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初探
本文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损害 中医证候 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及组成规律,旨在为中西医结合早期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提供一定临床依据及参考。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0月~2014年9月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31例,根据适合中国人的改良简化MDRD方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将全部患者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组(eGFR 60 ml/min)52例及慢性心力衰竭组(eGFR≥60 ml/min)79例。完成临床资料调查表包括一般资料、生化指标、N末端脑钠肽前体、血尿常规、心脏超声部分检查结果及中医症状、舌脉等。整理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两组中医证候、客观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入选1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eGFR60(ml/min)52例(39.7%),eGFR60(ml/min)79例(60.3%)。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分级、住院天数方面存在差异,心功能分级与肾小球滤过率存在正相关性。(2)客观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钾离子浓度、血尿酸、NT-proBNP、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尿蛋白及左室射血分数方面存在差异。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左室射血分数与肾小球滤过率具有正相关性,钾离子浓度、血尿酸、血尿素氮、NT-proBNP、C反应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存在负相关性。(3)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基础病及合并疾病中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及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出现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4)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中医证候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71.2%)、血瘀证(69.2%)、水停证(57.7%)、阳虚证(46.2%)、痰浊证(32.7%)、阴虚证(25%)。(5)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中医证候组合规律:以三证组合所占比例最高(36%),其次是四证组合(31%)。证型变化规律:在气虚基础上随心肾功能恶化,阳虚证及水停证所占比例逐渐升高,血瘀证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6)慢性心力衰竭伴肾功能损害患者若合并糖尿病则更易出现阳虚症状,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心肾损害患者与水停证的出现具有相关性。阳虚证及水停证患者尿素氮、血肌酐及NT-proBNP水平升高明显。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发病率高,病情严重,住院天数相对延长。慢性心衰患者随肾功能损害加重出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左室射血分数逐渐降低,钾离子浓度、血尿酸、血尿素氮、NT-proBNP及C反应蛋白水平逐渐升高。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及贫血是导致慢性心衰出现肾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气虚证、血瘀证、水停证、阳虚证是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的常见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为基础随心肾功能损害逐渐发展至阳虚水停证。阳虚证、水停证是慢性心衰终末阶段常见证候,提示心肾功能损害严重。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若合并糖尿病则更易出现阳虚症状,高尿酸血症则与心肾双重损害患者水停证的出现具有相关性。本病的中西医防治原则为: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干预影响危重证候出现的相关因素,中医治疗以心肾相交理论为基础,重视水、火两脏的平衡。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损害 中医证候 临床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6;R6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英文缩略语8-9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9-33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心肾综合征研究进展9-22
- 1 定义及分型9-10
- 2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流行病学研究10
- 3 诊断及生物标志物10-12
- 4 病理生理机制12-15
- 5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的治疗15-18
- 参考文献18-22
- 综述二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概况22-33
- 1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名22
- 2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研究22-23
- 3 心肾综合征病因病机研究23-24
- 4 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研究24-27
- 5 心肾综合征辨证分型研究27
- 6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27-29
- 7 心肾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29-30
- 参考文献30-33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33-57
- 前言33-34
- 临床资料与方法34-38
- 研究结果38-48
- 讨论48-55
- 结论55-56
- 问题和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59-64
- 致谢64-65
- 个人简历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J];北京中医;1989年03期
2 刘秀林;霍艳明;郭自强;谢连娣;农一兵;;生脉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6年05期
3 闫卫红;赵勇;李玉峰;张宇;鲁卫星;王程;肖珉;;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调研及其中医证候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4期
4 刘薇薇;;慢性心衰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及尿素氮/肌酐比值变化[J];华夏医学;2006年02期
5 曹雪滨,浦斌红,胡元会;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贺泽龙,郭振球;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张杰;张翥;;玉丹参桂胶囊治疗心肾综合征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9年14期
8 黄慧俐;兰平起;郝杰;王琨;俞洋;李莉;胡建军;李霁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肾功能相关关系的探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9 陈曦;倪兆慧;;心肾综合征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年03期
10 王雅琦;涂卫平;;微炎症与慢性肾功能衰竭[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黎敏;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肾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调查及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冯剑锋;尿微量蛋白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发生早期心肾综合征的预测价值[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8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53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