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疣状胃炎患者粘膜萎缩性病变及Lgr5、P53蛋白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06:26

  本文关键词: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疣状胃炎患者粘膜萎缩性病变及Lgr5、P53蛋白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疣状胃炎 病理分型及分级 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 Lgr5 P53


【摘要】: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内镜检查可以很容易做出诊断,其内镜表现为在胃体或(和)胃窦存在多发的小丘状隆起。隆起中央呈现脐样的凹陷,凹陷表面常存在糜烂。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其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是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1994年,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P53是最早识别的抑癌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的发生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在细胞周期的调控和细胞凋亡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应对各种损伤信号时,P53水平迅速增加。胃炎患者的胃粘膜进展为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和癌时,粘膜P53基因突变频率增加。Lgr5,是一个孤立的G蛋白偶联受体,是Wnt目标基因,被确认为是小鼠的小肠、结肠和毛囊的一种新的干细胞标记。最近发现在人类胃中也表达。Lgr5阳性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够在体内建立长寿的胃窦单位,因此符合干细胞的标准。通常情况下,Lgr5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胃窦腺体的基底部,而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Lgr5的表达增加。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后,粘膜病变始于胃窦,而幽门螺杆菌定植转移至胃体部时则会导致胃体粘膜萎缩和壁细胞、主细胞的缺失,胃酸减少和化生。在疣状胃炎患者中很可能具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植转移规律。幽门螺杆菌开始可能位于胃窦部,引起该部位疣状病变,使局部PH发生变化,导致胃窦环境不适宜幽门螺杆菌继续生存,因此幽门螺杆菌改变定植部位至胃体部,引起该部位的病变。在慢性胃炎中,萎缩、化生及瘤变常发生在胃角及体侧粘膜,而此部位恰为胃癌的临床常见部位。本研究选择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疣状胃炎患者,研究胃窦的疣状病变粘膜与胃角粘膜中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和粘膜病理变化的规律,以Lgr5做为粘膜干细胞标志,以P53蛋白表达做为粘膜瘤变标志,观察在疣状胃炎患者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植转移,以及幽门螺杆菌定植转移是否与粘膜Lgr5阳性细胞及P53蛋白表达存在某种程度的内在联系。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疣状胃炎患者胃窦的疣状病变粘膜与胃角粘膜的病理、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以及Lgr5阳性细胞、粘膜P53蛋白表达规律,研究疣状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定植转移与粘膜Lgr5阳性细胞、粘膜P53蛋白表达的内在关系。为临床检查胃粘膜癌前病变提供理想的取材部位,从而做到积极预防胃癌的发生。方法:分别于内镜前行呼气试验阳性的疣状胃炎患者的胃窦疣状病变处、胃角处粘膜取活检一块。通过HE染色进行病理分级,炎症程度(0,+,++,+++),活动性(0,+,++,+++),肠上皮化生(0,+,++,+++),萎缩程度(0,+,++,+++)。通过吉姆萨染色对不同部位的幽门螺杆菌密度进行分级(0,+,++,+++)。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Lgr5、P53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对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的图像进行密度分析。结果:1不同部位病理、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Lgr5、P53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27例疣状胃炎患者,胃窦与胃角病理检测中,胃炎的炎症程度及肠上皮化生程度,在两部位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炎活动性比较,胃窦疣状病变部位的胃炎活动性显著高于胃角(P0.05)。萎缩程度比较,胃角的萎缩程度显著高于胃窦部位(P0.05)。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比较,胃窦的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显著高于胃角(P0.05)。P53蛋白表达比较,P53蛋白在胃窦疣状病变部位的表达明显高于其配对的胃角(P0.05)。Lgr5蛋白表达比较,Lgr5蛋白在两部位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2疣状胃炎不同部位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与病理的比较不同部位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在不同炎症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行相关性分析,显示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部位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在肠上皮化生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部位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在萎缩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胃窦的疣状病变部位,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在活动性有无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胃角部位,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在有活动性的胃炎中明显高于无活动性的胃炎者(P0.05)。3 P53蛋白、Lgr5蛋白在不同病理、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分组中差异性的比较胃窦和胃角的P53蛋白在胃炎的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程度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在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阳性组明显大于阴性组(P0.05),但阳性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并且,在胃角处,存在胃炎活动性的P53表达明显高于无活动性者(P0.05),而在胃窦,未见明显差异(P0.05)。胃窦和胃角的Lgr5在幽门螺杆菌的不同定植密度,胃炎的炎症程度,肠上皮化生程度,胃炎活动性中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在萎缩程度的分类中存在明显差异,存在萎缩者相对于无萎缩者,其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1疣状胃炎患者,胃窦疣状病变部位的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比相对正常的胃角更大。2疣状胃炎患者,相对正常的胃角与胃窦疣状病变部位相比更易出现萎缩,是评价萎缩程度的最佳活检部位。3 P53蛋白在胃窦疣状病变部位的表达比相对正常的胃角部位更高,并且其表达与胃炎的严重程度、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的数量均无相关性,而与幽门螺杆菌的存在相关。4 Lgr5蛋白在胃窦疣状病变部位及相对正常的胃角部位表达无差异,并且其表达与胃炎的严重程度、肠上皮化生、活动性、幽门螺杆菌均无相关性,而与萎缩的存在相关。
【关键词】:疣状胃炎 病理分型及分级 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 Lgr5 P53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3.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2
  • 英文缩写12-13
  • 前言13-15
  • 材料与方法15-20
  • 结果20-23
  • 附图23-28
  • 附表28-37
  • 讨论37-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8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干细胞的相关性研究48-59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0
  • 个人简历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冀荣;疣状胃炎57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0年01期

