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改变及临床意义
本文关键词: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改变及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为脂肪酸结合蛋白超家族中一员,主要由脂肪细胞及巨噬细胞分泌,经证实其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近来有研究表明其参与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亦在不稳定斑块中测出其表达增加。FABP4亦可释放入血,可通过酶联免疫方法测得其血浆水平。有研究表明血浆和斑块中FABP4高表达与易损斑块表现型有关,与斑块相关症状和未来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但其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方面未见有相关研究。本研究假设FABP4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中的表达水平增高,探索其临床意义,试图探寻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斑块不稳定新的生物标志物,为急性冠脉综合征防治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入组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或急诊科就诊的病人39例,年龄47岁-91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59岁-91岁,平均80.7岁)及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47岁-84岁,平均69.4岁),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取其静息状态下肘静脉血5ml,经2000r/min离心10min,留取上清液保存(-80℃)待测,通过免疫抗体法滴定血浆中FABP4含量,同时搜集入组患者的病史资料,如性别、年龄、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入院时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CR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atinine)、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B、游离脂肪酸(FF)、肌钙蛋白I、CK-MB质量、肌红蛋白、肌酸激酶(CK)、心电图(SV1+RV5)、心脏超声左房内径、射血分数等。分析比较两组FABP4水平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年龄(80±8岁)、CRP(38.8±44.4)、心肌损伤标记物(TNI(13.6±25.3ng/ml),CK-MB质量(29.9±38.2 ng/ml),肌红蛋白(106.8±89.8 ng/ml))、心肌酶(肌酸激酶(405.1±426.7 U/L))、糖化血红蛋白(7.3±1.2)、FABP4(40845.00±26022.17pg/ml)增高;射血分数(52±11)下降;血脂谱包括甘油三酯(TG)[1.3±0.6mmol/l]、总胆固醇(TC)[4.3±1.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1.1±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2.7±0.9 mmol/l]、载脂蛋白(Apo)[ApoA(1.1±0.1g/l),ApoE(40.6±11.8mg/l),载脂蛋白B(0.8±0.2 g/l)]、游离脂肪酸(FF)[0.5±0.2mmol/l]及空腹血糖(5.5±3.2 mmol/l)、有无糖尿病史等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血浆FABP4表达与是否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TNI、BNP及女性有关,独立于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FABP4表达水平升高,尤其是女性患者FABP4表达增高更明显,且这种升高独立于CRP、尿素氮、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等,与TN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有相似作用。提示周围血中FABP4水平可能成为斑块不稳定性、急性冠脉综合症新的生物学标记物。亚组分析显示女性患者血浆FABP4显著高于男性、女性患者FABP4的临床意义是否优于男性患者,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不稳定斑块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4
【目录】:
- 中英文对照表5-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1. 研究背景9-11
- 2. 资料与方法11-14
- 2.1 研究对象11-12
- 2.2 方法12-14
- 3. 结果14-23
- 3.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14-17
- 3.2 血浆 FABP4 结果17-18
- 3.3 血浆 FABP4 与 CRP、TNI、年龄、尿素氮、入院收缩压、BNP、LDL-C、ALT、糖化血红蛋白相关分析18-22
- 3.4 亚组分析22-23
- 4. 讨论23-30
- 4.1 ACS 患者血浆 FABP4 与 CRP23-25
- 4.2 ACS患者血浆FABP4与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肌酶、BNP25-26
- 4.3 ACS患者血浆FABP4与尿素氮26
- 4.4 血浆 FABP4 与性别26-27
- 4.5 血浆 FABP4 与年龄27
- 4.6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 FABP427-30
- 5. 结论30-31
- 6. 本研究局限性31-32
- 参考文献32-38
- 综述及参考文献38-47
- 参考文献43-47
- 附录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丽;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2年01期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3 李天德;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策略的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8期
4 奉佳山;急性冠脉综合征二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3年06期
5 张艳,张宁坤;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健康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6 王紫逸;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15例[J];中医研究;2005年05期
7 邓学军,覃数;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杨雪,柴艳芬,崔书章,寿松涛;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年02期
9 郜玉珍;张颖;;年龄及婚姻状况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06年02期
10 王艳丽;臧彬;董慧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海峰;;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急救与护理[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李海燕;;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民安;刘传垠;万凤福;王雪樵;易志强;;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患者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庞永诚;刘明;龚瑞芸;陈斌;魏丹霞;杨汝文;;五项炎性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韩君;陈玉成;宋莹;黄浩;曾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现状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夏鹄;冯凯;刘利峰;张军;王明志;金姗;路浩军;;应用蛋白质谱技术进行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标记蛋白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炳海;吴金;黄鑫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紊乱调查[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第三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邓秋迎;邓燕妹;;急性冠脉综合征“绿色通道”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9 谢培怡;许秀娟;姚宇玫;李静芝;沈盛晖;茅国群;陈瑶;;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相关的临床研究[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何炳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综合治疗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孙进军;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应重视介入法[N];健康报;2009年
2 记者周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新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莎莎;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后治疗美欧达成共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闻一;及早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5 周自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观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王雪飞;拜瑞妥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N];健康报;2012年
7 李杰;警惕无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8 张旭;新型抗凝药物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复发[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刘伟 向小峰;上海医生解剖急性冠脉综合征[N];健康报;2004年
10 李颖;克赛将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获益[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彩娥;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标志物的筛选与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Kisan Kumar Kushwaha(凯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体内转录因子BACH2的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杨俊;FOXP3甲基化介导的Treg细胞功能受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陈欣;淋巴毒素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5 许竹梅;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及他汀类降脂药的抗炎机制[D];中南大学;2003年
6 戴健;基因、蛋白标记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评估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7 杜绮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13年
8 袁敏杰;无创心电标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郭敏;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h分化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雪岩;辽宁地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现状调查、预后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IL-17的表达[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杨柳;急性冠脉综合征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陈洁;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杨宝刚;应用瑞舒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赵东升;缺血修饰蛋白、胱抑素C、NT-proBNP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余阳阳;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临床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许晶晶;不同强度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张明明;急性冠脉综合征二级预防用药现状调查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9 卫海松;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潘彩虹;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抑制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改变及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8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