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聋儿家庭再生育前的基因突变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50个聋儿家庭再生育前的基因突变分析研究 出处:《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为50个无家族遗传史的聋儿家庭寻找可能的致聋基因突变,为这些家庭的再生育计划予以指导并进行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受检者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直接测序技术对GJB2、SLC26A4、线粒体DNA12Sr RNA的1494和1555等3个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50个家庭中明确遗传倾向的有22家,其中GJB2基因突变者12家,突变方式有235del C、176del16bp、299_300del AT、257CG、427CT、189del14bp、605ins46bp等;SLC26A4基因突变者10家,突变的方式有IVS7-2AG、2168AG、317CA、413-414del T、589GA、IVS15+5GA、1229CT、1594AC、1975GC、2027TA。结论即使没有家族史,聋儿家庭再生育前也须行基因诊断,以降低再生育聋儿的风险。
[Abstract]:For the purpose of 50 without a family history of deaf children, looking for possible mutations,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these famil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ducation plan and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the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by the subjects of venous blood, SLC26A4 by direct sequencing technology on GJB2,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DNA12Sr RNA 1494 and 1555 3 a clear genetic predisposition gene. Results in 50 families have 22, of which 12 GJB2 gene mutation, mutation of 235del C, 176del16bp 299_300del, AT, 257CG, 427CT, 189del14bp, 605ins46bp; SLC26A4 10 gene mutation, mutation methods are IVS7-2AG, 2168AG, 317CA, 413-414del and T. 589GA, IVS15+5GA, 1229CT, 1594AC, 1975GC, 2027TA. conclusion even without a family history of deaf children, family before birth should also for genetic diagnosi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of re birth of deaf children.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0832) 国家“973”项目课题(2011CB504500)
【分类号】:R764.43
【正文快照】: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约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1]。由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病率高,遗传因素致病率也很高,让很多耳聋患者家庭陷入两难:一方面有强烈的再生育愿望,另一方面担心再生育聋儿的风险。经过全国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3],GJ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梁鹏飞;王淑娟;王剑;陈阳;邱建华;;陕西省800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致聋基因突变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年01期
2 于飞;戴朴;韩东一;刘新;张昕;康东洋;曹菊阳;李梅;刘丽贤;袁慧军;杨伟炎;;柳州市盲聋学校非综合征性聋分子病因学分析——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筛查报告[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年01期
3 袁永一;王国建;黄德亮;康东洋;戴朴;;大前庭水管相关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区域筛查方案探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年03期
4 戴朴;袁永一;康东洋;李琦;朱庆文;张昕;刘丽贤;刘新;黄德亮;;1552例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SLC26A4基因外显子7和8序列测定及热点突变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3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琦;方如平;戴朴;周洪根;田莉;林镝;黄群;陈倩;;儿童听力障碍遗传学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年06期
2 王海涛;张桂茹;;缝隙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引起听力损害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5年06期
3 王喜文;林海波;曾小情;;我国人群GJB2基因235delC突变与非综合征性耳聋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15期
4 戴翔;李隽;胡雁Z{;童静;曹江霞;刘丽平;;湖北省非综合征型耳聋患儿GJB2、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突变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10期
5 朱运华;能玲玲;李梅生;董明敏;;河南两地区聋儿教育机构患者大前庭水管相关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筛查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10期
6 袁永一;戴朴;;聋病基因筛查和耳聋防控新手段[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02期
7 周艾;方如平;戴朴;李琦;;儿童耳聋家庭GJB2、SLC26A4和mtDNA基因型检测及产前咨询[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8 Lee-Jun C. Wong;;GJB2 mutation spectrum in Inner Mongolia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other Asian populations[J];Journal of Otology;2007年02期
9 王国建;袁永一;李荣;韩明昱;黄莎莎;康东洋;张昕;董敏;戴朴;韩东一;;不同听力学表型人群中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检出率的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年10期
10 李海波;李琼;李红;陈瑛;;非综合征性聋突变热点的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飞;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筛查和全频谱突变图谱绘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2 袁永一;中国人重度—极重度耳聋分子流行病学及致病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3 王国建;耳聋基因诊断的临床实践[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4 李琦;聋病基因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非综合征性耳聋热点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5 陈红胜;Waardenburg综合征和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王云峰;Connexin26蛋白表达下降致耳蜗病理学变化和治疗探索[D];复旦大学;2009年
7 纪育斌;中国耳聋人群常见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8 杨中纯;CX26致聋突变体的表达、定位和间隙连接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树辉;湖南人群非综合征性耳聋GJB2(Cx26)基因突变分析及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赖若沙;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致聋因素分析、常见基因检测及其种族差异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宇航;吉林省遗传性耳聋家系库的建立[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杨;河南地区非综合症型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分析[D];郑州大学;2007年
3 朱玲;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一家系人群GJB2基因突变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4 吴伟锋;基于DHPLC的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检测平台的建立和应用[D];中南大学;2006年
