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慢性肝病合并胆囊结石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10 12:00

  本文关键词:慢性肝病合并胆囊结石临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胆囊结石有“色素性结石、胆固醇结石及混合性结石”三种,目前认为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主要有成石基因、遗传因素、肝脏胆固醇分泌过多、肠道胆固醇吸收异常及胆囊动力障碍等,其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肝硬化(livercirrhosis)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疾病。肝脏与胆囊关系密切,当各种原因使肝脏发生损害时,出现肝细胞功能异常、胆汁分泌及排泄障碍,可导致胆汁成分或性质发生改变,致使结石形成。国内外关于慢性肝病合并胆囊结石的分析研究较多,均提示慢性肝病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关于慢性肝病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研究多通过病例对照的方法,探讨其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机制。就现有研究而言,存在以下问题:①关于慢性肝炎合并胆囊结石的分析研究国内文献不多,且分析的参数少、样本量较小、仅是单变量分析,国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多为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但以分析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为主,且结论亦有差异;②关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危险因素分析国内有较多研究,主要以乙肝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为主,同时存在地区差异及样本量等因素的影响,尚未有一致结论,国外亦有较多相关研究,主要以丙肝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居多、酒精性肝硬化次之、乙肝肝硬化最少,结论亦有差异;③关于肝硬化伴肝细胞癌合并胆囊结石危险因素研究,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鉴于上述情况,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一步对236例慢性肝炎患者、356例肝硬化患者、62例肝硬化伴肝细胞癌患者及314例同期住院的无肝脏疾病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肝病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慢性肝病合并胆囊结石的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第一部分慢性肝炎合并胆囊结石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资料与方法:1.收集236例慢性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205例,慢性丙型肝炎15例,酒精性肝炎16例),以314例同期住院的无肝脏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慢性肝炎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2.将236例慢性肝炎患者分为结石组和无结石组,从性别、年龄、BMI、ALP、AFP、ALT、AST、GGT、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尿病、饮酒史、吸烟史等方面,分别采用单变量(t检验、秩和检验或x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结果:1.慢性肝炎患者总的胆囊结石发生率高于(18.2%,43/236)无肝脏疾病患者(7.0%,,22/314),差异有显著性(P=0.000);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的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18.0%、20%、18.8%,三者胆囊结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单变量分析显示:慢性肝炎合并胆囊结石组及无合并胆囊结石组间在年龄、饮酒史及GGT等3个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在BMI、胆固醇、甘油三酯、ALP、AFP、ALT、AST、性别、吸烟史及糖尿病10个方面差异无显著性。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史及GGT3个因素入选回归模型(P0.05)。 结论:在慢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结石较为常见;年龄大于50岁、合并饮酒史、较高的GGT值可能是慢性肝炎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并发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资料与方法:1.收集356例肝硬化患者(乙肝肝硬化236例,丙肝肝硬化13例,酒精性肝硬化51例,混合性肝硬化9例,其他原因肝硬化47例),314例同期住院的无肝脏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2.根据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析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胆囊结石发生率。3.将356例肝硬化患者分为结石组和无结石组,从年龄、性别、ALT、AST、ALP、AFP、白蛋白、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胆固醇、甘油三酯、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腹水、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宽度等方面,采用单变量(t检验、秩和检验或x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结果:1.肝硬化患者总的胆囊结石发生率(29.2%,104/356)高于无肝脏疾病患者(7.0%,22/314),具有显著差异(P=0.000);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混合性肝硬化、其他原因肝硬化,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28.4%、53.8%、25.5%、11.1%、34%,各病因间肝硬化胆囊结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Child-PughA、B、C级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23.7%、33.3%、40.4%,不同肝功能分级间胆囊结石发生率有显著差别。3.单变量分析显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组和无合并胆囊结石组间在年龄、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胆固醇以及腹水6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在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ALP、AFP、ALT、AST、甘油三酯、性别、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宽度及血小板12个方面差异无显著性。4.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总胆红素、腹水3个因素入选回归模型(P0.05)。 结论: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胆囊结石;老年、较高的总胆红素水平、合并腹水可能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三部分肝硬化伴肝细胞癌合并胆囊结石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伴肝细胞癌并发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资料与方法:1.收集62例肝硬化伴肝细胞癌患者(有乙肝病史者44例,有丙肝病史者4例,无乙肝及丙肝患者14例),以356例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肝硬化伴肝细胞癌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2.根据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评估肝硬化伴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分析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胆囊结石发生率。3.将62例肝硬化伴肝细胞癌患者分为结石组和无结石组,从年龄、性别、ALT、AST、AFP、ALP、血清钙、白蛋白、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甘油三脂、胆固醇、腹水等方面,采用单变量(t检验、秩和检验或x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结果:1.肝硬化伴肝细胞癌患者总的胆囊结石发生率(32.3%,20/62)与肝硬化患者相比(29.2%,104/356),差异无显著性;有乙肝病史患者、有丙肝病史患者、无乙肝及丙肝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36.4%、25.0%、21.4%,三者间胆囊结石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2.Child-pughA、B、C级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25.7%、40.0%、42.9%,各肝功能分级间胆囊结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单变量分析显示:肝硬化伴肝细胞癌合并胆囊结石组和无合并胆囊结石组之间在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2个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年龄、白蛋白、血清钙、AFP、ALP、ALT、AST、结合胆红素、胆固醇、甘油三脂、性别、腹水12个方面差异无显著性。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总胆红素1个因素入选回归模型(P0.10)。 结论:肝硬化伴肝细胞癌患者与肝硬化患者一样,具有较高的胆囊结石发生率;较高总胆红素值可能是肝硬化伴肝细胞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慢性肝炎 胆囊结石 结石发生率 独立危险因素 肝硬化 胆囊结石 结石发生率 独立危险因素 肝硬化 肝细胞癌 胆囊结石 独立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75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3
  • 第一部分 慢性肝炎合并胆囊结石临床分析13-26
  • 1 前言13-15
  • 2 资料与方法15-17
  • 3 结果17-19
  • 4 讨论19-22
  • 5 结论22-23
  • 参考文献23-26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分析26-40
  • 1 前言26-28
  • 2 资料与方法28-30
  • 3 结果30-33
  • 4 讨论33-36
  • 5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40
  • 第三部分 肝硬化伴肝细胞癌合并胆囊结石临床分析40-50
  • 1 前言40-41
  • 2 资料与方法41-43
  • 3 结果43-46
  • 4 讨论46-48
  • 5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0
  •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表50-51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莉琳;张永宏;陈新月;;2010年美国肝病年会(AASLD)肝细胞癌诊疗指南[J];北京医学;2011年03期

2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年04期

3 谢雯;王艳斌;赵红;李s

本文编号:438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438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6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