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和普芦卡必利治疗女性严重慢性便秘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针和普芦卡必利治疗女性严重慢性便秘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电针和普芦卡必利的临床对比研究,客观评价电针治疗女性严重慢性便秘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受试者40人,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各20人。1.电针组取穴:选穴为双侧天枢、腹结、上巨虚。按患者的症状随症加减,若有排便费力、需要辅助排便或伴有排便不尽感等,加中骼穴;若有焦虑和抑郁,加百会和神庭。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天枢和腹结穴用2-3寸不锈钢毫针,快速破皮后缓慢深刺,当患者感觉揪痛或较剧烈的刺痛,同时施针者自觉有针尖抵触感后,继续进针0.2~0.3cm即止,如有突破感,可退0.2cm,不提插捻转,再将电极连接在天枢和腹结的针柄上。上巨虚采用1.5寸毫针,小幅度提插捻转3次,以局部酸胀感为度,留针时每10分钟行手法一次,共行三次。百会和神庭穴采用2寸毫针,向后斜刺,入帽状腱膜1.5寸,行针手法和频次同上巨虚穴。中毼穴患者需取侧卧位,采用3寸毫针,在第3骶后孔处上约0.5~1cm处进针,向内下约30~45。角斜刺50-60mm。电针均采用疏密波、15/50Hz,天枢和腹结穴电流为0.1ma-1. 0ma,中毼穴为0.5ma-2. Oma。治疗期间,每次留针半小时,连续治疗8周,前2周每周治疗5次,后6周每周治疗3次,隔日治疗1次,共28次,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2.药物组选用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患者每天早餐前服用2mg,连续服用8周,随访期继续服用24周。3.疗效评价指标与时段①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s):基线期、治疗期后6周(3~8周)、随访期24周(11~12周、15~16周、19~20周、31~32周)平均每周CSBMs均值;②自主排便次数(SBMs):基线期、治疗期后6周、随访期24周平均每周SBMs均值;③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基线期、治疗期后6周平均每周自主排便时粪便性状评分均值;④排便困难程度:基线期、治疗期后6周、随访期24周平均每周自主排便时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均值;⑤PAC-QOL量表(总分和4个维度):治疗前、治疗后评分的均值;⑥有效率:治疗期后6周和随访期24周平均每周CSBMs≥3次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把不良事件记录下来进行安全性评价。4.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值±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记数数据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学历、职业、年龄、体重、病程及治疗前排便情况、PAC-QOL量表评分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排便情况(1)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s):电针组在基线期、治疗期后6周、随访期24周的平均CSBMs分别为0.10±0.26、2.69±2.04、1.94±1.62,药物组为0.13±0.28、2.31±2.01、1.96±1.54。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期后6周、随访期24周CSBMs较基线期均有所增加,且增加幅度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两组随访期24周与治疗期后6周的比较中,药物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电针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组间比较:治疗期后6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9),随访期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2)自主排便次数(SBMs):电针组在基线期、治疗期后6周、随访期24周的平均SBMs分别为1.63±0.40、5.06±1.32、4.27±0.80,药物组为1.65±0.41、2.31±2.01、4.39±0.86。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期后6周、随访期24周SBMs较基线期均有所增加,且增加幅度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两组随访期24周与治疗期后6周的比较中,药物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4),电针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组间比较:治疗期后6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7),随访期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1)(3) 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电针组在基线期、治疗期后6周的平均粪便性状评分分别为2.33±0.52、3.22±0.48,药物组为2.41±0.75、3.37±0.0.83。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期后6周平均粪便性状评分较基线期均有所增加,且增加幅度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组间比较:治疗期后6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4)排便困难程度评分:电针组在基线期、治疗期后6周、随访期24周的平均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分别为1.30±0.34、0.62±0.32、0.79±0.48,药物组为1.22±0.50、0.47±0.49、0.48±0.49。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期后6周、随访期24周排便困难程度评分较基线期均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两组随访期24周与治疗期后6周的比较中,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均有所回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电针组P=0.426,药物组P=0.546。组间比较:治疗期后6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随访期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3.PAC-QOL量表(1)总分:电针组在治疗前、治疗后量表评分总分分别为94.94+17.50、39.68±10.69,药物组分别为97.10±22.03、69.47±17.1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量表评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2)躯体不适:电针组在治疗前、治疗后躯体不适评分分别为13.31±3.03、5.21±1.31,药物组分别为12.78±3.58、9.00±2.66。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躯体不适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3)心理社会不适:电针组在治疗前、治疗后心理社会不适评分分别为23.57±7.52、10.47±2.63,药物组分别为24.42±9.66、18.42±5.34。组内比较:电针组治疗后心理社会不适评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药物组治疗后心理社会不适评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4)担心焦虑:电针组在治疗前、治疗后担心焦虑评分分别为36.00±8.01、14.68±4.55,药物组分别为38.57±9.75、27.21±6.72。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担心焦虑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5)满意度:电针组在治疗前、治疗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22.05±2.61、9.36±3.18,药物组分别为22.00±2.56、14.68±4.59。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满意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4.有效率电针组治疗期后6周有效率为42.10%,随访期24周有效率为36.84%;药物组治疗期后6周有效率为31.57%,随访24周有效率为31.57%。组间比较:治疗期后6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随访期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1.在增加女性患者完全自主排便次数、自主排便次数、改善粪便性状、减轻排便困难程度方面电针和普芦卡必利的疗效相当,且电针具有远期疗效,可持续24周。2.在改善女性患者生活质量(总分、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担心焦虑和满意度)方面,电针优于普芦卡必利。
