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非侵入指标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判断中的诊断效能

发布时间:2017-09-18 23:02

  本文关键词:非侵入指标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判断中的诊断效能


  更多相关文章: 粪便钙卫蛋白 内镜活动度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活动度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此外也包括所谓的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即临床难以区分或无法区分是溃疡性结肠炎还是克罗恩的结肠炎患者,这一部分患者约占IBD总数的10%到15%。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IBD主要与肠道的免疫炎症、肠道感染、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IBD是世界范围的疾病,以往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常见,但最近几年国内外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IBD开始向亚洲蔓延。目前亚洲地区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增长速度已经高于欧美等国家,但是总体发病率及患病率仍低于西方国家。最近在广州和武汉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IBD在中国发病率越来越高,涉及地域也越来越广。中山大学一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广东省的IBD、UC、CD的标准化年发病率分别是3.14/10万、2.05/10万、1.09/10万,UC和CD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8岁和25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与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IBD正在逐渐成为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IBD病程迁延,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不易根治。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建立在对病情的综合评估上,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活动期应该尽快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缓解期则继续维持治疗、预防复发,需要掌握疾病分级、分期治疗的原则。所以,及时判断疾病活动度,明确疾病所处的分期,对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和判断疾病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外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评估IBD疾病活动度中,78%1临床医生认为临床活动度指数是最佳指标,15%会选择内镜为评价指标,并且70%医生会选择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整治疗方案,24%根据内镜表现调整治疗方案。所以目前大多临床医生是根据IBD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严重程度的评估和选择治疗方案的。而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常用的临床活动度评分有Truelove和Witts溃疡性结肠炎分度、Rachmilewitz临床活动度指数(CAI)等,在克罗恩病中常用的有Harvey和Bradshow标准、Best CDAI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标准等。但是目前大量研究表明,临床症状的缓解不能预测疾病的良好预后,而内镜下粘膜愈合(HM)与疾病的良好预后明显相关,内镜下粘膜愈合已成为临床追求的新治疗终点。由此内镜开始成为评价疾病活动度的金标准,用于区分活动期及缓解期,并有一系列的内镜评分系统来定量化粘膜愈合情况。如Mayo评分主要用于UC活动度评估,CDEIS (Crohn's Disease Endoscopic Index of Severity,克罗恩内镜活动度评分)和SESCD (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s Diseas,简单克罗恩内镜活动度评分)评估CD内镜活动度和专用于评估CD术后新的回肠末端炎症情况的Rutgeerts评分。虽然内镜可以直接观察粘膜愈合情况,但是内镜是一项侵入性检查,肠道准备耗时长,费用昂贵,并且因为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破坏严重,肠壁会变薄、纤维化,出现肠穿孔、出血、感染等肠镜检查并发症的机会也会增高。而且IBD患者病情反复需多次住院复查评估病情,患者多对肠镜检查有惧怕心理,依从性差,直到出现严重的出血、穿孔、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才会就医,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我们需要一个非侵入性、经济、方便、准确的分子标志物,动态监测IBD疾病活动度,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避免肠镜的过度使用,节省医疗资源。目前临床常用评估疾病活动度的实验室标志物有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还有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及降钙素原(PCT)等。但是这些指标多综合反映全身炎症,不是肠道炎症所特有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有限。近几年,大量研究发现粪便钙卫蛋白(FC)是判断疾病活动度的一个有效生物标记物。粪便钙卫蛋白是一种36KD的钙锌结合蛋白,占中性粒细胞胞浆蛋白的60%,具有抗热性和抗蛋白酶活性,不易被粪便中细菌及酶降解,在室温下能保持3天浓度稳定。检测FC的浓度能有效的反映肠道炎症水平,有望代替肠镜检查,准确评估疾病活动度。并且由于临床活动度指数和内镜评分相关性差,临床症状的缓解并不意味IBD内镜下处于缓解期。在以内镜下粘膜愈合为治疗终点时,这些临床缓解患者可能存在治疗不足。临床医生也需要一个生物标记物能在无明显症状IBD患者中及时发现活动炎症,给予相应治疗。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目的是评价非侵入性生物标记物,主要是粪便钙卫蛋白,在三组IBD患者(结肠或回结肠型CD,CD术后,UC)中的诊断效能,并且进一步评估分子标志物在三个亚组临床缓解IBD病人中发现残余粘膜炎症的能力。