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0:26

  本文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在HBV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oll样受体9 共刺激分子 溶酶体结合膜蛋白 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乙型肝炎病毒本身蛋白HBeAg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3、PD-L1、Toll样受体9、CD8细胞活化相关分子及细胞因子IFN-γ、IL-10的影响,进一步阐明HBe Ag对免疫细胞功能影响及其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过程中的机制。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感染HBV后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患者各20例,另从健康体检者中严格筛选出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收集其外周血分离PBMC,完全培养基温育作为未刺激对照组,重组HBe Ag温育作为HBe Ag刺激组,CPG-ODN1826温育作为CPG-ODN1826刺激组,重组HBeAg刺激组联合CPG-ODN1826温育作为联合刺激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CD14+细胞表面CD83、PD-L1及CD8+细胞表面CD107a、CD107b的表达,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TLR9-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Th1型细胞因子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结果:1、用不同浓度(1ug/ml、4ug/ml、10ug/ml、20ug/ml)HBe Ag与健康人PBMC共培养0、2、6、12、24、48 h后发现,TLR9 mRNA及CD14+细胞表面CD83表达水平下降,而PD-L1的表达水平则升高,尤以10μg/mL浓度的HBe Ag刺激12 h时作用最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上述各种表面标记逐渐恢复,至24h时已基本恢复到刺激前的水平。2、RT-PCR结果:健康对照者、免疫耐受患者、免疫清除患者PBMC经10μg/ml的重组HBe Ag刺激12h后,TLR9-mRNA表达水平(0.362±0.021、0.342±0.019、0.394±0.031)均低于未刺激组(t值分别为-7.62、8.85、11.63,P均0.05),明显低于CPG-ODN1826刺激组(t值分别为-23.54、-37.45、-30.91,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低于重组HBeAg联合CPG-ODN1826刺激组的趋势(t值分别为-1.22、-1.78、-1.59,P均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细胞表面CD83及PD-L1表达结果:(1)三组研究对象PBMC经重组HBe Ag刺激后,CD83表达水平[(18.69±5.43)%、(15.09±2.62)%、(21.26±4.34)%]低于未刺激组(t=3.84,6.35,4.55,p均0.05),明显低于cpg-odn1826刺激组(t=-6.42、-9.57、-7.18,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低于联合刺激组的趋势(t=-1.22、-1.78、-1.59,p均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pd-l1表达水平[(79.01±6.08)%、(80.57±4.21)%、(70.64±4.56)%]明显高于未刺激组(t=-5.78、-2.19、-5.16,p均0.05);高于cpg-odn1826刺激组(t=7.93、11.72、6.87,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高于联合刺激组的趋势(t=1.79、1.89、2.01,p均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流式细胞仪检测cd8+细胞表面cd107a、cd107b表达:(1)三组研究对象pbmc经重组hbeag刺激后,cd107a表达水平[(5.73±2.15)%、(4.15±0.79)%、(7.54±2.18)%]低于未刺激组(t=2.90、5.51、2.73,p均0.05)],明显低于cpg-odn1826刺激组[t=-5.88、-5.06、-7.25,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低于联合刺激组的趋势(t=-0.78、-1.72、-1.83,p均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d107b表达水平[(1.59±1.06)%、(0.84±0.43)%、(2.15±0.45)%]低于cpg-odn1826刺激组(t=-4.38、-3.37、-4.87,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低于未刺激组的趋势(t=1.21、2.08、1.79,p均0.05),有高于联合刺激组的趋势(t=-1.88、-1.53、-1.99,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三组患者经不同刺激物温育后,cd107表达水平趋势与cd107a一致,但cd8+t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elisa结果:(1)三组研究对象pbmc经重组hbeag刺激后,th1型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75.42±7.04)、(71.59±5.55)、(101.64±9.93)]低于未刺激组(t=.86、3.15、5.88,p均0.05),明显低于cpg-odn1826刺激组(t=-7.70、-4.94、-9.50,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低于联合刺激组的趋势(t=-0.93、-0.62、-0.58,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th2型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61.67±7.42)、(54.57±7.29)、(84.96±11.74)]高于未刺激组(t=-6.87、-4.59、-7.63,p均0.05)明显高于cpg-odn1826刺激组(t=9.33、8.23、9.61,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高于联合刺激组的趋势(t=1.93、1.79、1.98,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可能通过hbeag作用于机体免疫细胞,不仅可以下调tlr9、正性共刺激分子cd83,上调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的表达,干扰免疫细胞对hbv抗原的识别以及递呈能力来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且可降低hbv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性,抑制Th1型细胞因子IFN-γ及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进而减弱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使HBV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其可能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oll样受体9 共刺激分子 溶酶体结合膜蛋白 细胞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中英文缩略词表11-13
  • 第1章 前言13-15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5-25
  • 2.1 研究对象15
  • 2.1.1 研究对象来源及入选标准15
  • 2.1.2 分组方法15
  • 2.2 材料15-19
  • 2.2.1 基本材料15-16
  • 2.2.2 主要试剂16-17
  • 2.2.3 主要仪器17
  • 2.2.4 主要溶液的配置17-19
  • 2.3 研究方法19-24
  • 2.3.1 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离心法,PBMC的制备19
  • 2.3.2 细胞计数的方法19
  • 2.3.3 台盼蓝染色细胞活力测定的方法19-20
  • 2.3.4 细胞冻存20
  • 2.3.5 细胞复苏20
  • 2.3.6 HBeAg与人PBMC共孵育20
  • 2.3.7 流式细胞仪检测CD83、PD-L1、CD107a、CD107b的表达20-21
  • 2.3.8 RT-PCR法检测人PBMC细胞TLR9-mRNA的表达21-23
  • 2.3.9 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 和IL-10的表达23-24
  • 2.4 统计方法24-25
  • 第3章 结果25-40
  • 3.1 最佳HBeAg温育PBMC浓度及时间的测定25-27
  • 3.2 RT-PCR法检测不同刺激物与不同免疫状态PBMC温育后对TLR9-mRNA表达的影响27-28
  • 3.3 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刺激物与不同免疫状态PBMC温育后对CD14+细胞表面CD83、PD-L1表达的影响28-32
  • 3.4 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刺激物与不同免疫状态PBMC温育后对CD8+细胞表面CD107a、CD107b表达的影响32-37
  • 3.5 ELISA法检测不同刺激物与不同免疫状态PBMC温育后对Th1型细胞因子IFN-γ 及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影响37-40
  • 第4章 讨论40-45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5-46
  • 5.1 结论45
  • 5.2 展望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5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1-52
  • 综述52-61
  • 参考文献59-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庆庆;韩亚萍;蒋龙凤;刘艳;吴玉英;党旖旎;李军;;乙型肝炎e抗原、s抗原对Toll样受体及共刺激分子表达的调控和影响[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年04期

2 刘凤;李明慧;路遥;邓敏;张艳丽;成军;刘顺爱;谢尧;;不同亚群CD8~+T细胞细胞毒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年01期

3 向天新;李明慧;张华;邓敏;刘顺爱;邬小萍;谢尧;;CpG 1826联合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淋巴细胞刺激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年01期

4 ;Effects of lamivudine on the 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7年34期

5 ;Therapeutic effect of autologous dendritic cell vaccine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 clinical study[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5年12期

6 韩亚萍;李军;蒋龙凤;徐庆庆;刘波;董莉;陈念;孔练花;谢发仁;黄祖瑚;;HBeAg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672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672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f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