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吉林省城乡2185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20 23:02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城乡2185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通过对吉林省城乡2185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描述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特征,并对缺铁性贫血的膳食、营养素、健康相关行为等不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日后开展缺铁性贫血针对性的干预及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次调查于2012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辽源市东丰县居民进行调查。询问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询问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健康情况登记表、家庭基本情况登记表、身体活动调查问卷等。医学体检包括身高、体重等。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红蛋白检测。膳食调查采用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称重法,详细记录3日内居民摄入食物及调味品的量。采用统一编制的“吉林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系统平台”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描述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并用构成比表示;不同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用率表示;不同人群缺铁性贫血的分布差异,采用χ2检验。最后,利用Logistic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 1.本次调查回收问卷2751份,其中有效问卷2185份,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8岁,最大95.8岁,平均年龄(50.80±14.65)岁,18~、45~、60~岁人群分别为731例(33.46%)、820例(37.53%)、634例(29.02%);男性968例,占44.30%,女性1217例,占55.70%,男女比例为0.80:1;城市居民1070例,占48.97%,农村居民1115例,占51.03%,城乡比例为0.96:1。 2.吉林省城乡2185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1.67%,其中城市贫血率为13.18%,农村为10.22%,城市明显高于农村(χ2=21.354,P=0.013)。男性贫血率为16.32%,女性为7.97%,,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99.337,P=0.001);城市男性贫血率为20.74%,农村为12.35%,城市明显高于农村(χ2=86.448,P=0.018);城市女性贫血率为7.52%,农村为8.43%。18~44岁组贫血率为13.68%,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χ2=14.746,P=0.001)。不同文化程度、职业间贫血率有显著性差异。 3.调查对象中贫血人群谷类、蔬菜和禽畜肉类的摄入量低于非贫血人群,均有显著性差异(Z=-3.985,P=0.045;Z=-2.196,P=0.029;Z=-1.913,P=0.032)。贫血人群蛋白质摄入量低于非贫血人群(Z=2.210,P=0.028)。贫血人群的钙、铁、铜的摄入量与非贫血人群的差异具有显著性(Z=1.711,P=0.019;Z=-2.168,P=0.042;Z=2.090,P=0.041)。贫血人群的维生素A、维生素C的摄入量与非贫血人群具有显著性差异(Z=-2.258,P=0.024;Z=-2.502,P=0.013)。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C、铁、吸烟、饮酒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维生素C(OR=0.571,95%CI=0.251~0.906)、铁(OR=0.831,95%CI=0.769~0.897)为缺铁性贫血的保护因素,吸烟(OR=1.844,95%CI=1.507~4.807)、饮酒(OR=2.759,95%CI=1.283~5.932)为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 1.吉林省城乡2185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1.67%,其中成年男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6.32%,成年女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7.97%。 2.城市居民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高于农村,18~44岁年龄段高于其他年龄,大专/职大高于其他文化,在校学生的贫血率高于其他职业。 3.膳食相关因素中,维生素C、铁为缺铁性贫血的保护因素。 4.健康相关行为中,吸烟、饮酒为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成年人 缺铁性贫血 流行特征 膳食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56.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英汉缩略词表11-12
  • 第1章 绪论12-17
  • 1.1 缺铁性贫血定义及发病机理12
  • 1.2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危害12-13
  • 1.3 国内外 IDA 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况13-15
  • 1.4 缺铁性贫血与膳食营养关系的研究进展15-16
  • 1.5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及干预16-17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7-22
  •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17
  • 2.2 调查内容及方法17-18
  • 2.2.1 询问调查17
  • 2.2.2 医学体检17-18
  • 2.2.3 实验室检测18
  • 2.2.4 膳食调查18
  • 2.3 诊断标准18-20
  • 2.3.1 贫血18-19
  • 2.3.2 闲暇锻炼情况19
  • 2.3.3 睡眠不足19
  • 2.3.4 饮酒率19
  • 2.3.5 吸烟率19
  • 2.3.6 被动吸烟率19
  • 2.3.7 参考摄入量19-20
  • 2.4 质量控制20-21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21-22
  • 第3章 结果22-41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22-26
  • 3.1.1 性别、年龄、地区构成22-24
  • 3.1.2 民族构成24
  • 3.1.3 婚姻构成24
  • 3.1.4 人均年收入分布24-25
  • 3.1.5 文化程度分布25
  • 3.1.6 职业分布25-26
  • 3.2 缺铁性贫血的分布情况26-32
  • 3.2.1 地区分布26
  • 3.2.2 性别分布26-27
  • 3.2.3 年龄分布27
  • 3.2.4 民族分布27-28
  • 3.2.5 婚姻分布28
  • 3.2.6 经济收入分布28-29
  • 3.2.7 文化程度分布29
  • 3.2.8 职业分布29-31
  • 3.2.9 地区、性别、年龄血红蛋白量分布31-32
  • 3.3 膳食营养与缺铁性贫血32-35
  • 3.3.1 食物摄入情况与贫血的关系32
  • 3.3.2 宏量营养素摄入情况与贫血的关系32
  • 3.3.3 主要矿物质摄入情况与贫血的关系32
  • 3.3.4 主要维生素摄入情况与贫血的关系32-35
  • 3.4 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35-40
  • 3.4.1 人口统计学因素35-36
  • 3.4.2 膳食因素36-37
  • 3.4.3 营养素因素37-39
  • 3.4.4 健康相关行为因素39-40
  • 3.5 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40-41
  • 第4章 讨论41-46
  • 4.1 吉林省城乡 2185 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现状41
  • 4.2 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41-42
  • 4.3 膳食营养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42-43
  • 4.4 健康相关行为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43-44
  • 4.4.1 吸烟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44
  • 4.4.2 饮酒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44
  • 4.5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44-45
  • 4.5.1 缺铁性贫血的饮食预防和治疗44
  • 4.5.2 缺铁性贫血的药物预防和治疗44-45
  • 4.6 改善缺铁性贫血现状的建议45-46
  • 第5章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2
  • 附录:调查问卷52-67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宏菲,杜树发,符大伟,贾凤梅,王传宪,翟凤英;宁夏妇女低贫血患病率保护性因素初探[J];疾病监测;2003年12期

