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论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发布时间:2016-12-04 11:51

  本文关键词:论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2年

论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谷珊珊  

【摘要】:背景及目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也是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还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患病率高,存活率低,患者生活质量差,俨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它的病理生理改变十分复杂,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心肌细胞的肥厚、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纤维化、炎性因子的激活、线粒体功能受损等。其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也是心功能进展、恶化的基础。同时,很多文献资料显示,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结果的分析,探讨心衰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水平与心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1.1-2011.7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已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者56例,按照心功能分为3组,每组又分为治疗前及治疗后两个亚组。排除标准:(1)近期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个月内);(2)急、慢性感染,炎症性疾病者;(3)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明显肝肾功能不全者;(5)风湿性疾病近期有风湿活动(3个月内);(6)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或其他内分泌疾病者;(7)近期使用影响免疫反应药物(如皮质类固醇)者;(8)妊娠;(9)肿瘤患者;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是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于1928年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入院后详细询问患者病情,根据患者主诉进行心功能分级。入院次日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非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间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率、构成比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结果:1.心衰患者治疗前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心衰组治疗前显著高于抗心力衰竭综合治疗心力衰竭好转后血浆NE、E水平,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心衰组治疗后血浆NE、E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心衰组心功能越差,血浆NE、E升高越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是毋庸置疑的。而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水平与心功能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因此,血浆中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可作为心衰患者心功能状态、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心力衰竭患者经过治疗,心功能好转后,仍存在儿茶酚胺的过度激活,因此,仍需继续进行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治疗。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41.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长武,金朝俊,余光耀,何仲海,朱祖华;α_1-肾上腺素受体介导去甲肾上腺素促大鼠培养心肌细胞肥大及肌球蛋白基因表达[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11期

2 曾朝荣;β-阻滞剂的基础与临床[J];四川医学;2002年06期

3 李平,李劲梁,尹峰,闫洁,冯新恒,李昭屏,韩启德,张幼怡;大鼠心肌重塑过程中Axin蛋白质的表达变化[J];生理学报;2003年03期

4 林修功;老年心血管病的用药原则与经验[J];实用内科杂志;1992年02期

5 朱玉生;心力衰竭的β阻滞剂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08期

6 袁凤贤,姜朝晖,臧彬,吴可光,赵荣,刘洁;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钾含量与梗塞部位的关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年02期

7 付剑云,康文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测定血钾含量的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8年03期

8 张宗富,杨玉,邱文;急性心肌梗塞发病10小时内血钾的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9 蔡辉;李筝;焦东东;郭郡浩;郭寒;;美托洛尔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浆醛固酮浓度、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0年01期

10 黄士通;陈灏珠;曹进;费绍华;董秀镁;毛明珍;;犬实验性早期心肌梗塞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J];起搏与心脏;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小华,周宜轩,顾健霞,汪玲,董梅,丁碧云,邵正斌;4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治疗状况分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2 张兆琨;;辨证分型论治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0期

3 花继平;;参芪强心方配合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0期

4 毕良学;44例先天性心脏病人术后监护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姚力;施秀芳;杨善敏;王海文;;不同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谢萍;;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及护理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何林生;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1998年05期

8 郑伦生;房颤临床分型与药物治疗探讨(附86例分析)[J];安徽医药;2001年04期

9 胡家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与季节的关系[J];安徽医药;2003年04期

10 把爱萍;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与护理[J];安徽医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朱栋栋;;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医药防治血栓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陈伟强;赵华云;王文会;贺青军;罗智敏;;益气舒心丸对慢性心衰疗效的影响[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琼林;薛伟;;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的应用现状[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5年

4 赵利;;浅谈他汀类降脂药[A];第二十二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五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于晓东;;左西孟旦治疗失代偿性心衰临床疗效评价[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危小军;陈晓红;谢东明;谢东阳;廖伟;刘心强;;步长稳心颗粒治疗69例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红旭;王玲;邹志东;;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病死率相关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8 陈美华;叶盈;黄飞翔;严萍;林求诚;许杨;;健心颗粒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脑钠肽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9 应飞;刘红旭;;北京地区中西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对比分析[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10 占平云;王方敏;李联敬;吕永伟;;环磷酸腺苷葡甲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A];全国第三届心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小闪;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代谢综合征及评价室壁运动的临床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郭艳琳;下丘脑室旁核CRH神经元激活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交感兴奋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初红霞;不同起搏部位对犬心肌锲形块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逯金金;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古小松;白藜芦醇激活SIRT1途径改善心衰[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6 姚耿圳;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乔志强;张仲景胸痹阳微阴弦理论及温通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牛平平;暖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与实验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汪和贵;β-AR亚型对慢性心衰心室肌细胞IKr的调控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10 蔺洁;枯草溶菌素转换酶9基因新突变的发现及其功能初步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烨晶;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与尿酸及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东;芪红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刘斌;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实验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核因子-κB表达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4 骆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临床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5 许小兰;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中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韩钟伟;宣化三焦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杨桂秋;心力衰竭疾病评估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黄睿臻;保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水泛型)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朱川萌;肼苯达嗪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压力负荷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刘晓建;重组人脑利钠肽和米力农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的对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Katz AM;倪廷枢;;心力衰竭在2001年:预言[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3年06期

