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晚期青光眼视觉认知与视功能中枢重塑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7 18:02

  本文关键词:晚期青光眼视觉认知与视功能中枢重塑机制的研究 出处:《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晚期青光眼 视功能 对比敏感度 视觉电生理 功能磁共振 视觉电生理 光相关断层扫描 中枢重塑 注视稳定性 视敏度 微视野


【摘要】:第一部分 晚期青光眼视功能评估研究 [目的]探讨双眼晚期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视功能特点,明确何种检测手段能更准确地评估其视功能。 [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16名双眼晚期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对其进行视敏度、对比敏感度、视野、色觉、光相关断层扫描、视觉电生理与功能磁共振检测,并回答低视力生活质量问卷。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计算各个视功能指标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其日常视功能与各视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判定其变异构成与拟合效果。 [结果]LogMAR视力表检测患者平均视敏度为0.042±0.018。利用MATLAB编写心理物理学程序,所测得100%对比度下平均视敏度为0.049±0.019,50%对比度下平均视敏度为0.048±0.020,25%对比度下平均视敏度为0.038±0.021,12.5%对比度下平均视敏度为0.024±0.022。自动对比敏感度检测结果发现,6.3°视角下平均对比敏感度阈值为10.359±5.867;4.0°视角下平均对比敏感度阈值为11.278±9.133;2.5°视角下平均对比敏感度阈值为6.073±6.345;1.60视角下平均对比敏感度阈值为3.363±3.541;1.0°视角下平均对比敏感度阂值为0.801±1.873;0.70视角下平均对比敏感度阈值为0.468±1.297。Goldman动态视野与Octopus手动周边视野检测发现,所有患者均为双眼中央10度范围视野缺损。微视野检测发现,患者视敏度较好眼均建立非黄斑区的新注视点,所有的注视点都建立在视乳头鼻侧5度范围内。对注视点10度范围进行光敏度阈值测发现,平均总阈值为434.125±211.242。Panel D-15色觉检测结果显示,3人(18.75%)全正确;6人(37.5%)小错;5人(31.25%)红绿色异常;2人(12.5%)全色盲;16人中无蓝黄色异常。视网膜厚度检测显示,全层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40.688±22.01lum;内层视网膜平均厚度为74.063±12.699um;外层视网膜平均厚度为166.625±12.795um。mfERG检测显示,N1波平均潜伏期为30.694±2.772ms,平均振幅为-10.125±3.138nV/deg2; P波平均潜伏期为42.031±1.971ms,平均振幅为12.250±4.683nV/deg2。功能磁共振结果显示,初级视皮层ROI1区平均Beta值为0.888±0.669;2区平均Beta值为1.140±0.553;3区平均Beta值为1.380±0.532;4区平均Beta值为1.390±0.562;5区平均Beta值为0.936±0.661;6区平均Beta值为0.543±0.575。LVQOL量表平均得分为74.875±16.024。经过多元回归分析,mfERG中N1波潜伏期与6.3°视角下对比敏感度对于患者日常视功能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日常视功能与各项视功能指标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83.817-4.018x1+1.389x2。(x1为mfERG中n1波潜伏期,x2为6.3°视角下对比敏感度)(R2=0.817,F=28.977,P=0.0000) [结论]视觉电生理与对比敏感度检测对于评估双眼晚期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日常视功能有着指导性意义。 第二部分 晚期青光眼视功能中枢重塑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双眼晚期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视网膜与视皮层的适应性改变情况,与单眼青光眼颞侧视岛、正常眼进行比较,探讨中央视野缺损后中枢重塑的机制。 [方法]36名受检者纳入本部分研究,被分成三组。A组:双眼晚期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12名;B组青光眼致单眼颢侧视岛,对侧眼中央10度视野正常患者12名;C组正常人12名。利用光相关断层扫描对三组病人进行视网膜厚度测定;利用视觉电生理对三组病人进行视网膜电位测定;利用功能磁共振观察三组病人在进行主动任务与接受被动刺激时初级视皮层的激活程度。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利用ANOVA法分析各组平均值之间的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利用Bonferroni法明确两两组之间的差异;利用Independent t检验分析主动任务与被动刺激条件下,初级视皮层激活程度的统计学差异。利用Spearman法分析LVQOL量表值与ROI的Beta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三组受检者视网膜全层、内层、外层厚度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413,P=0.088,P=0.964);三组受检者mfERG的N1波潜伏期、N1波振幅、P波潜伏期与P波振幅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544,=0.154,P=0.177,P=0.059)。在进行主动任务时,三组受试者初级视皮层ROI1区、2区、3区、4区Beta值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0,P=0.000,P=0.018),而5区、6区Beta值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208,P=0.229),进一步用Bonferroni法分析1区、2区、3区两两组间Beta值差异的结果表明,在三个ROI区域中,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Beta值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而B组与C组之间Beta值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进行被动刺激时,三组受试者初级视皮层ROI1-6区Beta值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365,P=0.520, P=0.349,P=833, P=0.779, P=0.313)。在进行主动任务与被动刺激时,A组受试者初级视皮层ROI1区-6区六个区域Beta值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 P=0.000, P=0.000, P=0.004, P=0.009,P=0.005);B组与C组受试者初级视皮层ROI6个区域Beta值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进行主动任务下时,A组初级视皮层ROI Beta值与其LVQOL量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区Beta值与LVQOL量表相关系数为0.622,P=0.031,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相关性;而2-6区Beta值与LVQOL量表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与单眼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正常人相比,双眼晚期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在视网膜厚度与视网膜电位上不存在差异,但是在进行主动任务时,其初级视皮层的激活性远远大于前两者,并且存在LPZ的激活,证明了中枢重塑的存在。 