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心血管高危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白介素-18的变化及相关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7-06-21 19:09

  本文关键词:心血管高危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白介素-18的变化及相关机制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近年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越来越重要,Framingham心脏研究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iosclerosis,CAS)化均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有力方法。炎症早已被证明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可介导多种炎性细胞、炎症因子对血管内皮的侵蚀。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作为一类重要的炎症因子,已被证明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氧化应激是炎症损害血管内皮功能的一条重要通路,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是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O2-)作用产生的物质,其不仅能反映血管内皮NO浓度,同时也是介导氧化应激的重要物质。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存在与血管内皮细胞中,其主要功能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评估血管内皮功能。心血管高危人群伴CAS人群血管内皮功能,以及炎症因子的变化目前研究较少。目的:检测心血管高危人群及伴CAS人群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浆IL-18水平的变化,探讨IL-18与内皮功能的关系,以及对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脑卒中防治与筛查的人群中,通过Framingham方程方法、问卷调查、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颈动脉彩超检查随机选取心血管高危患者56人,根据有无合并CAS分为高危伴CAS组(n=28)及单纯高危组(n=28)。同时,随机选取在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心血管低危人群作为对照组(n=28)。抽取入选者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入选人群血浆中IL-18,v WF和ONOO-平行标记物3-硝基酪氨酸(3-Tyrosine nitration,NT)的浓度。在体外细胞实验中,采用小牛血清培养、分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将不同浓度的人重组IL-18(0umol/L、5umol/L、ii20umol/l、50umol/l、100umol/l、200umol/l)加入huvec中干预、培养24小时后,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gressis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的浓度。结果:1.心血管高危患者血浆中vwf浓度[(975.02±425.15)ng/l]和nt血浆浓度[(60.46±22.85)ng/l]与对照组[(446.48±257.21)ng/l]和[(37.15±4.43)ng/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血浆vwf浓度与血浆nt浓度呈正相关(r=0.587,p0.05)。3.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高危伴cas组血浆vwf浓度[(1058.50±370.68)]与单纯高危组[(891.54±465.13)ng/l]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伴cas组血浆nt浓度[(53.20±20.20)ng/l]与单纯高危组[(52.84±18.81)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血管高危患者血浆il-18浓度[(39.93±13.35)ng/l]与对照组[(18.10±10.99)ng/l]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血浆il-18浓度与血浆nt浓度呈正相关(r=0.560,p0.05);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血浆il-18浓度与血浆vwf浓度呈正相关(r=0.893,p0.05)。6.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高危伴cas组血浆il-18浓度[(39.93±5.18)]和单纯高危组[(36.96±7.18)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将不同浓度人重组il-18(5umol/l、20umol/l、50umol/l、100umol/l、200umol/l)干预huvec后细胞上清液no浓度分别为:[(663.88±95.74)umol/l]、[(715.19±113.56)umol/l]、[(791.84±118.64)umol/l]、[(1061.02±67.58)umol/l]、[(2460.06±338.26)umol/l]与0umol/l浓度干预的对照组[(577.34±79.95)umol/l]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升高。结论:1.心血管高危患者体内存在内皮功能损伤。2.il-18介导了心血管高危人群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3.il-18可通过增加no的产生,促进onoo-的生成,从而促进血管内皮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内皮损伤 IL-18 一氧化氮 Framingham心脏研究 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3.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索引12-13
  • 第一章:绪论13-17
  •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17-27
  • 第三章:结果27-37
  • 第四章:讨论37-41
  • 第五章: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7
  • 综述47-55
  • 参考文献50-55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依彤,林甲宜,本刊编辑部;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5年07期

2 阮骊韬,曹铁生,段云友;从系统的角度审视血管内皮功能[J];医学与哲学;2000年03期

3 刘玲;赵水平;;血脂紊乱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的系列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02期

4 倪英群;方朝晖;;中医药保护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高浩源;柳茵;;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年05期

6 向光大;韩芳;赵林双;侯洁;乐岭;;维生素C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6年10期

7 王瑞英;禹远远;张力辉;王绵;郝咏梅;;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24期

8 李东宝,刘波,沈潞华;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1期

9 王丽萍;李树青;;血管内皮功能与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10 李娟;高怀林;贾振华;梁俊清;吴以岭;;中医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礼明;朱冬云;马济佩;;中药对慢性肾脏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研究认识[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陈文亮;孟伟峰;庞冀燕;林永成;关永源;刘捷;王冠蕾;;海洋微生物来源新鹿角缩酮类化合物对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研究[A];2008心血管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夏成霞;陆曙;;中药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精选[C];2009年

4 朱云云;潘伟民;;血管内皮功能及其测评[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胡丽叶;朱旅云;王秀慧;王广宇;马利成;李晓玲;单巍;;性别和体重指数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A];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华云;王文会;魏爱生;郎江明;;山楂消脂胶囊对2型糖尿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A];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文亮;孟伟峰;庞冀燕;林永成;关永源;刘捷;王冠蕾;;海洋微生物来源新鹿角缩酮类化合物对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研究[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余绮玲;何凌;肖正华;;卢沙坦对糖尿病足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姚智;;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变特点[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张军霞;向光大;孙慧伶;任虎君;詹辉涛;朱广平;;新诊断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与血管内皮功能测定[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荃;维护血管内皮功能[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国娟;血管内皮功能的超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唐嘉宇;心血管高危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白介素-18的变化及相关机制初探[D];南华大学;2015年

3 刘伟;冠心病患者情志、个性特征与血管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李云川;Graves病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改变及治疗前后的观察对比[D];吉林大学;2008年

5 孟宪卿;情绪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作用机制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初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吴立华;枳实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7 加娜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8 郭进;丙烯腈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预防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边丽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D];延边大学;2014年

10 滕志涛;Abciximab对动脉损伤和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心血管高危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白介素-18的变化及相关机制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9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469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f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