2 沈剑清;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β肾上腺素受体调节和左室功能[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4年01期

3 吴秀香,马克玲,李淑云,安鼎伟,夏桂兰;冬虫夏草降压作用实验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阮长武,戴闺柱,屈伸,张建明;内皮素对大鼠培养心肌细胞肥大及肌球蛋白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7年06期

5 黄衍寿,冼绍祥,周名璐,杨慧,陈芝喜;养心康对心肌肥大型心力衰竭大鼠血浆ET、CGRP含量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6 李德之;心力衰竭时β-阻滞剂应用的原则与经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年02期

7 袁凤贤,姜朝晖,臧彬,吴可光,赵荣,刘洁;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钾含量与梗塞部位的关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年02期

8 丁红香,王明山,王良兴;低O_2高CO_2肺动脉高压及川芎嗪保护的大鼠血浆抗凝血酶Ⅲ变化及意义[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0年02期

9 曹泽蓉;;心力衰竭时室性心律失常[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3年06期

10 袁志敏, 吕渠霞;心力衰竭的现代观点与诊治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彩华,沈毅,杨顺宏;甲状腺激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观察[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年05期

2 邵华;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年02期

3 熊太春,徐兴友,刘维华,郭东梅,龚敏;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16期

4 白民刚,兰少敏;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1996年04期

5 陈燕,林玉贞;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护理体会[J];福建中医药;2001年06期

6 王松山;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7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年08期

7 谢红宁;邓旭;;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知识宣教[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8 麦海源;潘广伟;黄瑞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异常变化的临床研究[J];右江医学;2007年02期

9 丁福生!250013济南,苏国海!250013济南,朱世明!250013济南;肿瘤坏死因子及受体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1999年08期

10 杨向东;张文挺;王智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志;;温阳益气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诊断现代研究论文汇编[C];2007年

2 田进;;充血性心力衰竭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7例临床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谢潮鑫;孟猛;罗显田;;血液透析对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白民刚;刘玉华;谷刚;李普海;梁素东;;康心力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A];全国中药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蓝满堂;;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8例[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何红;王建安;傅国胜;孙勇;周斌全;蒋晨阳;杨倩;赵林水;张祖文;;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快速改善的观察[A];2006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付尧;白小涓;杨光;贾大林;马玉龙;齐国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8 吴时达;;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何红;傅国胜;王建安;孙勇;周斌全;蒋晨阳;张祖文;;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快速改善的观察[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胡磊;;葛根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工;[N];中国医药报;2000年

2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内科 吴文静;[N];健康报;2011年

3 吕工;[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卢维;[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阿胜 译;[N];医药经济报;2002年

7 怀仁;[N];民族医药报;2009年

8 冯友根;[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南京医科大学 杜琳 李七一);[N];民族医药报;2010年

10 齐夫;[N];医药经济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新的监测功能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2 贺泽龙;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3 徐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4 孟繁蕴;强心通脉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刘莉;利心Ⅰ号对CHF大鼠心功能、心室重塑及相关因素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李彦华;肺脏在心衰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生成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7 倪新海;“心力生”等中西药物对心力衰竭大鼠治疗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8 黄海;川芎嗪干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9 崔勇;转染VEGF基因的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结合左心室成形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王梅;健心力口服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珊珊;论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彬;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江;细胞因子与心功能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关系的临床与试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4 金洪文;重组人脑利钠肽在老年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D];延边大学;2011年

5 刘宁;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脂联素和脑钠肽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杨小英;保心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7 韩英;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治疗的探索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孙涛;护心胶囊治疗心房颤动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杨凤美;小儿心脏疾患及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10 沈林霞;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4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04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