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中耳和内耳结构的螺旋CT双向调整多平面重组观测

发布时间:2017-12-07 04:11

  本文关键词:中耳和内耳结构的螺旋CT双向调整多平面重组观测


  更多相关文章: 中耳 内耳 螺旋CT 多平面重组技术


【摘要】:背景先天性中耳和内耳的发育畸形,是临床上造成神经性耳聋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电子耳蜗植入是先天性耳聋患者目前实现听力康复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为确保手术的成功,临床医师必须掌握每位患者的手术特点,影像学资料是客观准确的参考依据。螺旋CT具有强大的三维重建功能,如多平面重组技术(MPR)等,特别是螺旋CT对骨性结构的良好显示能力,使中耳和内耳结构在CT影像上能够完整地显示,其微细结构也能够较清晰显示。目的利用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观测中耳和内耳的鼓室、乳突窦、锤骨、砧骨、镫骨和耳蜗、前庭、半规管、圆窗、前庭窗等结构,在CT重组影像上的位置、形态和径线等,为中耳和内耳结构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长垣县人民医院影像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施行耳颞部螺旋CT扫描的检查者影像300例,无中耳和内耳畸形、炎症、肿瘤、骨折等,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20例,年龄8月-67岁。将被检查者的原始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使用ADW 4.2重建软件的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双向调整重组层厚和重组间隔,在1个或1个以上平面上旋转重组基线,显示出所观测结构的全程或最大程度地显示出其全程。使用三维重建工作站内的测量软件,测量各解剖结构的径线。结果1.在中耳的双向调整多平面重组技术(MPR)重建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锤骨、砧骨、锤砧关节、镫骨、砧镫关节、前庭窗等主要解剖结构。中耳结构的左、右侧呈对称性分布,左、右侧和男、女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岁年龄组和大于6岁年龄组之间的上鼓室的上下径和乳突窦的左右径、前后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如听小骨等在2个年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岁年龄组的上鼓室的上下径和乳突窦的左右径、前后径分别为(6.41±1.07)mm、(8.06±1.71)mm、(10.81±1.20)mm,大于6岁年龄组的上鼓室的上下径和乳突窦的左右径、前后径分别为(9.08±0.63)mm、(6.70±0.66)mm、(8.36±0.72)mm。锤骨头的长、宽径和锤骨柄长度分别为(2.84±0.39)mm、(2.19±0.22)mm、(3.85±0.45)mm,砧骨的长、短突长度分别为(3.60±0.66)mm、(2.76±0.42)mm,镫骨的前、后脚长度和底板长度分别为(2.57±0.38)mm、(2.60±0.44)mm、(2.68±0.37)mm。上鼓室的前后径、左右径分别为(9.70±0.74)mm、(6.31±0.48)mm,中鼓室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分别为(8.66±0.70)mm、(3.74±0.41)mm、(4.01±0.56)mm,下鼓室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分别为(7.65±0.66)mm、(2.81±0.35)mm、(2.99±0.34)mm。2.在内耳的双向调整多平面重组技术(MPR)重建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外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前庭、耳蜗等主要解剖结构。内耳结构的左、右侧呈对称性分布,左右侧之间、男女性之间和小于6岁年龄组、大于6岁年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外骨半规管的周长和圆窗、前庭窗的直径分别为(13.02±1.68)mm、(13.59±1.60)mm、(13.05±1.23)mm和(2.08±0.55)mm、(2.70±0.49)mm,耳蜗的高度、长度和前庭的长径、宽径分别为(3.50±0.52)mm、(6.21±1.04)mm和(5.75±0.50)mm、(2.90±0.67)mm。结论1.双向调整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可以实现对中耳和内耳解剖结构的全程显示,清晰显示锤骨、砧骨、镫骨、半规管、前庭、耳蜗等微细结构,对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中耳解剖结构的上鼓室上下径和乳突窦前后径、左右径存在年龄组间的差异,有其年龄特点,提示在临床诊断及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年龄因素。3.中耳解剖结构的听小骨和内耳的半规管、前庭、耳蜗等骨性结构无年龄、性别、左右侧别间的差异,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说明中耳的听小骨和内耳的耳蜗等在出生时已达到成人水平,为人工耳蜗等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64


本文编号:1261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261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3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