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颈动脉斑块的MRI检测及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2 13:13

  本文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的MRI检测及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大量的临床试验及病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起着主导作用。近年来,在斑块的检测技术中,MRI对斑块的检测技术作为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无创检测技术,正逐步为大众所认知、接受。本研究主要探讨核磁共振对颈动脉斑块的检测、斑块分型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预测及指导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方法]:第一部分:选取经颈动脉超声证实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29例,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42-80岁,所有患者经知情同意后接受颈动脉MRI检查。颈动脉MRI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行对照研究,对斑块不同成分的MRI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美国AHA磁共振斑块分型标准将颈动脉斑块分为八型,对各型斑块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的分布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第二部分:选取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4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45-86岁,所有患者经知情同意后接受颈动脉MRI检查。根据冠脉CTA结果与颈动脉MRI检查结果,对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脉狭窄累及血管支数的关系、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行分析,并对各型斑块在冠脉不同程度狭窄中的分布进行讨论分析,探讨易损斑块对冠脉病变及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1)颈动脉MRI检测斑块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75.0%、92.0%;(2)29例患者检出斑块共64处,其中Ⅰ-Ⅱ型斑块占21.9%,Ⅲ型斑块占17.2%,Ⅳ-Ⅴ型斑块占32.8%,Ⅵ型斑块占20.3%,Ⅶ型斑块占1.6%,Ⅷ型斑块占6.2%。(3)不同类型的斑块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三个部位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80.05),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占65.6%,位于颈内动脉斑块占25.0%,位于颈外动脉斑块占9.4%;(4)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s=0.612,p0.05),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狭窄程度也不断升高;(5)冠状动脉狭窄累及血管支数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呈正相关(rs=0.587,p0.05),冠状动脉狭窄累及血管支数与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s=0.735,p0.05),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累及血管支数的增加,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积分也随之上升; (6)冠状动脉狭窄累及血管支数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s=0.572,p0.05),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累及血管支数的增加,颈动脉狭窄程度趋向加重;(7)轻度狭窄组中Ⅰ-Ⅱ型斑块(非易损斑块)所占比例为71.4%;中度狭窄组中Ⅰ-Ⅱ型、Ⅲ型斑块(非易损斑块)各占38.7%;重度狭窄组中Ⅳ-Ⅴ型、Ⅵ型斑块(易损斑块)各占37.3%、29.4%。[结论]:(1)颈动脉MRI对斑块检出率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2)颈动脉MRI检测的斑块中,根据颈动脉斑块AHA分型,Ⅰ、Ⅱ、Ⅲ、Ⅳ-Ⅴ、Ⅵ型相对多见,Ⅶ、Ⅷ型相对少见。(3)与颈内外动脉相比较,斑块更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4)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脉狭窄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此外,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脉狭窄累及血管支数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5)冠脉狭窄累及血管支数增加,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积分也越高。(6)易损斑块易集中发生于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非易损斑块易集中发生于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组。易损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及防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7)颈动脉MRI是一项无创性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颈动脉 MRI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 冠心病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
【目录】:
  • 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第一部分:颈动脉斑块的MRI成像11-27
  • 前言11-13
  • 材料与方法13-16
  • 结果16-21
  • 讨论21-24
  • 结论24-25
  • 参考文献25-27
  • 第二部分:颈动脉MRI斑块分析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27-47
  • 前言27-29
  • 材料与方法29-32
  • 结果32-36
  • 讨论36-41
  • 结论41-42
  • 存在问题及不足42-43
  • 参考文献43-47
  • 附录47-48
  • 综述48-56
  • 参考文献53-56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张锋;姚涛;王立英;于文成;;老年人打鼾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年11期

2 焦震;;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07期

3 董怡,华秀云;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表现与神经血管症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年02期

4 贾伟华,田桂玲;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2期

5 穆雪梅;穆文涛;;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关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王瑶;;颈动脉斑块的回波形态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5年11期

7 李阳;;超声监测颈动脉斑块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07期

8 章黎军;;颈动脉走形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J];中国乡村医药;2010年02期

9 李敏;薛群;董万利;;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09期

10 周光;宋宴鹏;丁全业;;脑梗死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与颈动脉斑块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磊;王亮;董强;于晓燕;许嗣漪;;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初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赵春华;;超声药物透入法对颈动脉斑块及椎动脉供血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3 吴德云;刘迎春;高宗恩;唐天萍;杨志杰;李敏;;脑卒中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4 张鹏飞;吴伟;张运;苏海军;姚桂华;张梅;;斑块体积压缩率用于颈动脉斑块弹性力学特征评价和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预测[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宋达琳;康维强;滕金龙;李梅;;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循环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刘恒方;;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7 张晓菁;黄品同;寇红菊;田新桥;孙海燕;王小同;;立普妥对颈动脉斑块生物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晓菁;黄品同;寇红菊;李世岩;;立普妥对颈动脉斑块生物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胡晓飞;金笑平;王凤;倪红;王灵芝;王皖芬;李卫玲;朱敏;胡培阳;;基质金属蛋白酶-7血清水平及其基因-181A/G多态性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王皖芬;金笑平;;基质金属蛋白酶-8C-799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詹建;颈动脉斑块有中风危险[N];健康时报;2009年

2 华东医院血管外科 崔佳森 副主任医师;防治“小中风” 避免“大中风”[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3 ;女性每日三杯茶可防心梗中风[N];吉林农村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轶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庆军;与不同临床症状相关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MRI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马慧;长风社区中老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4 巩祖顺;动脉粥样硬化中几丁质酶3样蛋白1的组织学表达及干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香;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崔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管重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张敏郁;3D-US与MRI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曾玮;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D];青海大学;2016年

5 丛新茹;绝经前后妇女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6 陈青;口腔卫生情况对脑卒中的影响及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7 伊晓鹤;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斑块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8 徐鹏程;颈动脉斑块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9 赵磊;钠尿肽C型受体(NPR-C)稳定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斑块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吴文芳;颈动脉斑块的MRI检测及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的MRI检测及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1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471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a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