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单极标测QS型碎裂电位消融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治疗效果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单极标测QS型碎裂电位消融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治疗效果的研究
【摘要】:目的:环肺静脉隔离术(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CPVI)联合碎裂电位(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CFAEs)单极标测QS型CFAEs分布区域的线性消融术与CPVI联合传统心房线性消融术(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三尖瓣峡部线)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PeAF)的临床效果相比较,探讨前者消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CFAEs分布区域中单极图电位呈QS形态的CFAEs形成机制,有助于理解CFAEs在PeAF中发挥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99例PeAF患者分为CPVI+CFAEs单极标测QS型线性消融组(A组)51例和CPVI+传统线性消融组(B组)48例。对CFAEs的分布区域进行单极标测,根据单极图标测的结果是否呈QS型分为Al组(单极图呈QS型)35例行CPVI+QS型CFAEs分布区域的线性消融术,A2组(单极图非QS型)16例单纯行CPVI术。术中消融步骤:A1组:CPVI完成后,定义CFAEs标准,应用Ensite-Velocity系统标测AF患者心房的CFAEs分布区域,环肺电极的每个电极作为标测电极和位于下腔静脉的四极电极连接构成单极,在CFAEs分布区域采集单极图,消融单极图上呈QS型分布的CFAEs区域。A1组消融路线:若呈QS型CFAEs区域行片状消融,若消融区域靠近肺静脉前庭、二尖瓣环、左房间隔面、左心耳者,二者之间行线性消融连接;位于左心房顶部或两上肺静脉口之间者,行左房顶部线性消融;位于后壁或前壁中心区域者行片状消融。B组采用CPVI术+心房传统线性消融术。消融终点:消融步骤完成后如仍为AF者直流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后,环肺电极验证肺静脉电位完全电隔离,环肺静脉消融线的完整性及消融径线的双向阻滞。统计分析A1组、A2组、B组间的手术消融总时间、辅助术式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中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消融过程中直接转复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随访房颤复发率。患者术后均服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共3个月;华法林应用6个月(若AF复发继续服用)。术后第3、6、12月分别行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1年以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结果:CPVI+CFAEs联合单极标测消融组(A组=51例):CPVI+QS型CFAEs的线性消融术组(A1组=35例),无QS形态CFAEs的分布区域行单纯CPVI术组(A2组=16例),CPVI+传统线性消融组(B组=48例),以P0.05,有统计意义。1.A组与B组术中消融直接转为窦性心律成功率、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亚组A1组的消融总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小于B组,A1组QS消融时间小于B组线性消融时间(P0.001),A1组消融直接转复窦性律成功率高于B组(P=0.035)。2.A组和B组随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复发率、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A2组的AF复发率最高达56.2%(PA2-B,=0.013,PA1-A2=0.002,PAl-B=0.750)。3.随访12个月后有27例患者复发,为AF节律患者16例,肺静脉电位(pulmonary vein potentials,PVP)恢复者12例(75%)。A1组复发为AF者4例:2例原QS形CFAEs分布的消融区域单极图再次呈现QS形态,其中1例原非QS形CFAEs分布区域单极标测单极图呈QS型;1例无QS形态CFAEs分布区域,1例无CFAEs分布。A2组6例复发为AF:有3例患者单极图呈QS形CFAEs分布区域。B组中6例复发为AF(二尖瓣峡部线未阻滞3例,顶部线未阻滞2例,三尖瓣峡部1例),4例CFAEs区域中单极图QS形分布区域。4.11例复发为房性心动过速[房扑6例,(A组2例,B组4例),房速5例(A组4例,B组1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心包穿孔1例。结论:1.CPVI+CFAEs单极标测QS型的线性消融术治疗PeAF术中消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家较高,该术式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CFAEs的分布区域是PeAF维持的重要心房基质,其中单极图呈QS型CFAEs分布的区域可能是PeAF维持的关键基质所在部位,也可能是功能性阻滞传导区及主动折返环形成的焦点区域,消融此部位能破坏破坏了AF维持的基质和主动折返环的形成,该消融术式对心房基质的改良术可能更具针对性、个体化摧毁了维持AF的关键的心房基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房颤动 碎裂电位 线性消融术 导管消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75
【目录】:
- 英文缩略表5-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前言13-16
- 材料与方法16-23
- 结果23-37
- 讨论37-44
- 研究不足之处44
- 结论44
- 参考文献44-50
- 附录50-51
- 致谢51-52
- 综述52-62
- 参考文献58-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芳;心室内膜电-机械标测及其应用[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6期
2 徐立;;体表等电位标测及其应用[J];南京医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3 李莉,袁世文,钱武扬;体表电位标测的临床应用(综述)[J];心电学杂志;1989年03期
4 柯文沅;施修明;郑育英;陈兵;明春菊;陈云珍;;心脏体表电位标测的临床初步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1990年06期
5 周亮飞,汤孟兴,李军,漆家学,宋博强;基于微机的体表电位标测系统的硬软件设计[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6 吴书林,杨平珍,李海杰,陈泗林,郑祥生,欧阳非凡,詹贤章,方咸宏,林纯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靶点标测与射频消融方法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1999年02期