2 颜一千 ,陈瑞珠;泉州卫校大中专学生贫血患病率调查与对策[J];福建医药杂志;2004年05期

3 潘迎;武明辉;谢争;赵娟;徐宏燕;丁辉;;北京市孕产妇贫血患病率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10期

4 李辉;金旭伟;李绥晶;李欣;刘钟梅;;辽宁省居民贫血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年02期

5 靳蕾;叶荣伟;陈华;张檀;胡秀华;刘建蒙;;妊娠妇女贫血患病率的季节分布特征[J];生殖与避孕;2009年04期

6 靳蕾;叶荣伟;刘建蒙;任爱国;;江苏、浙江两省妊娠妇女贫血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卫生研究;2012年01期

7 柳玉秀,张梅,刘娟;廊坊市农村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8年防治效果的观察[J];卫生研究;1994年01期

8 党林娟,赵福民,赵会平,董玉英,江彩云,张云德,李兰芬;左权县学生贫血患病率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4年02期

9 王惠群,孙建琴,沈莉,李菊英,顾维雄,韩祥录,郭彩玲,周义军;上海市948名中小学生贫血现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6期

10 宋波;王临虹;赵更力;陈丽君;周敏;;产褥期贫血患病率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建琴;沈莉;王惠群;李菊英;顾维雄;韩祥录;郭彩玲;周义军;;2002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贫血患病率与相关因素的研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四期):铁营养专题[C];2002年

2 汪之顼;马爱勤;杨振宇;孙忠清;钟春梅;石庆香;;272名6-24月龄农村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A];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周晓军;何春燕;林晓宁;张高东;肖年;王岚;王正琳;;重庆市四区县孕产妇贫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4 孙晓荣;万风英;;集托儿童铁强化食品加维生素C矫治贫血的疗效观察[A];中国营养学会第三届妇幼营养学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5 李楠;樊金凤;王志;赖建强;赵显峰;荫士安;;营养指导改善婴幼儿贫血的效果评价[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廖清奎;李钦伯;陈静;罗春华;陈敏;杨先军;李晓卫;徐保田;杨克林;;工业生产铁强化食盐防治缺铁性贫血效果观察[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晓京;7省区市试点开展铁元素强化项目 解决公众微量元素缺乏[N];农民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妍;我国继续推广铁强化酱油[N];国际商报;2010年

3 记者 成静;14省份公众将吃上铁强化酱油[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王波;湖州市铁强化酱油项目启动[N];中国食品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学霞;西北部农村地区15-59岁妇女贫血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邵梦楠;吉林省城乡2185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城乡2185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58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8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