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实现心室收缩再同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08:41

  本文关键词: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实现心室收缩再同步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双腔起搏器 单左室起搏 生理性起搏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摘要】:目的本研究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跟踪右侧生理性PR间期实现CRT,以明确带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治疗CHF的疗效是否优于或可替代目前广泛应用的三腔起搏器。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ACC/AHA指南CRT I类适应证并成功植入CRT-P/D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64例,含扩张型心肌病54例,缺血型心肌病10例。符合入选标准者进入研究,给予最佳药物治疗并植入起搏器,入选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组32例为研究组,据基线资料评价情况,严格按性别、NYHA分级、心衰原因、QRS间期等1:1匹配的标准双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组32例为对照组。匹配成功后进入临床研究及临床随访。研究组患者术后在心脏彩超指标及心电图QRS波时限监测下,兼顾房室结的前提下,设定当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左室射血分数(LVEF)最大,参考E、A峰分离,二尖瓣反流面积最小时、心电图上QRS波时限最窄时对应的房室间期(AVD)为优化的AVD,依据术前行动态心电图所采集的患者心率变化与PR间期变化关系的回归方程,设置最佳的个体化的房室间期(AVD),并将个体化的房室间期(AVD)程控入起搏器并打开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能使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左侧AVD始终跟踪右侧房室的生理性PR间期。标准双室起搏组植入三腔起搏器患者在心脏彩超指标及QRS波时限监测下按常规优化方式进行AV、VV间期的优化。在临床随访中,分别予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和标准双室起搏组患者进行术后1、3、6个月,1年动态临床随访,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QRS波时限,在心脏彩超下评价心脏同步性心超指标[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主肺动脉射血前时间差(IVMD)]、EA峰间距、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左室压力最大变化率(MRdp/dt)和常规心超指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二尖瓣反流面积等),同时对心功能NYHA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MN)评分、再次入院率及生存率等指标进行随访。以明确带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治疗CHF的疗效是否优于或可替代目前广泛应用的三腔起搏器。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以P0.05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研究中,平均随访时间为7.86±3.67(月),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有32例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左室+右房)或者植入三腔起搏器(左室+右房+右室)的情况下,关闭右心室起搏功能,保留感知和除颤功能,标准双室起搏组28例植入CRT-D和4例植入CRT-P,均无重大手术并发症,起搏器均可正常工作。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程控优化时间明显短于标准双室起搏组所需时间(20.00±4.OOmin与52.00±8.00min,P0.001),CRT预期使用寿命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更长(7.80±0.30年与4.50±0.20年,P0.0001),最短7.50年,最长8.10年;预期年均治疗费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更低(1.3±0.1万元与2.2±0.2万元,P0.001)。2.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的最佳房室间期为120.60-140.00ms,长于标准双室起搏组(105.00-121.00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下,患者QRS波时限较标准双室起搏组缩短(136.00±10.00ms与142.00±11.00ms,P0.05);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下,术后随访QRS波时限较术前明显缩短(136.00±1O.OOms与188.00±21.OOms,P0.05)。4.心脏同步化指标,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下主肺动脉射血前时间差较标准双室起搏组下缩短(64.20±12.80ms与72.30±13.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A峰间距(208.00±56.00与220.00±52.00,P0.05)、左室内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87.00±21.00与98.00±26.0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下的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较标准双室起搏组下更大(21.80±2.30cm与20.60±2.10cm,P0.05),二尖瓣反流面积更小(3.10±1.10 cm2与3.70±1.20 cm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7.20±10.90mm与70.30±10.50mm,P0.05)、左室射血分数(35.00±4.00%与34.00±3.00%,P0.0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组与标准双室起搏组下6分钟步行试验分别为515.00±58.00m与490.00±46.00m,P0.05;明尼苏达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7.96±10.77分与25.71±15.93分,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与传统CRT相比,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实现心室收缩再同步更符合生理性,安全,可行。2.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实现心室收缩再同步可改善患者的临床心衰症状,心脏彩超急性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效果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3.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实现心室收缩再同步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简化起搏器优化程序,降低治疗费用,更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双腔起搏器 单左室起搏 生理性起搏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6
【目录】:
  • 中英文术语对照6-8
  • 中文摘要8-11
  • Abstract11-15
  • 前言15-17
  • 材料与方法17-30
  • 结果30-41
  • 讨论41-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6
  • 附录56-79
  • 综述一79-88
  • 参考文献85-88
  • 综述二88-95
  • 参考文献92-95
  •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文章95-96
  • 致谢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立雪,蔡力,李春梅,邓燕,程力剑,李爽,王珊,Tim Laske,Nancy Rakow,Terrell Williams,郑昌琼,李德玉,汪天富,郑翊;心腔内超声评价希氏束起搏心脏血流动力学和解剖结构重构[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5期

2 赵立志;白雪;杨思进;;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J];西部医学;2010年07期



本文编号:910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910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2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