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治疗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09:42
本文选题: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 切入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出处:《泸州医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大鼠视网膜上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的表达和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的影响,进而从分子学水平上阐明PPAR-γ激动剂对DR的保护作用,为预防及早期治疗DR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选择90只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180~200g)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DR+Rosiglitazone组和DR组,每组大鼠各为30只。进一步将每组大鼠分为4w、8w和12w三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观察10只大鼠。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mg/kg 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大鼠模型,72h后尾静脉测血糖,若空腹血糖超过16.7mmol/L者视为造模成功。自DM模型成模后第3天起,DR+ Rosiglitazone组大鼠每天给予罗格列酮3mg/kg灌胃,C组和DR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0.9%N.S灌胃。分别于给药后4w、8w和12w处死各组大鼠,处死前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和体重,然后摘除眼球,剔除角膜和晶状体制成眼杯(大鼠的玻璃体极少),制作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上NF-κB p65蛋白的表达,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大鼠视网膜上RGCs的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 AI)。各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q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法,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鼠视网膜组织的形态学观察: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发现,C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在光镜下分为10层,各层排列有序、层次分明,各层中的细胞均完整无水肿,RGCs无溶解;而DM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排列紊乱、松散,各层中的细胞排列紊乱,并出现细胞水肿、肿胀,且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发现有RGCs溶解。(2)测定DM成模后4w、8w和12w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的血糖和体重:DR组和DR+Rosiglitazone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1);而DR+Rosiglitazone组大鼠血糖较DR组略有降低,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和DR+Rosiglitazone组大鼠的体重均较C组降低(P0.05);而DR+Rosiglitazone组大鼠体重较DR组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检测4w、8w和12w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 p65的表达:C组大鼠在实验各时间点,视网膜上NF-κB p65弱表达或无表达;在DR病程的4w、8w和12w不同时间点,DR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 p65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 IOD)值分别是35.62±2.99、67.59±2.23和85.62±3.55,DR+Rosiglitazone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 p65表达的IOD值分别是33.94±2.40、59.58±1.06和73.74±2.32。与C组相比,DR组和 DR+Rosiglitazone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 p65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1),且该变化呈时间依赖性;DR+Rosiglitazone组在8w和12w时,大鼠视网膜上NF-κB p65的表达较相同时间点的DR组明显降低(P0.01),而DR+Rosiglitazone组在4w时,大鼠视网膜上NF-κB p65的表达较相同时间点的DR组降低不明显(P0.05);(4)观察4w、8w和12w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视网膜上RGCs的凋亡指数:C组大鼠在实验各时间点未见凋亡的RGCs或仅见少量的RGCs凋亡;而随着病程的延长,DR组大鼠RGCs的凋亡指数逐渐增加,在4w、8w和12w时,RGCs的凋亡指数分别是(11.00±1.24) %、(27.98±1.71) %和(42.86±1.71) %,均明显高于C组(P0.01);DR+Rosiglitazone组大鼠在4w、8w和12w时,RGCs的凋亡指数分别是(5.32±0.95) %、(16.92±1.35) %和(23.64±1.12) %,均明显高于C组(P0.01),但与DR组相比则明显降低(P0.01),且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凋亡指数进一步降低。结论:(1)应用STZ诱导的DM大鼠模型是目前公认的经典的用于研究DR的动物模型。(2)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能通过对NF-κB表达的影响从而抑制DR大鼠视网膜上RGCs的凋亡,对早期DR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有望成为DR的新的治疗手段。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泸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7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崔蕾;卢海;;眼内液中PEDF、VEGF含量变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意义(英文)[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1期
2 杨明功;糖尿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J];疾病控制杂志;2000年03期
3 叶健华;林晓峰;马承红;周斌兵;林文雄;钟亮尹;周昭远;严励;;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变化[J];眼科学报;2006年01期
4 宋鄂,董宇,石博,赵生友,吴家祥;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的评价[J];眼科研究;2004年02期
5 徐静,高燕凤,张春红,王俊宏,王利,赵萍;血浆TGFβ1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刊;2004年11期
6 吕红彬,袁援生,李燕,李俊;鼠青光眼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热休克蛋白27表达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1685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6853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