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C-1α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调控作用的研究
本文选题:PGC-1α 切入点:视网膜新生血管 出处:《中南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第一章PGC-1α在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建立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模型,检测正常鼠和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鼠的视网膜PGC-1α的表达,探讨PGC-1α在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将鼠龄7天(P7)的健康C57BL/6J小鼠共152只,随机分成正常组(76只)和模型组(76只),正常组在空气环境中喂养,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在(75士2)%的氧气浓度的密闭氧舱中喂养,5天后鼠龄12天(P12)时出氧舱,出舱后按时间点继续在正常空气环境中喂养,以建立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在鼠龄17天(P17)时行FITC-Dextran血管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和变化;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提取各鼠龄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的视网膜总RNA和总蛋白,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各时间点组织中PGC-1α的表达水平。 结果: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组小鼠视网膜血管清晰,走行规则,无新生血管生成;而模型组视网膜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及明显的荧光素渗漏和无灌注区出现;石蜡组织切片显示:模型组中有大量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视网膜内界膜。模型组中视网膜PGC-1α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上调,在P17时表达量上调明显; 结论:在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当中,PGC-1α的表达量逐渐上调,其表达趋势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时间基本同步。证明PGC-1α参与调控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PGC-1α siRNA调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目的:检测PGC-1α siRNA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PGC-1α调控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方法:将鼠龄7天(P7)健康的C57BL/6J小鼠共184只,随机分成PGC-1α siRNA注射组(45只)、阴性对照组(45只)、模型对照组(49只)、和正常组(45只)。正常组在空气环境中喂养,不做任何处理。PGC-1α siRNA注射组、阴性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放置于(75士2)%的氧气浓度密闭舱中喂养5天,在鼠龄12天(P12)时出舱,出舱后继续在空气环境中喂养,建立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模型;其中,PGC-1α siRNA注射组在P13时予以玻璃体腔内注射lul PGC-1α siRNA-脂质体混合物;阴性对照组则在P13时予以玻璃体腔注射1ulsiRNA阴性对照-脂质体混合物;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各实验组在鼠龄17天(P17)时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小鼠视网膜PGC-1α mRNA、蛋白质和VEGF mRNA、蛋白质的表达变化;各组小鼠左心室行FITC-Dextran灌注并视网膜铺片,观察新生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变化;视网膜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用以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免疫荧光检测PGC-la和VEGF的表达。 结果:PGC-1α siRNA注射组的视网膜PGC-1α mRNA和蛋白质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分别下调了46.76%和47.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GC-la siRNA注射组视网膜VEGF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分别下调了48.84%和4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铺片显示:PGC-1α siRNA注射组与模型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较,视网膜新生血管、无灌注区都显著减少,荧光渗漏也明显减少;石蜡组织切片显示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上PGC-1α siRNA注射组较模型对照组减少62.2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GC-1α siRNA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同时也证实了PGC-1α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具有调控作用,并有望成为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新的治疗靶点。图36幅,参考文献82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凡,赵勇;氩氪激光结合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病[J];现代康复;2001年17期
2 周晓红,张军军,严密;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抑制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年04期
3 曹晖,许迅,樊莹,王方,张皙;反义VEGF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干预研究[J];眼科研究;2004年03期
4 谷万章,王玉国,周丽霞;浅谈视网膜新生血管[J];航空航天医药;2004年02期
5 唐仕波,李斌,张革,陈剑虹,李宝金;体外转染人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基因重塑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5年11期
6 刘宁宁;张昆;柳力敏;胡跃东;万超;陈蕾;;环氧合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吴丹巍,邓德勇,韩丽荣,郑军,竺月妹,夏风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5年01期
8 张红兵;张军军;马麟;张美霞;赵英杰;;雌激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J];眼科研究;2006年02期
9 Bressler N.M.;Altaweel M. ;王静波;;糖尿病患者哌加他尼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变化[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6年05期
10 陈立军;王雨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视网膜新生血管[J];眼科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琪琦;周容;刘晓玲;;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刘军;曾平;赖铭莹;廖明怡;吕娟;;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继发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振中;尹翠梅;和贵章;;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薛春燕;黄振平;夏元;;氯诺昔康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赖铭莹;应方微;魏花;朱小丽;钟顺兰;王丽纯;;骨髓造血干细胞对激光诱发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罗洁;廖洪斐;杨海军;杜红岩;;532倍频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A];第十一次全省中、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7 牟国营;李志伟;;聚乙二醇化内皮抑素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闫妍;原公强;董晓光;郑丽;陈蕊;张静静;;Kringle 1—5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闵晓洁;周庆军;董晓光;;mTERT在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许玲俐;王凯军;;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过程中不同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贺;整合素连接激酶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伟;内皮抑素基因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3 胡曼;1-磷酸鞘氨醇受体2抑制剂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白熠洲;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小鼠氧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梁舒;细胞粘附激酶β信号通路在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厄贝沙坦、氟伐他汀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猛;ANXA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D];青岛大学;2012年
7 韩金栋;腺病毒介导p21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刘建巨;重组人血管抑制因子vasostatin的真核表达、纯化及其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马珊;凉血活血药物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影响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韩小霞;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鹏飞;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抗体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种泽龙;2型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危险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3 万磊;乙酰肝素酶与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4 刘鹤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5 杨柳;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制作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D];青岛大学;2003年
6 解孝锋;血管抑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何华;奥曲肽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娟;染料木黄酮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9 张红兵;雌激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陈向武;曲安奈德抑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小鼠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2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63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