2 谭至柔,黄雪;疣状胃炎446例临床及内镜分析[J];广西医学;2000年06期

3 王昌泉,王明松;微波配合药物治疗12例疣状胃炎[J];交通医学;2000年03期

4 阳凡;疣状胃炎140例分析[J];胃肠病学;2000年04期

5 于茂月 ,白书堂;疣状胃炎60例临床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6 刘玉春;综合治疗疣状胃炎87例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7 崔振芹;疣状胃炎的临床与内镜分析[J];临床荟萃;2003年16期

8 冯青青,李春安,幸军,彭秋平,樊拖迎;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3年04期

9 吴会超,赵逵,陈安海;疣状胃炎360例内镜特征分析[J];贵州医药;2003年09期

10 顾刘俊,黄熙源;内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安海;杨文义;;关于疣状胃炎认识与治疗的现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7年消化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周志鸿;;内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3 贺秋风;;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30例[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唐小平;;胃镜检测疣状胃炎68例结果分析[A];第二十二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五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5 忻笑容;程太钢;吴巍;臧璐;吴云林;;疣状胃炎与胃癌共存一例报告[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周永亮;;疣持汤治疗疣状胃炎持续型52例疗效观察[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司雁菱;武秀文;;西黄丸治疗疣状胃炎20例[A];西黄丸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集[C];2009年

8 张明亮;程静屏;阳学风;;疣状胃炎与H.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关系分析[A];第一届全国老年消化内镜和消化道疾病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高小红;盛建文;何玲;;经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和疣状胃炎围手术期的护理[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10 伊春锦;黄德情;;疣状胃炎临床疗效观察[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戴高中;中医治疗疣状胃炎研究应三管齐下[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朱崇兵;何谓疣状胃炎[N];家庭医生报;2008年

3 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龚经文;就疣状胃炎答读者问[N];家庭医生报;2003年

4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镜室教授 吴明利;认识疣状胃炎与肠化生[N];河北科技报;2004年

5 马克;疣状胃炎与HP的关系[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张永飞;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艺佳;益气清热活血法对疣状胃炎疗效观察及对HIF-1α、VEGF、iNOS、COX-2因子作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闫玲新;幽门螺杆菌相关疣状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分布和CD44的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3 宋世超;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疣状胃炎患者粘膜萎缩性病变及Lgr5、P53蛋白表达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4 林晨辉;加减除萎平异汤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5 葛俊辰;加味玉女煎联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热型疣状胃炎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贾晓东;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疣状胃炎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瞿启芬;Cyclin D1在疣状胃炎、胃息肉、胃癌中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郭春丽;疣状胃炎胃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超微结构改变[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9 顾湘;抑癌基因p27编码蛋白与细胞周期蛋白D1在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扬州大学;2013年

10 和冰;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Ki67、COX-2基因表达及意义[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81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681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e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