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发作眼与对侧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首次发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发作眼与对侧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对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青光眼 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 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晶状体拱高
【摘要】: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比较首次发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APAC)患者的发作眼与对侧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眼的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差异并分析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的首次单眼发生APAC且对侧眼为PACS的患者共计30例(发作眼30眼,对侧眼30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双眼的中央角膜厚度、瞳孔直径、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拱高、前房宽度、距离巩膜突500μm和750μm处的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 distance,AOD500、AOD750)及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rabecular iris area,TISA500、TISA750)、巩膜突角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眼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对侧眼组与发作眼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22.7±31.3)mm和(557.3±42.7)mm,瞳孔直径分别为(2.90±1.19)mm和(3.78±1.29)mm,晶状体拱高分别为(1.08±0.36)mm和(1.24±0.42)mm,发作眼组均较大(均为P0.01);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1.81±0.45)mm和(1.64±0.44)mm,AOD500分别为(0.097±0.065)mm和(0.059±0.039)mm,AOD750分别为(0.157±0.100)mm和(0.120±0.068)mm,TISA500分别为(0.036±0.021)mm2和(0.020±0.016)mm2,TISA750中位数分别为0.065 mm2和0.041mm2,巩膜突角度分别为11.13°±6.92°和6.68°±4.43°,发作眼组均较小(均为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晶状体拱高的增加与急性房角关闭具有强相关性(OR=40.259[1.021,1779.193],P=0.014)。结论晶状体拱高的增加是APAC发作眼与对侧PACS眼相比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可能在PACS发展成为APAC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关键词】: 青光眼 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 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晶状体拱高
【分类号】:R775.2
【正文快照】: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glaucoma,PACG)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1]。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眼科学组分类系统根据病程将PACG分为三个阶段: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angle closure,PAC)及PACG[2]。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国华;;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对侧眼的状态[J];眼科研究;1983年02期
2 张知达;左臂胸受挤压致对侧眼部受伤[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1997年05期
3 单志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对侧眼[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年06期
4 刘祖国,张梅,陈家祺,叶天才,陈龙山,黄挺,林跃生,冯春茂;单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患者对侧眼的临床表现[J];中华眼科杂志;2002年01期
5 张静,许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5年06期
6 曾爱萍,曾水清,程扬,李晓青;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5年08期
7 姜世怀;余敏;李建全;王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底检查治疗的临床意义[J];四川医学;2006年04期
8 胡倩;李东;王娟;;25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对侧眼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16期
9 高延庆;谢坤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观察及治疗[J];眼科新进展;2008年08期
10 陈安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检查86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秀芝;;单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对侧眼预防手术[A];全省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彭波;吴玮;;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超声诊断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兰惠;韩梅;宋秋颖;张树立;韩颖;;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危险因素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向芹;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应用的初步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张静;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易患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31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13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