研究方法此研究通过南方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NFEC-2014-065),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连续性纳入在2014年8月到2015年2月在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门诊和住院的已确诊IBD患者136人(69例CD,23例CD术后,44例UC)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25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为对照组。对结肠或回结肠型CD用SESCD评分评估疾病活动度,SESCD评分小于等于3分为缓解期,SESCD评分大于等于4分为活动期;对CD术后患者用Rutgeerts评分评估新的回肠末端的炎症情况,其中Rutgeerts评分i0-i1为缓解期,i2-i4为活动期;对于UC患者采用Mayo评分评估疾病活动度,Mayo评分小于等于2分为缓解期,Mayo评分大于等于3分为活动期。采用CDAI评分评估CD患者临床活动度,CDAI小于等于150为临床缓解期,CDAI大于150为临床活动期;采用Rachmilewitz临床活动度指数(CAI)评估UC患者临床活动度,CAI小于等于4分为临床缓解期,CAI大于等于5分为临床活动期。留取患者肠道准备前三天内的粪便标本,用搅拌棒进行至少6个位点的取样,大约6-10g,放于大便收集容器中,-80度冰箱保存,所有粪便标本FC浓度的定量采用粪便钙卫蛋白酶联免疫法试剂盒(瑞士Buhlmann公司)。在结肠镜检查前行血常规、CRP、ESR及PCT检测。同时患者肠镜检查前需要完成一份病例报告表,记录他们基本信息、最近一周症状及最近药物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数据分析用SPSS 15.0统计软件,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多重比较时用Bonferroni检验进行调整。内镜活动度评分与各个非侵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s相关。在一系列不同分界值下,绘制各指标预测疾病活动度的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实验结果在136名IBD中,6名(3名CD,2名CD术后,1名UC)患者进行了两次肠镜检查,共有142例肠镜检查。所有患者(142例)进行了FC检测,CDAI/CAI评分,CRP及ESR检测,126例进行了PCT检测(67例CD,18例CD术后,41例UC)。25例IBS患者FC浓度[(9.9 (IQR,0-49.7)μg/g)]明显低于142例IBD患者[(468.00 (IQR,137.15-1278.13)μg/g)],P0.001,并且明显低于内镜下缓解期结肠或回结肠CD、CD术后、UC患者FC浓度,(其中与内镜下缓解期结肠或回结肠CD及CD术后患者相比均P0.001,与内镜下缓解期UC患者相比P0.05)。FC在三个亚组IBD患者(结肠或回结肠CD、CD术后、UC)浓度分别为:695.0 (IQR,147.1-1805.0) μg/g,188.5 (IQR,72.1-559.7)μg/g和497.9(IQR,131.7-1198.0) μg/g。除PCT外,内镜下活动期结肠或回结肠CD及UC患者FC、CDAI/CAI、CRP、ESR浓度均明显高于缓解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D术后内镜活动期与缓解期相比,FC浓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42.97 (IQR,62.86-417.75) ug/g VS 229.27 (IQR,75.85-726.65) ug/g; p=0.52],并且CDAI、CRP、ESR、PCT在CD术后内镜下活动期及缓解期也均无统计学差异。在结肠或回结肠CD及UC不同活动度分级中,FC在缓解期和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有统计学差异,但FC在轻度和中度活动度中无统计学差异;FC在CD术后各内镜活动度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在结肠或回结肠CD中,FC、CDAI、CRP及ESR均与SES-CD显著相关,Spearman's相关系数r分别为:0.802,0.734,0.658,0.557,均P0.001。CD术后内镜活动度评分与各指标均无相关性,各指标均不能预测CD术后的复发。在UC中,Mayo评分与FC、CAI、ESR、CRP的Spearman's相关系数r=0.837,r=0.776,r=0.644,r=0.634,均P0.001。在三个亚组IBD患者中,FC在临界值250μg/g时诊断结肠或回结肠CD的疾病活动度的敏感性和特异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是97.1%和71.4%,在CD术后预测内镜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0%和66.7%,在UC中预测疾病活动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87.9%和100%。同时,在三个亚组临床缓解患者中,41%的结肠或回结肠型CD、36.8%的CD术后、52%UC内镜下处于活动期,FC在临床缓解期结肠或回结肠CD及UC患者中均能预测内镜下活动性炎症,其中在两组患者中敏感度分别是93%和84.6%,特异度分别是70%和100%,经ROC曲线分析AUC值分别是0.91和0.96。主要结论FC在结肠或回结肠CD及UC中比其非侵入指标能更准确地预测疾病活动度,但FC不能区别CD术后患者疾病的缓解期和活动期。并且相当一部分临床缓解期IBD患者内镜下有活动炎症,FC在这些临床缓解期结肠或回结肠CD及UC患者中也能准确发现内镜下活动性病变。
【关键词】:粪便钙卫蛋白 内镜活动度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活动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74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16
  • 第一章 前言16-25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5-33
  • 第三章 实验结果33-47
  • 第四章 讨论47-53
  • 第五章 结论53-54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54-55
  • 参考文献55-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63-64
  • 附录64-66
  • 致谢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黎娜;李学琴;王修齐;甘华田;;克罗恩病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J];华西医学;2012年09期



本文编号:878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878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