7 朱莉,曹克将,邹建刚,陈明龙,单其俊,杨兵,李文奇,陈椿;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非接触球囊导管系统的标测与消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年04期
8 翟关群,山路,赵玲;心电体表电位标测的临床应用[J];云南医药;2002年03期
9 肖春晖,李肖蓉,郭涛,王如兴,羊镇宇,邵立正,朱剑秋;射频消融室性早搏两种标测方法的比较[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杨琳;;光标测实验技术及应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钱武扬;袁世文;张玉威;邓东安;侯传举;全薇;;正常儿童体表电位标测[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2 张镇西;徐正红;王晶;黄诒焯;;实时光学标测技术在心脏电活动中的应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麻付胜;马坚;唐恺;韩昊;张澍;;三维电解剖标测下消融心脏外科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4 张丙芳;臧益民;;体表电位标测诊断冠心病的价值[A];中国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学会全国第一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5 张镇西;徐正红;王晶;黄诒焯;;心脏电活动的实时光学标测技术[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勇;;从工程的角度看心内膜三维标测技术的国产化[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莉;钱武扬;袁世文;张玉威;邓东安;侯传举;汪曾炜;;体表电位标测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8 蒋晨阳;王建安;赵林水;李成;;肺静脉可调控环状标测指导下节段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A];2005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蒋晨阳;王建安;赵林水;李成;;肺静脉可调控环状标测指导下节段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张凤祥;陈明龙;杨兵;陈红武;居维竹;于金波;顾凯;郦明芳;曹克将;;结合非接触标测技术评价起搏标测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患者中的标测精确性[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耿胜安;润城水文站进行夜间浮标测洪演习[N];黄河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东旭;体表心电标测技术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2 唐闽;四维标测指导下房颤机制研究和导管消融治疗[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3 陈明龙;疑难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非接触标测及导管射频消融[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4 俞建;非接触标测系统对右心室特发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5 朱莉;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建立、机制探讨及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在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和消融中的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6 邬小玫;室颤的电活动规律及除颤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张丙芳;体表电位标测诊断冠心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及其评价[D];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
8 刘霄燕;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质标测和预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9 周宇;心外膜电位标测系统的信号分析方法研究及心外/心内通用复律除颤器的研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灵敏;心房颤动维持机制的电标测和频谱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良;探讨不同部位室性早搏三维标测下电压标测的特征[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郭炜;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标测与射频消融方法初步探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朱蛟英;心内膜电生理标测导航技术中电场的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2年
4 成兵;基于模块化技术的非标测漏设备大规模定制平台构建[D];天津大学;2014年
5 马薇;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引导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和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6 车贤达;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3000)标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起源与折返途径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林都督;基于FPGA的心外膜电位标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1年
8 潘健;RS_2在慢径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3年
9 刘飞;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单极标测QS型碎裂电位消融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治疗效果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10 任振芳;非开胸心外膜电—解剖标测及射频消融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22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922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