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Akt抑制剂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3-11 08:03

  本文选题:Akt抑制剂 切入点:视网膜新生血管 出处:《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Akt抑制剂对低氧环境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探讨Akt活性的抑制对于新生血管抑制的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 d的C56BL/6J小鼠14只置于浓度为(75±2)%高氧舱环境中生活5 d,然后返回正常氧环境中。14只小鼠于出氧舱后当日被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只,实验组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1.5μl Akt抑制剂,对照组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1.5μl PBS。在P17,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FITC-Dextran左心室造影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的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小鼠组织学切片观察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结果: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视网膜可见新生血管芽,但是新生血管丛数量及面积明显减少,荧光渗漏明显减轻,但无灌注区无明显的减小;组织学切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Akt抑制剂注射实验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明显减少,实验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为(14±3.0)个,对照组为(55±3.0)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缺氧环境下运用Akt抑制剂能够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但Akt抑制剂不减少无灌注区的面积。
[Abstract]:Aim: to observ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kt inhibitor on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hypoxic environmen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hibition of Akt activity on neovascularization. Methods: fourteen C56BL / 6J mice, aged 7 days, were exposed to 75 卤2% hyperoxia chamber for 5 days, then returned to normal oxygen environment. 14 mice were exposed to oxygen chamber.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 = 7) and control group (n = 7).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5 渭 l Akt inhibitor was injected into the vitreous cavity of the mice. In the control group, 1.5 渭 l PBSwas injected into the vitreous cavity of the mice. In the P17,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FITC-Dextran left ventricular angiography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retinal vascular morphology and to observe the blood breakthrough of the inner retinal membrane by histological section of the mice. Results: the results of retina preparation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bud was seen, but the number and area of neovascularization plexus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fluorescence leakage was reduced obviously, but no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found in no perfusion area. The results of histological section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nuclei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Akt inhibitor inj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number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nuclei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t broke through the retinal inner boundary membrane was 14 卤3.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control group (55 卤3.0). Conclusion: Akt inhibitor can inhibit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hypoxic environment, but Akt inhibitor does not decrease the area of no perfusion area.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
【分类号】:R77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路曼;李莉莎;宋晓;孙美玉;李玉林;;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内皮细胞迁移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3年33期

2 温鹏涛;吴绍宇;李荣雪;王英敏;;涎腺肿瘤中的p-AKT蛋白表达与彩色多普勒影像的相关性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年01期

3 朱琳;王彦军;俞天虹;罗光华;魏江;于洋;贾方;孙建辉;;红景天苷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减少高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年01期

4 王卫东;许林锋;;肝癌不完全消融后残余肿瘤快速生长与HIF-1α表达的关系[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年05期

5 朴玉顺;高松艳;蔡锦兰;于海艳;宋冬静;张慧莲;候友文;;同型半光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倩;乳腺癌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因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吕春柳;miRNAs在变性真皮及热损伤成纤维细胞/HUVECs中表达及功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黄凤;经穴注射BMSCs联合益气活血方对DM后肢缺血大鼠血管再生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张枥心;PGC-1α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调控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杨佳佳;外源性VEGF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认知能力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究[D];南开大学;2014年

6 宋勇;Ephrin-A1/EphA2介导肿瘤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宏亮;刘宁宁;霍鑫;王勃;张海鹏;高明宇;齐国先;;缺氧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凋亡及葡萄糖摄取和Akt表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2 冯美江,丁新生;Akt与细胞生存[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2年05期

3 张晔;曲秀娟;刘云鹏;荆薇;杨向红;侯科佐;滕月娥;张敬东;;胃癌组织Akt和p-Akt蛋白及耐药相关蛋白表达临床意义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年08期

4 李小芳;姜汉国;李飞虹;蔡琼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KT和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相关性[J];肿瘤防治研究;2010年07期

5 霍鑫;唐海燕;孔宏亮;刘英;张宏伟;王欣;胡新华;张强;;SCF对体外转染pEGFP-C1/Akt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kit、Akt及VEGF表达的影响[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8年02期

6 程炜;米鑫;;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KT表达及意义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25期

7 周晓东;陈红霞;关润年;吕农华;;Akt的活化对胃癌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年07期

8 曾云;罗刚;杨文吉;周黎明;谢蟪旭;;AKT注射液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9 董凌琳;郭富强;解宇环;;姜黄素对脑缺血大鼠SOD活性及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9年04期

10 刘俊;江_";黄陈;钟福全;裘正军;;Akt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翔;洪道俊;吕鹤;张巍;王朝霞;袁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骨骼肌存在AKT表达上调[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建安;陈铁龙;蒋俊;桂春;谢小洁;骆荣华;;缺氧预处理通过线粒体和AKT途径预防缺氧复氧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谢一利;刘伦华;楼丽广;;H00192,一个有效抑制Akt活性的新的甾体类化合物[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李宏亮;余叶蓉;陆志明;刘洪;张玄娥;柯柳;张祥迅;;高游离脂肪酸选择性抑制大鼠血管内皮细胞Akt介导eNOS磷酸化水平及基因表达的体内研究[A];全国首届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婉儿;吴丽霞;;慢性应激对六鼠海马Akt/FKHRL1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杨晓葵;王建东;王树玉;张玉祥;;Akt抑制线粒体Smac释放与卵巢癌顺铂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球华人妇产科学术大会暨第三次全国妇产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周晓东;关润年;雷宇鹏;戈琦;吕农华;;Akt信号途径促进胃癌淋巴管新生作用机制研究[A];首届浙赣两省肿瘤研究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邱雁;张洁清;;雌二醇在子宫内膜癌中通过AKT激活NF-κB通路产生细胞因子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9 邵康瑜;陶陶;;重组腺病毒HIF-1a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KT与BAD表达影响的研究[A];贵州省第六届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李娟;裴建明;;U50,488H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血管保护作用:Akt-激活NO生成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消化内分泌生殖代谢生理专业委员会2011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宋丁仪 DigiTimes;AKT:面板设备需求升温 明年订单与出货比值将增高[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2 姜仁斗 口述 王君毅 整理;业凯科技(AKT)总经理姜仁斗:面板设备业者明年脱离严冬[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3 王君毅 DigiTimes;AKT警告:面板企业不扩厂 明年面板大缺货[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兰;Akt2是Akt家族中抗氧化应激的主要激酶并通过多条信号途径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凋亡[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孔宏亮;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凋亡机制探讨及Akt基因对其缺氧凋亡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3 张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TRB3通过抑制AKT磷酸化诱导舌体鳞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战军;罗格列酮对肝癌SMMC-7721细胞VEGF、AKT_(1/2)、P-AKT_1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2 徐菁蔓;吗啡引起的心肌线粒体保护中Akt的作用及其活化机制的研究[D];华北煤炭医学院;2010年

3 贾春利;PI3K、AKTⅠ、AKT2和NFκB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肝组织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4 洪英洽;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通过AKT通路作用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促进前列腺癌的增殖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左志慧;牵张力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Girdin、Akt及F-actin影响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6 江克华;Akt抑制剂鱼藤素对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三峡大学;2012年

7 刘文东;Akt介导氯沙坦对H_2O_2诱导乳鼠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D];广州医学院;2009年

8 安冬梅;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大鼠糖代谢基因Akt、Glut4表达的影响及其干预作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9 关润年;Akt信号途径介导VEGF-C/-D促进胃癌淋巴管新生[D];南昌大学;2012年

10 代群;Syk、PI3K和Akt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Syk在Hut-78细胞株中的表达[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97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597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6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