【关键词】:电针 普芦卡必利 严重慢性便秘 女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4.62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5
- 引言15-17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7-29
- 1.1 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17-22
- 1.1.1 流行病学研究17
- 1.1.2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17-19
- 1.1.3 西医治疗19-20
- 1.1.4 女性的便秘特点20-21
- 1.1.5 普芦卡必利的研究现状21-22
- 1.2 中医研究进展22-27
- 1.2.1 中医病名的源流22
- 1.2.2 中医的病因病机22-23
- 1.2.3 中医治则与中药治疗23-24
- 1.2.4 针灸治疗24-27
- 1.3 电针治疗便秘的研究现状27-29
- 1.3.1 电针对SP、SS的影响27
- 1.3.2 电针对GAS的影响27
- 1.3.3 电针对VIP的影响27
- 1.3.4 电针对Ghrelin的影响27-28
- 1.3.5 电针对c-kit、SCF基因表达的调节28
- 1.3.6 电针对r-fMRI脑功能连接即刻效应的影响28-29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9-35
- 2.1 研究对象29
- 2.2 研究诊断、纳入、排除、中止标准29-30
- 2.2.1 诊断标准(罗马Ⅲ标准)29
- 2.2.2 纳入标准29
- 2.2.3 排除标准29-30
- 2.2.4 观察中止标准30
- 2.3 试验方法30
- 2.4 治疗方案30-31
- 2.5 研究周期31
- 2.6 疗效指标和疗效评价31-32
- 2.6.1 疗效指标31-32
- 2.6.2 疗效评价指标32
- 2.7 安全性评价32
- 2.8 不良事件的处理32-33
- 2.8.1 记录与报告32-33
- 2.8.2 病人的处理33
- 2.9 统计方法33
- 2.10 技术路线图33-35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35-48
- 3.1 结果35-41
- 3.1.1 一般及基线期资料比较35
- 3.1.2 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s)的比较35-36
- 3.1.3 自主排便次数(SBMs)的比较36-37
- 3.1.4 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37-38
- 3.1.5 排便困难程度评分38-39
- 3.1.6 PAC-QOL量表39-40
- 3.1.7 有效率的比较40-41
- 3.2 讨论41-48
- 3.2.1 立论依据41-42
- 3.2.2 选穴依据42-44
- 3.2.3 评价指标的选择44
- 3.2.4 结果分析44-46
- 3.2.5 问题与展望46-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6
- 附录56-63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3-64
- 致谢64-65
- 附件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三仁;加强慢性便秘的研究 切实解决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年04期
2 侯晓华;;重视慢性便秘的规范治疗[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年03期
3 柯美云;;慢性便秘诊治中存在的困惑和误区[J];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4 高展;;通便茶治疗老年慢性便秘的临床研究[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年02期
5 李晓波;刘文英;;中药治疗慢性便秘137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03期
6 陈品侠;;慢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安徽医学;2012年08期
7 包宏静;幺秀娟;;慢性便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21期
8 韩宏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便秘一例[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1期
9 杨新庆,喻德洪,黄儦庭;进一步提高慢性便秘的诊治水平[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10 米贵玲;老年慢性便秘140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学;;老年慢性便秘100例的临床调研与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7年
2 王铮;张静;白亦冰;;慢性便秘的诊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陈少明;于庆环;;慢性便秘的诊治提纲[A];2012医学前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精选[C];2012年
4 陈燕;;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原因及防治探讨[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柯美云;罗金燕;方秀才;刘宝华;杨新庆;;慢性便秘诊治指南的修订[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6 姜源;胡红杰;戴宁;钱月娥;;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在慢性便秘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姜源;钱月娥;胡红杰;戴宁;;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在慢性便秘中的应用价值[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方秀才;;从国人慢性便秘症状谱看我们的诊治对策[A];2012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姜源;钱月娥;胡红杰;戴宁;;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在慢性便秘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10 张学琴;程燕;;李家民辨治小儿慢性便秘经验[A];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国旺;分级诊治慢性便秘[N];中国医药报;2013年
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王化虹;多数慢性便秘与肠动力受损相关[N];光明日报;2013年
3 记者 朱国旺;专家呼吁规范诊治慢性便秘[N];中国医药报;2013年
4 山 九;慢性便秘关乎性功能[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教授 杨林琳;患者教育+三级诊疗 慢性便秘迎刃而解[N];医药经济报;2011年
6 本刊记者 李广宇;治疗慢性便秘 用药八项注意[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颖;女性便秘:危害有多大?[N];科技日报;2013年
8 龚经文;老人如何面对慢性便秘[N];家庭医生报;2007年
9 湘雅医院老年科 夏征;老人慢性便秘的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0年
10 李菁 周宁人;专家解读便秘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雅睿;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张书信教授治疗慢性便秘经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王佩佩;北京市月坛社区老年人群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3 王洁;电针和普芦卡必利治疗女性严重慢性便秘的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贺新奇;慢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5 叶飞;合肥地区部分健康体检人群慢性便秘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唐伟;六安市慢性便秘流行病学调查[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7 刘四方;慢性便秘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关系初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8 郭晓峰;慢性便秘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及药物疗效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9 王宾友;聚乙二醇治疗成人慢性便秘的系统评价[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陈远;乳果糖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82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78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