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动脉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07 07:07

  本文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动脉弹性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terpulsation,EEC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AP的作用机制,为UAP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收集我院住院诊断为UAP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排列码表法分为2组:其中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反搏治疗设为EECP组(n=50);另外一组采用UAP的常规药物治疗设为常规治疗组(n=50),疗程均为6周。EECP组患者接受6周的反搏治疗,每日1次,每次1小时,每周6天,共36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CCS心绞痛分级,1周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及心电图改善情况,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NO浓度、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变化率(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及反映动脉弹性指标如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FMD=[(D1-D0)/D0]×100%。(D0:基础状态的肱动脉内径;D1: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另选30例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中老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措施。分别测定血清NO浓度、肱动脉FMD、baPWV、cfPWV。结果:(1)治疗前,EECP组与常规治疗组一周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及CCS心绞痛分级比较,两组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一周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及心绞痛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EECP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绞痛分级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ECP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6周后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6%和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EECP组与常规治疗组肱动脉FMD比较,两组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EECP组与常规治疗组肱动脉FMD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EECP组较常规治疗组升高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EECP组与常规治疗组血清NO含量比较,两组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EECP组与常规治疗组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EECP组较常规治疗组升高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EECP组与常规治疗组baPWV比较,两组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EECP组baPWV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baPWV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治疗前,EECP组与常规治疗组cfPWV比较,两组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EECP组cfPWV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的cfPWV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体外反搏前,UAP患者的血清NO与baPWV、cfPWV呈负相关(r=-0.835,P0.01;r=-0.828,P0.01);FMD与BaPWV、cfPWV呈负相关(r=-0.383,P0.01;r=-0.381,P0.01)。体外反搏后,UAP患者的血清NO与BaPWV、cfPWV无明显相关(r=-0.269,P=0.059;r=-0.267,P=0.061);FMD与BaPWV、cfPWV无明显相关(r=-0.273,P=0.055;r=-0.271,P=0.057)。结论:1、体外反搏可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增加活动量。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下降,动脉僵硬度升高,二者呈负相关。体外反搏可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僵硬度,改善动脉弹性,这可能是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之一3、体外反搏能够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动脉弹性,但对二者的影响不是平行的。
【关键词】:体外反搏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内皮舒张功能 动脉弹性 脉搏波传导速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3
  • 临床资料与方法13-17
  • 1 研究对象13-14
  • 1.1 病例来源13
  • 1.2 诊断标准13-14
  • 1.3 纳入标准14
  • 1.4 排除标准14
  • 2 研究方法14-15
  • 2.1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14-15
  • 3 观察指标15-16
  • 3.1 疗效比较15
  • 3.2 血清NO15-16
  • 3.3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变化率16
  • 3.4 动脉弹性检测16
  • 4 统计学方法16-17
  • 研究结果17-23
  • 1 EECP组与常规治疗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17
  • 2 EECP治疗前后疗效比较17-19
  • 2.1 CCS绞痛分级及发作情况比较17-18
  • 2.2 心电图疗效比较18-19
  • 3 EECP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19-20
  • 3.1 UAP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NO及肱动脉FMD比较19
  • 3.2 EECP治疗前后UAP患者血清NO比较19
  • 3.3 EECP治疗前后UAP患者肱动脉FMD比较19-20
  • 4 EECP治疗前后动脉弹性比较20-21
  • 4.1 UAP组与健康对照组动脉弹性比较20
  • 4.2 EECP治疗前后动脉弹性比较20-21
  • 5 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弹性指标相关性分析21-23
  • 讨论23-27
  • 1 EECP的临床疗效23
  • 2 EECP对内皮功能的影响23-25
  • 3 EECP对动脉弹性的影响25-26
  • 4 EECP对内皮功能和动脉弹性影响的关系26-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2
  • 附录32-35
  • 致谢35-36
  • 文献综述36-40
  • 参考文献38-40
  • 作者简历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本刊论文撤销声明[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年02期

2 伍贵富;杜志民;冷秀玉;;增强型体外反搏的作用机制与常见问题[J];新医学;2008年03期

3 魏群;周萍;王爱媛;;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杨达雅;伍贵富;;增强型体外反搏的临床应用: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年05期

5 李公信;江玲;刘們;缪绯;张培东;刘映峰;;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16期

6 陈小卫;黄志文;田丽红;;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05期

7 米翔;;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内科;2011年05期

8 李永芳;陈晓霞;陈宝玉;陈小燕;;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年05期

9 刘韶瑞;李小敏;陈慧;田臻;卫国红;谢强;朱文珲;骆荣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年11期

10 朱文珲;张焰;方意昀;廖鹰;廖瑞端;;增强型体外反搏对患者眼压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荣;廖晓星;李欣;胡春林;魏红艳;伍贵富;戴刚;;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心脏骤停犬血管内皮的影响[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荣;廖晓星;李欣;胡春林;魏红艳;冯铭哲;伍贵富;戴刚;;增强型体外反搏增加心脏骤停犬颈总动脉血流量[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齐涛;张滨;方典秋;谢强;伍贵富;;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脂猪阴茎海绵体病理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刘荣;梁子敬;廖晓星;李欣;胡春林;魏红艳;戴tD;伍贵富;戴刚;;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心脏骤停犬脑神经功能[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杨艳;吴效明;张燕儒;周静;袁衡新;;适用于心衰辅助术模拟仿真的循环系统模型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颜春菊;增强型体外反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动脉弹性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郑瑾;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脉支架术后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3 胡丹;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心脏与血管功能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动脉弹性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428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c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