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其远期预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5 07:19
本文关键词: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其远期预后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 培哚普利 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缺血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心力衰竭患者频繁再住院和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经济状况,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已经由过去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等对症治疗转变为现在的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调节神经体液机制,其治疗观念和策略在过去十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其能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血管紧张素I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I和缓激肽降解的通路,并能够减轻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发挥舒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室负性重塑和间质纤维化、改善心功能和远期生存状况的作用,从而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负性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活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的血压一般偏低或者不高,而培哚普利降压作用比较温和,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国外研究证实高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较低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更好地降低心血管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更明显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心功能状态。国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用药剂量普遍偏低,培哚普利多为4mg/d并且相关试验多为小规模、短疗程观察,尚缺乏大规模、长疗程的观察研究。国内人群高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时可能出现的低血压、高血钾、干咳等不良反应也限制了临床医师的应用。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远期预后的影响并观察其肝肾功能、血钾、血脂、血糖、血压、心率等情况,观察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探讨适合中国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最佳剂量并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同剂量的应用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5-01至2015-01就诊于我院心内一科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男性176例,女性24例,纽约心功能分级II~IV级,其中小剂量组(培哚普利2~4mg/d)110例,大剂量组(培哚普利6~12mg/d)90例,随访时间6~72个月。观察指标:①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性死亡、心源性死亡以及心力衰竭住院;②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或者心力衰竭住院;③心脏彩超指标: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④其他观察指标:谷丙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钾、血压和心率。观察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缺血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其远期预后的影响和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寻找适合中国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合适剂量。结果:1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治疗前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基础用药、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钾、血压和心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小剂量组心功能指标:治疗前:LVESD45.00[39.00,49.25]mm,LVEDD58.00[54.75,62.00]mm,LVEF47.00[43.00,52.00]%,LVFS23.00[19.75,27.00]%;治疗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LVESD42.00[37.00,47.00]mm,LVEDD 56.00[53.00,60.00]mm,LVEF53.00[48.00,56.00]%,LVFS25.00[22.00,27.00]%,治疗后1年心功能指标:LVESD42.50[38.00,47.75]mm,LVEDD56.00[53.00,60.75]mm,LVEF53.00[48.00,55.75]%,LVFS25.00[22.00,28.00]%;治疗后2年心功能指标:LVESD43.00[38.75,47.00]mm,LVEDD55.00[52.75,60.00]mm,LVEF54.00[49.00,56.00]%,LVFS25.00[22.00,28.00]%;治疗后3年心功能指标:LVESD43.00[40.00,47.50]mm,LVEDD56.00[53.00,60.00]mm,LVEF 53.00[48.00,56.00]%,LVFS 25.00[22.00,27.50]%;治疗后4年心功能指标:LVESD42.00[39.00,47.00]mm,LVEDD56.00[53.00,61.00]mm,LVEF52.00[48.00,55.50]%,LVFS24.00[22.00,28.00]%;治疗后5年心功能指标:LVESD 43.00[37.00,48.00]mm,LVEDD 58.00[53.00,60.00]mm,LVEF50.00[48.00,54.00]%,LVFS23.00[21.00,27.00]%;治疗后6年心功能指标:LVESD42.00[37.00,47.00]mm,LVEDD56.00[53.00,60.00]mm,LVEF53.00[48.00,56.00]%,LVFS25.00[21.00,27.00]%。大剂量组心功能指标:治疗前:LVESD46.00[42.00,51.00]mm,LVEDD59.00[56.00,63.00]mm,LVEF45.00[42.00,48.00]%,LVFS21.00[18.00,25.00]%;治疗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LVESD39.00[36.25,43.00]mm,LVEDD54.00[51.00,57.00]mm,LVEF53.00[50.00,57.00]%,LVFS 26.00[24.00,29.00]%;治疗后1年心功能指标:LVESD39.50[37.00,44.00]mm,LVEDD54.00[51.00,58.00]mm,LVEF54.00[50.00,57.00]%,LVFS25.00[23.00,29.00]%;治疗后2年心功能指标:LVESD40.00[38.00,43.00]mm,LVEDD53.00[50.00,56.00]mm,LVEF56.00[50.00,59.00]%,LVFS26.00[24.00,29.00]%;治疗后3年心功能指标:LVESD40.00[37.00,44.00]mm,LVEDD 54.00[51.00,58.00]mm,LVEF54.00[52.00,57.00]%,LVFS25.00[23.00,29.00]%;治疗后4年心功能指标:LVESD41.00[38.00,44.00]mm,LVEDD55.00[52.00,58.00]mm,LVEF53.00[50.00,56.00]%,LVFS25.00[24.00,28.00]%;治疗后5年心功能指标:LVESD41.00[37.00,45.00]mm,LVEDD55.00[51.00,58.00]mm,LVEF52.00[49.00,56.00]%,LVFS25.00[23.00,28.00]%;治疗后6年心功能指标:LVESD39.00[36.00,44.00]mm,LVEDD54.00[51.00,57.00]mm,LVEF53.00[49.00,57.00]%,LVFS25.00[23.00,29.00]%。两组治疗后LVESD、LVEDD、LVEF、LVFS不同时间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VESD、LVEDD、LVFS不同时间段大剂量组均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VEF治疗后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2年、3年、4年、5年、6年时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间不同时间段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压和心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时血清钾水平两组间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年时大剂量组血钾较小剂量组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剂量组血钾:4.10[3.80,4.30]mmol/L,大剂量组血钾:4.20[4.00,4.50]mmol/L,两组血清血钾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均不超过正常化验指标高限且试验中未发现严重高血钾(血钾6.5mmol/L),因此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对血清血钾水平影响不大,临床应用安全,临床应用需定期监测血钾水平。4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以及心衰住院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主要终点事件:①小剂量组全因死亡率为17.3%,大剂量组全因死亡率为10.0%,两组间全因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小剂量组心源性死亡率为17.3%,大剂量组心源性死亡率为7.8%,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心源性死亡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小剂量组心衰住院率为44.5%,大剂量组心衰住院率为23.3%,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心衰住院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终点事件即心源性死亡或者心力衰竭住院情况:小剂量组事件发生率为49.1%(54例),大剂量组事件发生率为26.7%(24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心源性死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培哚普利剂量、冠状动脉搭桥术、2型糖尿病、阿司匹林、硝酸酯跟心源性死亡相关,其中培哚普利剂量、2型糖尿病、阿司匹林、硝酸酯是其保护因子,而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其危险因子,此结果与传统认识有差异,考虑跟基础数据偏差有关,需进一步研究。6大剂量组培哚普利平均剂量约为8mg/d,考虑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培哚普利治疗缺血性心衰患者的合适剂量约为8mg/d。7生存分析: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能够更好的改善缺血性心衰患者的生存状况,两组间生存曲线于20个月左右相互分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能够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降低心源性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安全性好,应用时需密切监测血清血钾水平。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 培哚普利 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药物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6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英文摘要8-12
- 英文缩写12-14
- 前言14-15
- 材料与方法15-17
- 结果17-19
- 附图19-22
- 附表22-28
- 讨论28-33
- 结论33
- 参考文献33-36
- 综述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3336-49
- 参考文献43-49
- 致谢49-50
- 个人简历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海燕;龙明智;;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偶联因子6表达变化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年10期
2 沈艳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年12期
3 王鲁奇;;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螺内酯及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年09期
,本文编号:623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6236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