5 鲍晓林;西北地区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惠培林;非综合征型耳聋分子病因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杨晓林;GJB2与mtDNA A1555G基因检测及其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左路杰;北京地区耳聋残疾人群大前庭水管相关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9 霍新颖;CAT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生风险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10 刘雀屏;GJB2基因多态性与寻常型银屑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朴;韩东一;冯勃;康东洋;刘新;袁慧军;曹菊阳;张昕;翟所强;杨伟炎;吴柏林;;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SLC26A4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年05期
2 王秋菊;韩东一;郭玉芬;李庆忠;袁虎;赵亚丽;兰兰;关静;徐百成;郭维维;纵亮;韩明鲲;王大勇;陈之慧;刘穹;杨伟炎;沈岩;;遗传性耳聋资源收集保存及基因定位克隆[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年10期
3 于飞,戴朴,韩东一;GJB2基因突变及语前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5年06期
4 杜若甫;我国的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J];生物学通报;1997年07期
5 赵亚丽;李庆忠;翟所强;兰兰;袁虎;王秋菊;;国人前庭水管扩大患者SLC26A4基因的特异性突变[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年02期
6 王秋菊;;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悄然的革命[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年02期
7 崔庆佳;王国建;张媛;杨影;康东洋;杜延顺;赵丽萍;黄莎莎;张伟;孙喜斌;戴朴;黄丽辉;;GJB2、SLC26A4基因相关耳聋儿童的听力损失特点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年02期
8 杨伟炎,张素珍,赵承军,冯勃;95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年03期
9 戴朴,于飞,康东洋,张昕,刘新,米文宗,曹菊阳,袁慧军,杨伟炎,吴柏林,韩东一;线粒体DNA1555位点和GJB2基因及SLC26A4基因的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年10期
10 戴朴;朱秀辉;袁永一;朱庆文;滕国春;张昕;刘丽贤;王嘉陵;冯勃;翟所强;康东洋;刘新;黄德亮;;Pendred综合征基因热点突变筛查赤峰市聋哑学校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基因诊断预防耳聋在我国成为现实[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年08期
2 王建平;王颖颖;蒋超;王利军;;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一家系的基因诊断[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年06期
3 曾溢滔;基因诊断及其合理应用[J];上海医学;1999年02期
4 傅俊江,李麓芸;基因诊断的方法原理及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0年04期
5 吴晓玲;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基因诊断探讨[J];浙江实用医学;2001年03期
6 吴婷;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研究进展[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邵海琴,周新,李霞;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J];职业与健康;2003年10期
8 廖明星;周新颖;李晓琴;纪娜;;基因诊断的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17期
9 ;生物芯片,为基因诊断“添翼”[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6年03期
10 曹志平;;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中的医学道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志英;王志强;王柠;慕容慎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结构特征及基因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陶英博;曾华松;;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38例临床特点及部分病例基因诊断[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吴志英;王志强;王柠;慕容慎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结构特征及基因诊断——基于脉冲电泳方法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谢娜;蒋利萍;王春艳;罗晓菊;于洁;刘筱梅;杨锡强;麦凯珊;刘宇隆;;三例X连锁高IgM综合征的临床和基因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缪晓辉;;感染病基因诊断的基础与临床[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陈智;;基因诊断在传染病领域中的研究进展[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戴聪伶;杜娟;李麓芸;卢光绣;李汶;;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基因诊断一例[A];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8 吴志英;王朝东;王志强;王柠;;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诊断的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林长坤;金春莲;刘丽英;鲁阳;孙开来;;无创性产前性别基因诊断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张付峰;唐北沙;严新翔;江泓;沈璐;赵国华;夏昆;;经基因诊断确诊的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临床特点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晨;倒卖基因诊断[N];中国经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施嘉奇;基因诊断迈向临床面临困局[N];文汇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蔡韬;基因诊断[N];黑龙江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李瑶;基因诊断市场分化提速[N];医药经济报;2014年
5 王国涛 王燕松;基因诊断2006离我们更近了[N];健康报;2006年
6 杨昆;基因诊断揭秘[N];光明日报;2000年
7 北京军区总医院 王国涛博士;基因诊断离我们越来越近[N];市场报;2006年
8 记者 谢静;深圳国家基因库发力基因诊断[N];深圳商报;2014年
9 宋金萍 撰稿 仲崇山;基因诊断疾病,正走近我们的生活[N];新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唐逸;无癌宝宝:在诞生前扫除病魔[N];北京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振斌;唐氏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及其无创性产前基因诊断的初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2 黎青;DMD基因诊断体系建立、应用和羊水iPSCs构建[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3 王磊;PD多基因关联分析及AD-PD基因诊断平台的建立[D];中南大学;2011年
4 向华;1.遗传病基因诊断新技术及中国人乙型血友病基因诊断的研究 2.苯丙氨酸脱氨酶cDNA在乳酸乳球菌中的克隆表达及其在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基因治疗新途径探索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5 程楠;WD基因突变热区和高频突变位点及特殊类型WD基因诊断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曼;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基因诊断与线粒体DNA部分突变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2 任梅宏;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3 王蕊艳;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D];南昌大学;2007年
4 刘磊;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诊断[D];泰山医学院;2011年
5 李连平;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特征和基因诊断[D];泰山医学院;2010年
6 任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临床异质性及基因诊断[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梅爱华;一个汉族Hailey-Hailey病家系的基因诊断[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艳琼;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诊断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2年
9 王朝东;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基因诊断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2年
10 王丹妮;遗传性压力敏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基因诊断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65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36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