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及情绪状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4 03:24
本文关键词: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及情绪状态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心尖部起搏 间隔部位起搏 QRS时限 JTc 心功能 焦虑 抑郁
【摘要】:目的:自从心脏起搏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挽救了一大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生命,并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多年来,由于右室心尖部肌小梁排列密集、电极植入操作相对简单等特点,右室心尖部电极植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随着起搏器植入适应症的不断完善及植入患者的不断增加,近年来研究发现,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引起左右心室电激动传导差异,进而产生机械运动失同步,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及心脏灌注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起搏器植入患者由于心衰、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住院率及死亡率。随着主动电极的出现,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应运而生,右室间隔部起搏时,心室最早激动点更靠近希氏束,起搏电极发放起搏脉冲,使电激动从室间隔向双心室和心尖部扩散,完成接近生理状态的激动传导,因而能够改善心室间电活动与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提高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时代的更新,新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多项研究发现,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躯体化障碍、焦虑、抑郁或双向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医生及时准确的识别并给予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预治疗。因此,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合理评估及积极干预已成为目前临床医师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关于右室间隔部位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且关于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理、情绪状态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中反映心腔大小及心功能的特定指标,以及对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心理健康评分等情况的分析比较,探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及心理、情绪的影响,积极寻找最佳的起搏位置。方法:入组2013-2014年因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需选择性植入VVI或DDD型号的起搏器患者共72例,根据术中影像及起搏心电图定位特点分为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并将右室低位间隔起搏组划分到心尖部起搏组中,排除右室游离壁起搏患者。于术中采集记录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及术中起搏电极旋入心内膜前、旋入即刻、旋入后5min及旋入后10min的损伤电流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收集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左房横径(LAD)等参数,测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QT间期、起搏心电图JTc等参数。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心理评分,分析评价起搏器植入术不同时间段及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情绪带来的不同影响。结果:所有入组患者顺利完成术前资料采集、术中起搏器植入参数和损伤电流的收集及术后门诊随访。术后两组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较术前均延长,且右室心尖部植入组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及JTc延长程度均大于右室间隔部植入组。心脏超声显示术后12个月右室心尖部起搏组LVEDD、LAD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数值增大,LVEF、E/A值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数值减小。术中测试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于起搏电极植入术中损伤电流的监测,不同植入部位及植入时相对损伤电流具有交互作用。对于电极旋入时限而言,电极旋入前无损伤电流出现,旋入后即刻、旋入后5min及旋入后10min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电流。在电极旋入固定良好的情况下,旋入5min后损伤电流振幅开始下降,旋入10min后损伤电流基本回归基线水平。对于不同组别而言,旋入前、旋入即刻、旋入后5min右室间隔部植入组及右室心尖部植入组间损伤电流无明显差异,旋入后10min间隔部植入组损伤电流高于心尖部植入组。对于两组起搏器植入患者焦虑、抑郁心理评分结果显示,术前右室间隔部起搏组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组之间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右室间隔部植入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右室心尖部植入组;而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右室心尖部植入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右室间隔部植入组。对于不同植入时间段而言,无论是右室心尖部植入组还是右室间隔部植入组在植入1周后焦虑抑郁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焦虑抑郁程度较前有降低的趋势。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脏重构等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组。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理情绪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围手术期中,起搏器植入事件由于应激等原因对患者情绪状态产生不良影响,手术急性期过后,患者的情绪状况较术前及手术急性期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与植入时间有关,还可能与植入位置有关。
【关键词】:心尖部起搏 间隔部位起搏 QRS时限 JTc 心功能 焦虑 抑郁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7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1
- 英文缩写11-12
- 前言12
- 材料与方法12-16
- 结果16-18
- 附图18-21
- 附表21-23
- 讨论23-28
- 结论28
- 参考文献28-30
- 综述 关于右室不同部位起搏30-42
- 参考文献38-42
- 致谢42-43
- 个人简历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郁礼兴,郁鉴清;缺血性心脏病JTc间期变化的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4年01期
2 陈建华;张飞龙;陈学海;王伟伟;傅发源;陈良龙;;损伤电流的动态变化与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稳定性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年11期
3 徐冬玲;马承恩;王苏加;;定期随访和起搏器参数程控对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8期
4 曾欣;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心室激动顺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年04期
5 潘涛,江洪,杨波,王小红,杨剑雪;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搏体表心电图的形态特征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年05期
,本文编号:617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6175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