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06 06:34

  本文关键词: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鼻咽癌 放射治疗 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 放射治疗 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 放射治疗 淋巴结转移


【摘要】: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以华南为高发地区,其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鼻咽癌颈部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初诊患者中超过60%临床检查可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CT、MRI检查区域淋巴结阳性率更高达80%。了解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对制定和优化放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通过回顾性研究435例鼻咽癌的CT及MRI资料,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规律:1.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2.鼻咽癌Ib区淋巴结肿大相关因素分析;3.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 第一部分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布规律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对初治鼻咽癌患者的头颈部CT及MRI影像学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对鼻咽癌颈部各解剖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鼻咽癌颈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及T分期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 从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放疗科行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病例中依以下条件筛选纳入本研究:(1)病理确诊的鼻咽癌,(2)初治患者,从未接受过抗肿瘤治疗。共选用病例435例,均有头颈部完整CT和MRI资料。本组病例年龄分布在12-81岁,中位年龄46岁。男:女性别比为3.35:1。其中非角化型未分化癌占98%。T分期分布:T1117例,T2171例,T399例,T448例。复习患者CT和MRI资料,统计本组患者总体及各个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并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及T分期的关系。 结果: 本组鼻咽癌患者,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81.8%。而在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双侧淋巴结转移率为35.8%,单侧淋巴结转移率为64.2%。颈静脉链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率仅为1.4%。各解剖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如下:咽后淋巴结转移率71.3%,ⅠA区淋巴结转移率0.56%,ⅠB区2.8%,ⅡA区78.3%,ⅡB区77.8%,Ⅲ区39.6%,Ⅳ区11.2%,Ⅴ区25.2%,锁骨上区7.9%。 不同性别患者总体及各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2.327,P=0.141)。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小于35岁,35-65岁,大于65岁)总体及各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2.547,P=0.28)。局部早期(T1-T2)与鼻咽癌局部晚期(T3-T4)相比较,其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79.8%(58,230)和85.7%(21,126),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χ2=2.243,P=0.149);而且颈部各区包括Ⅰa区淋巴结(χ2=0.236,P=1.000)、Ⅰb区淋巴结(χ2=0.066,P=1.000)、Ⅱa区淋巴结(χ2=2.66,P=0.113)、Ⅱb区淋巴结(χ2=1.816,P=0.206)、Ⅲ区淋巴结(χ2=0.02,P=0.914)、Ⅳ区淋巴结(χ2=0.271,P=0.602)、Ⅴ区淋巴结(χ2=0.011,P=1.000)及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率(χ2=0.036,P=1.000)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1.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高发性,初治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1.8%;N分期分布为N0:18.2%;N1:43.9%;N2:31.0%;N3:6.9%。 2.在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约1/3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3.鼻咽癌最常向颈静脉链(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并遵循自上而下的循序性转移规律,跳跃性转移少见(1.4%); 4.IA及IB区淋巴结转移率低,分别在0.56%和2.8%; 5.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T分期无显著相关性; 第二部分:鼻咽癌Ib区淋巴结肿大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目的: 在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中,Ib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的指征尚存较大争议。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鼻咽癌各种临床因素与Ib区淋巴结肿大的相关性,为确定鼻咽癌IB区预防照射指征提供参考。 资料和方法: 从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放疗科行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病例中依以下条件筛选纳入本研究:(1)病理确诊的鼻咽癌,(2)初治患者,从未接受过抗肿瘤治疗。共选用435例病例。研究T分期、N分期、鼻腔侵犯、口咽侵犯、下颌下腺侵犯、Ⅱ区肿大淋巴结直径、咽旁间隙侵犯、同侧≥4个淋巴结引流区转移与Ib淋巴结肿大的关系。 颈部Ib区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1)肿大淋巴结最大层面上短径≥lcm;或(2)3个以上淋巴结簇状聚集,其中一个淋巴结≥0.8cm;或(3)淋巴结肿大出现中央坏死、环形强化或包膜外侵犯征象。 我们将符合上述CT诊断标准者定义为Ib区淋巴结阳性(+)。而Ib区淋巴结最大层面上短径介于0.5cm至1cm之间(或3个以上淋巴结簇状聚集,其中一个淋巴结在0.5cm-0.8cm)者定义为可疑阳性(±)。淋巴结短径小于0.5cm者定义为阴性(-)。按上述标准分级统计Ib区淋巴结肿大发生情况。