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本文关键词: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细胞遗传学 流式细胞术(FCM) IPSS IPSS-R
【摘要】:目的:阐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efractory cytopenia uniparental dysplasia,RCU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1)收集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门诊及住院的75例RCUD患者的临床资料。(2)通过从外周血细胞计数和骨髓涂片结果分别将这些患者重新进行分类,探讨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3)重点分析这些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4)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结果,分析这些患者免疫表型的特征,并与MDS其他亚型的特征做比较。(5)分别用IPSS(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IPSS)及IPSS-R(IPSS-revised,IPSS-R)评分系统对这些患者进行评分,比较各亚型之间评分的差异,并同已报道的数据做比较,系统回顾MDS的预后。结果:(1)骨髓红系病态造血中合并单一贫血的占48%,粒系病态造血中合并单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占40%,巨核系病态造血中合并单一血小板减少的占30%。(2)75例患者中有20例异常核型,其中+8占25%,-7/7q-占15%,-Y占15%,dup(1)占10%,20q-占10%,del(11q)、der(22)、ins(10;3)、t(7;21)各占5%。(3)RCUD患者的CD45/SSC点图上细胞分群散乱,单核细胞CD45表达降低,幼稚细胞CD34表达增强,B系来源前体细胞减少,CD33/CD13表达曲线紊乱,粒细胞CD10表达减弱,粒细胞CD71表达明显增强,CD11b/CD16以及CD13/CD16异常表达。(4)RA患者的低危、中危-1、中危-2(IPSS)分别为11(79%)、3(21%)、0(0%),RN患者分别为11(58%)、8(42%)、0(0%),RT患者分别为9(64%)、5(36%)、0(0%)。RA患者的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IPSS-R)分别为1(7%)、10(71%)、2(14%)、1(7%),RN患者分别为12(63%)、4(21%)、2(11%)、1(5%),RT患者分别为1(7%)、11(79%)、2(14%)、0(0%)。结论:(1)这些RCUD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及骨髓形态基本符合WHO的分型标准,但是这两者之间没有很强的相关性。(2)除了常见的+8、-7/7q-、20q-、-Y等,还发现了一种t(8;21)(q22;q22)的变异性染色体异常—t(7;21)(p21;q22),该例患者经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无病生存。(3)RCUD患者多可检出粒系、单核系或B淋系免疫分型异常,但与其它MDS亚型相比,并无特殊性。(4)IPSS评分系统显示,这三个亚型大部分属于低危组,而IPSS-R评分中,RA及RT大部分仍属于低危组,RA中有一个中危-1(IPSS)的患者归入了高危组(IPSS-R),RN则有相当一部分归入了极低危组,其中有一名患者归入了高危组。
【关键词】: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细胞遗传学 流式细胞术(FCM) IPSS IPSS-R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5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部分 引言10-18
-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18-27
- 2.1 临床资料的收集及疾病的诊断18-20
- 2.2 方法20-21
- 2.3 结果21-27
-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27-34
- 3.1 RCUD患者的外周血及骨髓形态特点27-28
- 3.2 外周血细胞计数和骨髓形态的相关性28
- 3.3 RCUD细胞遗传学特点28-31
- 3.4 流式细胞术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31-33
- 3.5 RCUD的预后33-34
- 参考文献34-38
- 综述38-47
- 参考文献44-47
- 论著 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输血依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病态造血47-56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56-57
- 致谢57-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玲;王椿;杨景森;秦尤文;阮林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克隆在病态和非病态造血细胞中的分布[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2 胡蕊;李刚;孙洁;杨洪乐;李彦会;郭华;朱芸;;病态造血质与量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3 张雪梅,张素芬,刘丽梅,徐星,郭步云,朴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淋巴、单核等细胞病态造血的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9年12期
4 李元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态造血表现[J];山东医药;2001年19期
5 庞玉军,李迎春,周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细胞形态学的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06期
6 许洪志,仲春红,吴爱华;病态造血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4年16期
7 张俊;薛永权;潘金兰;吴亚芳;王勇;沈娟;仇惠英;;一例伴有t(1;7)和8号染色体三体异常而无病态造血改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7年06期
8 秦玲;王椿;秦尤文;王小蕊;;含有5q-复杂核型的骨髓病态及非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来源[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9 罗鸣;巴荣;王欢;李姣;余先球;费小明;陆益龙;朱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病态造血及细胞遗传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23期
10 张红梅;;病态造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特点及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丹;陆定伟;贡静霞;吴伟林;马勤芬;薛永权;陈子兴;;骨髓细胞病态造血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2 陈嘉林;周明晓;徐闵;葛昌文;许莹;;不同种疾病骨髓病态造血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王洪志;麻柔;胡晓梅;杨晓红;许勇钢;刘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8克隆的病态造血及病理特征[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林圣云;胡致平;沈一平;郑智茵;沈建平;;30例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及预后分析[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叶宝东;;MDS的分型分类及预后[A];201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2011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学习班文集[C];2011年
6 张水生;陈世林;王晓莉;张胜敏;罗敏智;程洪波;;以单核系统细胞为表现MDS-RAEB1例报告[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张明洁;李素君;刘蔚;严蜀华;;4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及原始细胞簇的结果观察[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高冲;陈宝安;洪铁艳;夏国华;丁家华;邵泽叶;孙耘玉;王骏;程坚;宋慧慧;薛萌;鲍文;赵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9 童向民;;4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李早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新诊断分型标准探讨[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龚亚文;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D];苏州大学;2015年
2 付春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异常克隆起源和演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马清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4 赵凤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附22例报道[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5 张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形态学及病态造血细胞克隆起源的FISH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黄琳;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旭;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比较[D];吉林大学;2007年
8 周小英;212例原发MDS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系统的比较[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32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73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