第三部分 晚期青光眼视觉训练研究 [目的]探讨双眼晚期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注视稳定性的特点,明确注视稳定性训练与视敏度训练对于双眼晚期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的作用。 [方法]利用MP-1对6名双眼晚期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进行注视稳定性测定,将每秒钟注视点的坐标位点,经过Matlab软件编辑,得到二维轮廓椭圆面积bivariate contour ellipse area (BCEA)值,对固视稳定性进行量化。通过自带的生物反馈系统进行注视稳定性训练,每天1小时,连续1周,在注视稳定性训练后1d、45d、90d分别再次进行注视稳定性测定。在训练完注视稳定性之后,随即利用Matlab编写的不同对比度下视敏度测定程序,确定其视敏度,再通过同样的程序进行训练,每天1小时,连续2周在医院进行,之后10周在家中进行,在训练3个月后再次进行视敏度测定。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一次LVQOL与HAD量表测定,分析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利用ANOVA法分析训练前后注视稳定性平均值之间的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利用Bonferrioni法明确两两组之间的差异;利用ANOVA法分析不同视标对于注视稳定性的影响的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利用Bonferrioni法明确两两组之间的差异;利用paired t检验分析训练前后视敏度、LVQOL量表、HAD量表平均值之间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在训练前后,这组患者注视圆环(F=4.617,P=0.013)、十字(F=6.345,P=0.003)、字母(F=6.124,P=0.004)与数字(F=6.361,P=0.003)时,注视稳定性的BCEA值均在统计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利用Bonferroni法分析不同时间点两两之间的注视稳定性差异的结果表明,训练前与训练后1d、训练前与训练后45天、训练前与训练后90天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训练后1天、训练后45天与训练后90天两两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注视不同视标任务时,患者注视稳定性的BCEA值在训练前(F=0.896,P=0.461)、训练后1d(F=1.117,P=0.366)、训练后45d(F=1.496,P=0.246)与训练后90d(F=2.451,P=0.093)时均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利用Bonferroni法分析不同视标任务两两之间的注视稳定性均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前,患者在100%对比度下的视敏度为0.045±0.015,50%对比度下的视敏度为0.043±0.016,25%对比度下视敏度为0.034+0.018,12.5%对比度下视敏度为0.018±0.016;训练3个月后,患者在100%对比度下的视敏度为0.099±0.034,50%对比度下的视敏度为0.089+0.032,25%对比度下视敏度为0.073±0.027,12.5%对比度下视敏度为0.025±0.016。在100%对比度(t=4.094,P=0.009)、50%对比度(t=4.604,P=0.006)、25%对比度(t=4.546,P=0.006)、12.5%对比度(t=6.804,P=0.001)下的视敏度的变化均在统计学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训练前,患者LVQOL值为82.333±11.944,而训练3个月后,患者LVQOL值为87.667±8.262,训练前后LVQOL值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3.200,P=0.024);训练前,患者HAD值为15.167±2.137,而训练3个月后,患者LVQOL值为11.833±3.430,训练前后HAD值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976,P=0.002)。 [结论]对双眼晚期青光眼颞侧视岛患者进行注视稳定性训练与视敏度训练能提高视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心理状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7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孔晶晶;王默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期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脑代谢改变[J];北京医学;2006年12期

2 王丽茹;马翔;;青光眼患者视路磁共振改变研究新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0年01期

3 董屹;孙中武;;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磁共振波谱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年05期

4 肖曼君;李亚军;肖恩华;;弱视的功能MRI研究现状与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3年06期

5 刘会;王旭;;微视野仪在视功能评估中的应用[J];法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6 郑亚洁;潘英姿;;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开角型青光眼研究中应用[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年01期

7 姜滨;王振常;;头颈部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年09期

8 Davide Cervia;Giovanni Casini;;Recent advances i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aspects of mammalian retinal ischemia[J];World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龙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枢视通路形态和功能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董屹;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及其与认知相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赵强;Alzheimer病患者磁共振波谱成像与神经心理学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邹引;用锰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价视神经的损伤[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4 夏冉;SD大鼠脑内蓝斑核、杏仁核及海马的神经纤维连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何国磊;频域OCT与mf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37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437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3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