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P=0.023)、下颌下腺侵犯(P=0.045)、Ⅱ区淋巴结直径(P0.001)与Ib区淋巴结肿大呈正相关关系;同侧颈部不少于4个淋巴结引流区转移极近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侵犯者较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96);而T分期(P=0.306)、口咽侵犯(P=0.546)、咽旁间隙侵犯(P=0.542)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Ⅱ区淋巴结直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而T分期(P=0.683)、N分期(P=0.495)、下颌下腺侵犯(P=0.527)、鼻腔侵犯(P=0.152)、口咽侵犯(P=0.576)、同侧颈部不少于4个淋巴结引流区转移(P=0.847)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鼻咽癌Ib区淋巴结肿大与其他颈部淋巴结转移侵犯程度密切相关,当N分期达到N2-3时,或同侧颈部Ⅱ区淋巴结最大径达2.5cm时,或肿大Ⅱ区淋巴结侵犯颌下腺,或当同侧颈部不少于4个淋巴结引流区转移时,应当考虑对颈部Ib区进行预防照射。 2.鼻腔侵犯与Ib区淋巴结肿大的相关性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96),结合鼻腔淋巴引流规律,建议当原发灶侵犯鼻腔1/2时,应当考虑对Ib淋巴引流区进行预防照射。 第三部分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 研究目的: 通过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各种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的分析,了解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将咽后间隙以环椎下缘及枢椎齿状突根部为界分为上下两段,统计咽后间隙上下两段淋巴结转移率。为优化鼻咽癌治靶区勾画提供参考。 资料和方法: 从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放疗科行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病例中依以下条件筛选纳入本研究:(1)病理确诊的鼻咽癌,(2)初治患者,从未接受过抗肿瘤治疗。共选用435例病例。统计咽后淋巴结转移率,并分析T分期、N分期、鼻腔侵犯、口咽侵犯、咽旁间隙侵犯与咽后淋巴结肿大的关系。并将咽后间隙以环椎下缘即枢椎齿状突根部为界分为上下两段,统计咽后间隙上下两段淋巴结转移发生率。 结果: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78.8%,与Ⅱ区淋巴结转移率相近。上段和下段咽后间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8.8%和13.8%,未发现跳跃转移情况,即未发现上段咽后淋巴结无肿大而单有下段咽后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出现在咽后间隙下段的肿大淋巴结影像上看似肿大的上段淋巴结向下挤压延伸的结果,即是肿大的上段咽后淋巴结的下极部分;未发现及咽后间隙上下段同时出现孤立的肿大淋巴结的病例。 咽后淋巴结转移还与N分期之间存在统计学正相关关系(χ2=7.407,P=0.025)。鼻腔侵犯的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率较鼻腔未侵犯者高,P值接近有统计学意义(χ2=3.696,P=0.057);口咽侵犯的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无口咽侵犯的患者(χ2=10.539,P=0.001)。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无咽旁间隙侵犯的患者(χ2=52.417,P0.001)。 T1期病例咽后淋巴结转移率远远比T2-4病例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低,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6.672,P0.001);而T2、T3、T4三者咽后淋巴结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024,P=0.363)。进一步分析显示在T2-4期病例中,有咽旁间隙侵犯者咽后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无咽旁间隙侵犯者(χ2=9.262,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P=0.017)、N分期(P0.001)及咽旁间隙侵犯(P0.001)与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肿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1.咽后淋巴结与颈部Ⅱ区淋巴结均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第一站,其转移率相近。 2.咽后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N分期、咽旁间隙侵犯呈正相关关系。 3.未发现咽后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病例。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9.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孝深,胡超苏,吴永如,邱杏仙,冯炎;218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影像学分析[J];癌症;2004年09期

2 易炜;刘小毛;夏云飞;柳青;李锦添;;Ⅰb区淋巴结肿大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J];癌症;2010年01期

3 吕君;王仁生;覃玉桃;杜清华;张婷婷;;1298例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年18期

4 吴爱群;李世校;范章宪;景润峰;臧卫东;张静;;下颌下腺的淋巴流向[J];解剖学杂志;1992年03期

5 张相民;余立江;吴伟;吴修洪;肖富福;曾国兴;蓝小林;;下颌下腺移位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燥症的长期疗效[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年03期

6 钟伟铭;梁锦辉;高健全;谢艺才;;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MRI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7年10期

7 易俊林;高黎;徐国镇;黄晓东;罗京伟;李素艳;肖建平;王凯;张世平;曲媛;;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验总结[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1年03期

8 华奇峰;沈立;胡碧波;陈杰波;;鼻咽癌咽后淋巴结的转移规律MR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4期

9 陈奇松;林少俊;潘建基;张瑜;林锦;陈英;宗井凤;卢涛;;779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10年01期

10 赵士杰,陈钢,汪亚晴;下颌下淋巴结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1257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257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