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1 23:11
本文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抗凝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
【摘要】:目的: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embolism,VTE)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脑卒中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是指血液在静脉内的非正常凝结,血栓脱落后可形成血栓性栓塞,引起PE、脑卒中、心肌梗死,这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本文主要探讨DVT形成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便对临床工作的诊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间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397例DVT患者,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97例下肢DVT患者中,以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为主,占92.4%,其中71-8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24.9%。有86.1%的患者存在引起DVT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年龄、长期卧床、合并感染性疾病、脑卒中、现时吸烟史、高血压、创伤骨折、恶性肿瘤、糖尿病、制动、既往VTE史为DVT发病的常见继发性危险因素。本组资料中引起DVT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长期卧床、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手术史、感染性疾病、高血压与妊娠产后在≤40岁组和40岁组患者的分布中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肢体的不对称肿胀,主要累及左下肢、以近端静脉受累为主。本组资料D-二聚体、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诊断DVT阳性率分别为90.4%、98%、100%。本组资料采用单独抗凝治疗81例;单独溶栓治疗3例;抗凝+溶栓治疗286例,经过统计后发现抗凝+溶栓治疗的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抗凝及单独溶栓治疗。本组DVT并发PE有30例,经过治疗后症状均好转,无死亡病例;最终结局为死亡的病例共11例,感染为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DVT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相应增加。年龄40岁、长期卧床、合并感染性疾病是引起DVT的最常见原因。肢体的不对称肿胀、患肢疼痛和肌张力增高是DVT的常见表现,D-二聚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V、MRV对诊断DVT有直接帮助。抗凝+溶栓治疗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单独抗凝及单独溶栓的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抗凝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6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1
- 1.对象与方法11-13
- 2.结果13-20
- 3.讨论20-30
- 全文总结30-31
- 参考文献31-34
- 文献综述34-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秋月;李奕辰;张玉泉;;2003-2013年1136例静脉血栓栓塞症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5年06期
2 虞晓龙;李尊;郑建刚;奚静;;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658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65864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