脾解毒哪种方法更能促进DCs活化特异性T淋巴细胞,哪种方法是提高HBV慢性感染后免疫细胞功能、免疫学应答恢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为临床提高中医治疗慢乙肝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治疗思路和研究基础。 方法: 本研究通过前后抽取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共16例患者外周血80ml,另设健康对照组8例,分离培养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采用补肾解毒与健脾解毒复方中药药物血浆分别对DCs进行体外干预,并负载HBV核心蛋白,然后与自身的T淋巴细胞共培养72小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细胞表面分子CD3、CD28、 CD4、CD8及PD-1的表达水平,并用ELISA试剂盒检测T细胞上清液中IFN-γ分泌水平。比较哪种方法干预对免疫细胞功能的恢复影响更大。 结果: 1.干预前的T淋巴细胞(未经中药血浆干预也未与DCs共培养的T细胞)上CD4、CD28的表达水平,健康人组明显高于免疫耐受组和免疫清除组,而以免疫耐受组的患者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PD-1的表达健康人组明显低于免疫耐受组和免疫清除组,其中又以免疫耐受组的表达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的检测结果健康人和免疫清除期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耐受期组患者表达明显低下(p0.05)。上清液中分泌的IFN-γ水平在健康人和免疫清除期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耐受期组患者分泌水平明显低下(p0.05)。 2.在免疫耐受组和免疫清除组的HBV慢性感染患者经补肾解毒(六味甘露中剂量)和健脾解毒(四君甘露小剂量)药物血浆干预后的DC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其T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率。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提高CD3、CD4、CD28的表达水平和上清液中分泌的IFN-γ水平,降低CD8、PD-1的表达水平。 结论: 1.慢性HBV感染免疫清除期和免疫耐受期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的缺陷,以免疫耐受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是最低的。 2.通过补肾解毒、健脾解毒药物血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HBV慢性感染患者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使得DCs激活T细胞的功能明显提高,促进T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并且补肾解毒法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慢性HBV感染 树突状细胞 T细胞 共培养 补肾解毒法 健脾解毒法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英文~.略词表11-13
- 引言13-15
- 第一部分15-26
- 1 材料16-17
- 1.1 血液标本采集16
- 1.2 实验试剂16
- 1.3 实验设备16-17
- 2 实验方法17-20
- 2.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提取(密度梯度离心法)17
- 2.2 外周血D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7-18
- 2.3 外周血自体T细胞的分离18-19
- 2.4 DCs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19
- 2.5 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的流式检测19-20
- 3 实验结果20-24
- 3.1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s培养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变化20-21
- 3.2 电镜下DCs的形态学特征21
- 3.3 健康人经药物血浆干预及未经药物血浆干预的DCs与T共培养后的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结果21-22
- 3.4 部分流式结果22-24
- 4 讨论24-25
- 5 小结25-26
- 第二部分 大鼠补肾解毒与健脾解毒药物血浆的制备及分析26-34
- 1 材料26-28
- 1.1 实验动物26
- 1.2 实验中药复方26-27
- 1.3 主要器材与试剂27-28
- 2 实验方法28-31
- 2.1 复方中药汤剂的制备28
- 2.2 实验动物分组28-29
- 2.3 实验动物给药方法29-30
- 2.4 大鼠腹主动脉采血30-31
- 3 实验结果31-32
- 4 讨论32-34
- 第三部分34-52
- 1 实验资料34-35
- 1.1 病例来源34
- 1.2 病例纳入标准34-35
- 1.3 病例排除标准35
- 2 实验方法35-38
- 2.1 主要试剂35-36
- 2.2 主要仪器36
- 2.3 实验分组36
- 2.4 具体实验步骤36-38
- 2.5 统计学方法38
- 3 结果38-47
- 3.1 入组患者及健康人基本情况38-39
- 3.2 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功能检测结果39-47
- 4 讨论47-51
- 5 结论51-52
- 致谢52-54
- 参考文献54-57
- 综述57-68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兵;刘隽;吴竞生;孙自敏;黄士昂;;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对树突细胞分化、成熟、凋亡及功能的影响[J];癌症;2007年02期
2 蔡洁;刘源;韩亚萍;李军;;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年05期
3 罗道升;树突状细胞相关基础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1期
4 王国佐;葛金文;;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王健,苏安英,柴锡庆,许岩丽,门金娥,田珂;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表型和抗原提呈能力的比较[J];临床荟萃;2004年21期
6 沈龙,彭晋;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比较[J];临床荟萃;2005年04期
7 葛金文;朱惠斌;王宇红;贺蓉;贺石林;;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再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年06期
8 王泽荣,吴建成;中药补肾方在体外对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TNF-α的调节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3期
9 姜成;;中药煎煮方法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06期
10 李仪奎,吴健宇;血清药理实验中采血时间的通法方案[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补肾解毒法与健脾解毒法对HBV慢性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介导的T淋巴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41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