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地奈德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本文选题:分泌性中耳炎 + 布地奈德 ; 参考:《江苏医药》2014年20期
【摘要】: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不同给药途径对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疗效。方法 SOM患者224例(311耳),在腺样体切除术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B组用布地奈德喷鼻;C组用布地奈德鼓室注射;D组不用激素作为对照。记录治疗前及治疗结束VAS评分,并行纯音测听,用常规声导抗法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A、B、C三组的VAS评分、耳部检查结果、纯音测听结果和声阻抗结果均优于D组(P0.05);A、B组鼻塞症状改善优于C、D组(P0.05);C组耳闷和耳痛症状改善优于A、B、D组(P0.05),声阻抗改善总有效率高于A组(92.3%vs.80.5%)(P0.05)。结论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布地奈德疗效满意,鼓室内注射效果更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of glucocorticoid budesonide on secretory otitis media in children.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adenoidectomy and routine treatment, 224 patients with SOM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A, treated with budesonide atomization inhalation, group B, treated with budesonide nasal spray, group C, treated with budesonide tympanic injection, group D without hormone as control group. VAS scores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pure tone audiometry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scores and ear examination result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pure tone audiometry and acoustic impedance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group D (P 0.05) and group A (P 0.05).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of ear stuffy and ear pain in group C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improving acoustic impeda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92.3vs.80.5). Conclusion in children with secretory otitis media, budesonide is effective and intratympanic injection is better.
【作者单位】: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分类号】:R764.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艳艳;徐明安;;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药物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J];安徽医学;2014年01期
2 田秀娟;蒋大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湿困型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4年09期
3 崔艳红;韩富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疗效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年03期
4 冯炜;刘汝利;;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年04期
5 王向辉;章程;张国明;;地塞米松鼓室滴注对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功能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艳艳;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药物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方碧,秦学玲,郑芸;分泌性中耳炎免疫球蛋白检测和抗变态反应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年01期
2 王树芳,詹益斯,黄雪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0年09期
3 袁美玲,唐艳,苏志高;声阻抗测试在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交通医学;2000年06期
4 郭支一;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误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0年02期
5 高为华,刘世援,郝红军;分泌性中耳炎渗出液的细胞因子检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4期
6 陈亮,黄以乐;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年03期
7 佘万东,张倩,姜萍,王健;以听力突然下降为特征的分泌性中耳炎(附24例报告)[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1年02期
8 郑艳,徐丽蓉,徐慧芬;腭裂与分泌性中耳炎[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1年04期
9 林国武,黄维国,姜鸿彦,李庆端;分泌性中耳炎一氧化氮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和激素治疗[J];武警医学;2001年07期
10 糜金绵,蓝志德;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翠干;;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体会(摘要)[A];第15届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研讨和继续教育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金荣;史冬梅;陶瑞霞;;分泌性中耳炎就诊前护理指导[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赵荣祥;;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策略[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义臣;王尽美;;中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6例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5 郑沙盟;丛晶;;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策(摘要)[A];第三届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6 薛建荣;;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初探(摘要)[A];第三届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7 胡大江;王建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3例[A];中西医结合“四种耳病”学术会汇编[C];2001年
8 蓝志德;;中西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A];中西医结合“四种耳病”学术会汇编[C];2001年
9 俞其斌;苏志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72例(89耳)临床分析[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冀永进;马敏;赵海亮;靳玲;;分泌性中耳炎误诊漏诊原因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中耳炎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龙山;寒冬,分泌性中耳炎好缠幼儿[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衡水市第四医院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 曹文栋 单鑫;分泌性中耳炎应及早治疗[N];河北科技报;2006年
3 张胜兰邋殷善开;感冒要当心分泌性中耳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沈阳市儿童医院 张新利;小儿分泌性中耳炎[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5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夏寅;分泌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N];健康时报;2010年
6 丁许生;秋冬季分泌性中耳炎莫忽视[N];大众卫生报;2005年
7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唐旭兰 张胜兰 吴雅琴 殷善开;秋季分泌性中耳炎莫忽视[N];家庭医生报;2005年
8 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练状;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N];扬州日报;2006年
9 龙山;冬春季中耳炎易纠缠幼儿[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王宾;感冒要当心分泌性中耳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建治;变态反应相关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付涛;TLR4信号通路及细胞外基质重塑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玉珊;分泌性中耳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随机对照治疗性文献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冀永进;分泌性中耳炎误诊原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3 宋红毛;微型通气管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4 丁军;120例分泌性中耳炎声导抗结果回顾性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5 崔昕燕;糖皮质激素对分泌性中耳炎模型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调控[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6 孙荣;卡介苗治疗小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7 梁书锋;水通道蛋白1、4、5在分泌性中耳炎耳粘膜的表达和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8 赖丹;多频鼓室导纳测试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应用[D];四川大学;2007年
9 苗红玲;儿童腺样体肥大程度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10 郑玮;腭裂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1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791440.html